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蕾 (正定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正定 050800)
所谓教育民主化更多的是教育者教育思想上的民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民主。从骨子里尊重每个学生,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有尊严、有个性的个体,允许有差异,允许有差距。蹲下身来,以一个“成熟者”“过来人”的身份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而不是管制,喝骂,斥责。那我们的教育就会向着和谐的民主教育又迈了一大步。你我一小步,民主教育一大步。具体来看,教育民主化又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的校心,是“教育平等”内涵的深化和扩展。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机会”是指学校中的物质和精神因素及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均等”是指“相称”,每个人事受到与其本人水平和条件相当的教育机会,这才符合“均等”的精神或原则。换言之,均等并非追求齐律化,而是追求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机会均等”在以上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可能有三种涵义:第一,是指个体的起点,即有教无类,体现起点均等;第二,是指中介性阶段,即考虑各种不同但都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来对待每个学生,整体上考虑因材施教;第三,是指最后目标,即在起点和过程均等的基础上,进而使学业成功的机会更加均等。
因此,参照对以上三个因素的理解,对入学机会均等、教育条件均等、结果上的均等三个方面加以解析。
入学机会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胡森主张政府要办学校专供穷人子女上学,尽管在私有制条件下社会是不平等的,但要为劳动人民子女提供一个进入不平等社会的平等起点。实施教育机会均等,要求社会对每一个成员,不论民族、性别、社会背景、家庭出身和个人条件,都要给他们提供相同量与质的教育,使每个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机会相等,人人有机会获得同样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
“机会均等观念意味着机会的效益均等。换言之,均等寓于对学习起作用的基本因素之中。”
(1)物质条件上
物质条件平等,即是指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教学工具以及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用品等方面的平等。然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各个地区的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教学工具以及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用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同。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一流的校舍、先进的设备、充足的图书资源等,而在贫困地区的学校却可能因为盖不起校舍、没有桌椅等一些基本的问题而影响学生接受好的教育。因此社会各界应支持教育,尤其是条件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政府应加大投资,在物质条件上满足教育平等,教育民主。
(2)师资力量上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师资力量是很重要的一个教育条件。由于经济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工资水平的高低,所以,目前在数量上,存在着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倾向。而且,城乡师资力量存在着差异,农村教育水平滞后,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水平。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学杂费问题,也不是校舍条件问题,更不是家长小农意识问题,而是教师队伍素质问题。
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第三个层次是教育结果的均等,即指学生走出校门时获得相同的学业成就,从而使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学生、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起点上的差别得以消除,实现“实质上的平等”。
所谓“师生关系民主化”,笔者认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处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教育民主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教育民主化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以“教师爷”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能够“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使之更加趋向于“民主”。
回顾现实的学校教育,我们的教育活动是不是足够民主。在一次晨会、校会之前,孩子们是否知道他们要走向哪里,要到那里干什么,要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汲取什么。孩子们是否有机会参与决定自己参加或者不参加什么样的活动,是否能在学校、班队的活动之中有自己的民主权利,能够为学校或班队的活动出谋划策。这一连串的追问之后,我们便明白了孩子们为什么离学校的主流文化那么远,为什么学校于他们而言那么的没有吸引力。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孩子们是否有权利选择自己接受教育的方式,或者选择自己乐于亲近的精神导师。遇到不合适的教育方式时。孩子们是否懂得用合理的方式去表达诉求。我们是否在唯一之外给孩子的还有更多的路子或方式。这一连串的追问之后,我们便会想到雷梦佳的“被民主死”,想到追问教育是不是只有“死路一条”的方式。我们便不会在狭隘教育的死胡同之中月钻越深、无药可救。
教育民主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更是改革我国教育事业现状的根本出路。
[1] 金生.论教育自由[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