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智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是表现人类创意的主要方式,同时还扮演着传达审美意识的重要角色。在色彩教学工作中,除了完成向学生传授色彩知识与技能的任务之外,同时应当对学生艺术感受力、表现力以及色彩审美趣味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经验,认为应当从多方面展开探索,促进色彩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实现学生在驾驭色彩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
我们从营销学中的色彩营销概念中了解到,人们对某一事物形成印象仅仅需要不到十秒的时间,而在这一印象中,有将近60%都可以归因于色彩的作用。从这个有趣的客观实际,我们发现色彩与人们的审美情趣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联系,二者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看看色彩在平面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在平面设计中,色彩可以成为吸引受众的主要手段。一件商品,就外形来讲,色彩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因素。因为色彩在包装上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召力和表现力,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色彩越艳丽越好,我们要知道,不同的色彩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影响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商品也有着不同的特性,而包装设计本来就尤其在乎色彩运用的协调度,在乎整体的色彩配置。其次,色彩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感情。它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感觉、想象和记忆等,引起人们特殊的情感和情绪。比如红色可让人联想到血液、革命和暴力;绿色则会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与回归;蓝色使人想到冰川,想到蓝天碧海。因此色彩不仅可以吸引受众,还能从深处表现人的情感。我们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通过色彩向受众传达某种主题信息的重要性,是为了唤起人们的记忆让人留下印象?还是通过画面色彩的合理调配组合给人留下美的享受而使人印象深刻?
随着艺术教育逐步大众化,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数量也不断上升,然而很大一部分进入这个领域并非出于兴趣或者爱好,而是单纯为进入某个大学,抑或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而作的盲目选择。他们在考前参加急训后进了大学,而严格来讲,进校后的新生应该具备了较为深厚和扎实的美术功底,但实际情况是事与愿违。很多学生在入学前根本没有画过画,更别说对色彩的认识了,即使对那些有一点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讲,他们对色彩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为他们掌握的美术知识是“为考而学”的应试知识,对色彩有着很少和较浅的理解。
与此同时,在现今的设计色彩教学中,依然沿用着传统绘画色彩教学方法。比如,在这一过程中,依然采用静物写生训练方法,它是典型的传统方法,其实质就是入学前,在培训班类型的教学方式上加补一些理论性知识。但是这种传统培训班式的教学,其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专门的绘画人才”。而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设置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很容易把学生误导进纯绘画领域。我们要明白,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以培养设计人才为目的的,它很重视对学生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这种发散型思维去重新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它还注重对学生色彩素养与色彩创新意识的培养。
简言之,当前平面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中,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不足,在教学形式上显得相对单一,观念也较为滞后。
如今色彩教学的重点,已经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研究自然色彩以及其搭配组合之上,而是有了更加深入的目的,即物体表象色彩的分析解读,这一过程中它特别注重对设计者主观色彩的运用。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课,其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让学生分清色彩的细腻差异并理解设计色彩的意义,让他们对平面、环境等色彩的特点有相当明确和深刻的认识。
(一)把握色彩教学重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其中首要的是进行色彩静物写生训练,其实就是训练调色的过程,调色是色彩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调色时要在调色板上按照色彩明亮度来调,而不是像很多学生那样在一个调色盘的空余地方调色,调的有些混乱。此外,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据其主观倾向来调色,就是不一定非得按照物体本来精确的颜色来调,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性,调出第一直觉所察觉的颜色。另外一点,要突出装饰色彩。装饰色彩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主观感受,同时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和提高学生组织色彩的能力。对客观的物体来讲,设计中的色彩要体现主观性,而装饰色彩同样要注重这种主观感受。在教学中,可以充分鼓励学生把色彩与情感结合起来,同时借助色彩对之给予适当程度的夸大,这样,当我们在创作的时侯,会体味到由生活到色彩的过程;而在欣赏观摩作品的时侯,又能经历一种从色彩多样的画面到多姿多彩的生活的过程。这种由画面联系到生活,再由生活具体到画面的过程,体现了艺术源自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原则。
(二)加强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进评价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创新是魂,在艺术的殿堂尤其如此。艺术设计中的创新,首要的宗旨在于获取一种能力,一种能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创造能力,而绝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再描绘、再呈现的能力。所以,在色彩教学以及训练中,教师肩负着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要促进他们不断地发挥其创造能力。比如在色彩训练中,可以引导学生改变正常的比例、观察点,改变正常的逻辑,用新视角新思维进行重新组合与提炼等,简言之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创造,不断培养他们色彩创新意识
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推动力。传统教学评价模式显得较为单一,有些情况下甚至显得有失公允,这些评价常以学生作品呈现出的色彩关系对不对作为评价标准,而忽略了对学生在其中的感情表达、探索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其实,学生色彩作品本来就蕴含着个人的各种情感,即使有些抽象的作品可能就画面效果来看,不是那么理想,这是由于他们自己的造型能力和构图能力相对缺乏的缘故,我们不仅不应该予以否定,而应该支持,同时起好引导作用。面对学生的作品,需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给出意见时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认真看完了学生的作品后再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学生作品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能盲目一刀切而否定,他们的作品无论质量怎么样,总是付出了心血,而且虽然在某方面可能与具体要求存在差距,但不见得在其他方面也不那么尽人意,所以教师需要耐心,要尽量找出出彩的地方,给予鼓励。当然对那些不足和缺陷,更要提醒,只是要注意方式。通过这种平等,同时又充满了信任与关切的评价体系,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的作用,因为它是一个全面的评价。因此,一个恰当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更应发掘学生多方面潜能。只有综合全面的评价才能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同时对优点也能更自信地发挥,这样无疑对色彩创造能力的提高是有着相当重大意义的。
[1] 冯进.设计色彩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大观,2009(6).
[2] 李大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13).
[3] 任陶.浅议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设计色彩[J].美术大观,2008(11).
[4] 黄竞.平面设计中色彩教学之我见[J].职业教育,2011年(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