王永风
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王永风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也比较大。在大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也给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种种不良影响。怎样在网络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要正确面对的一个问题。
网络凭借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自主性强等特点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给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先进手段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网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空间。
互联网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二)网络有利于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以前学生普遍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枯燥乏味,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运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其更容易吸收相关的思想。这样,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大大增强了。
(三)网络能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互动性。
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使人们在网络中接受思想教育宣传的同时,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向强制性方式,而是随时可与宣传网站开展思想交流,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在网上经常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思想困惑。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更乐意用这种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态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一)网上垃圾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不仅有学术信息,政治信息,经济信息,还有各种各样的色情暴力信息,以及反华、反社会主义的信息。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年出于新鲜好奇或冲动心理去搜寻色情、暴力游戏。此外,西方反华势力将互联网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争夺下一代的重要手段,利用其对大学生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各种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破坏正常社会秩序。
(二)网络造成了大学生现实道德评价标准的缺失。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容易使一些学生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往往夸大了意志自由度,容易失去正确的价值取向。对网络的各种善恶信息和自身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评判,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自律,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互联网必将钝化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三)网络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长期迷恋网络的人,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形成网络孤独症。网络是一个比现实更自由,更容易放任自己的虚拟世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及匿名性,人们可以不必考虑自己的言行所带来的后果,也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这里,人们的行为要比在现实中更大胆,更放纵,一些在现实中不善言辞或感到失落的人,往往会在网络中寻找快乐和安慰。加之青年学生涉世不深,心理脆弱,缺乏对网络的深入了解,特别是对网络的负面效应认识不深,容易被虚拟的、无聊的谈话和游戏所迷惑,逐渐沉浸在网络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对现实的逃避,不愿意参与社会人际交往。
(一)树立阵地意识,积极开辟红色网站
网络的思想阵地,健康向上的思想不去占领,消极腐朽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通过积极开辟红色网站,可以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上网,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成就、经验和成果,以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研究等等方面的重大进展就是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开发这些信息资源,主动传播到全世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消除其不良影响。
(二)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的队伍建设,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要努力建立一支既有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又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既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又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分布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既有院系的党政负责同志,也有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授,还有机关的管理干部,他们情况熟悉,反应敏捷,责任感强,应该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中坚力量。
(三)利用网络丰富多采的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交换和传输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激励、引导和调控。通过网络传播,可使先进模范的讲话、有关专家的辅导、电视教育讲座直接进入网络课堂。同时,还可将其他大众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信息移置到网络上,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教育引导作用。同时,在网络上还可以让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实现双向交流,及时获得咨询信息和反馈意见,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工作的效率。
(四)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这为某些不道德者带来了许多可乘之机,他们可能肆意在网传播反动的和黄色的信息,制造网上信息污染;或是发布虚假信息,随意侮辱诽谤他人,而高科技网络在道德问题面前显得很脆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尽快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上载把关工作,把那些不健康和有害的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学校应增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部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网络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让正面的网络资源占据学生的网络生活。
(五)加强对大学生网民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
网络时代,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漫游、聊天、游戏,耽误学习,损害身体,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其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等。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王永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部队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