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图式理论框架下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设计
张洁
本文通过对图式理论相关研究的回顾,结合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实践以及课程设计的相关要素,以一课为例探索图式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以及启示。
图式理论,教学设计,大学英语阅读
英语阅读理解,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是普遍认为的一大难题。阅读理解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态心里活动和信息处理过程,包括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读者对时代的感知,最后完成已有信息与新信息的重构。本文通过对图式理论的分析,结合实践作了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图式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6χημα),原意是形象和外观,后转意为对最一般的基本特征的描绘,或图略、轮廓、抽象图形等。康德(Kant)首先着重论述的就是先验图式。受康德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完形的作用,即一种带先验论图式。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八十年代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进一步发展了图式理论。
现代图式理论的先驱德国心理学家巴列特(Barlette)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对现代图式给出了总体框架。八十年代,更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现代图式理论与外语教学。VanDijk(1981)认为到图式是一种高等级且复杂的知识结构,也是篇章连贯性的四种形式之一。Jones(1989)指出学习是新信息与已有图式知识的连接,图式是先前经历组成的概念网络。Nuttal(2000)提出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国内学者在译介的基础上也开始了自己的研究。肖肃(1993)提出“先验模式理论”;淳于永琦(1993)将其翻译为“知识结构块”。图式是认知的基础,是储存于人脑记忆中用于表达一般概念的资料构架(裴光刚,2002)。
综上,图式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其本质是一个开放性的,有待于不断激活存在于人的思维中的心理结构;第二,核心是个人所有形式的经历;第三其目的在于理解新知识和重构图式;第四,就性质而言,它具有性质:等级性,层次性,网络性和组织性。
图式理论最开始强调 “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方式。自下而上主要是利用资料中已有的信息(即单词,句子等)来分析和处理所接收的信息。该方式的输入信息起始于最基本的具体图式,结束于较高层次的抽象图式,又称为“受具体数据支配(data-driven)”方式。自上而下即利用先前已有的知识(高层次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所接受的信息(单词、句子等)。该方式从高层图式出发,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层层向下激活下层图式;再通过新的下层图式反作用于原有图式完成图式重建,又被称为 “受相等概念所支配(knowledge-based/concept-driven)”方式,属于交际性阅读。
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以上两种方式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所以,Rumelhart指出阅读同时包含着两个方向的解读过程,即交互方式(interactive)。随着图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Stanovich提出了层次模式。
所以,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交互层次模式,多层次因素进行多向交流与补偿的复杂过程。
对于图式的分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康德把图式分为“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图式”、“纯粹理性图式”。皮亚杰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把图式分为初始图式、初级图式、高级图式。皮亚杰的分类已经引入了图式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开始朝现代图式理论发展了。
其次,在现代图式理论中,对于分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哪个年代的学者,在认识的本质上都大体相同,只是在表达和命名上略有出入。
Brown(1993)认为 图式包括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content)。 Jack Richards (1994)把图式分为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文体图式(genre-schema),语篇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 Nuttal(2000)结合自身的研究,把图式分为语言图式 (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文本图式(textual schemata)。 在国内,淳于永琦(1993)把他自己定义的“知识结构块”分为认知性知识结构块(cognitive schemata)和组织性知识结构块(organizational schemata)。
总的来说,图式的分类必须要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包括对文体,主题背景及相关信息;微观方面是指对目标语本身以及主题相关的语言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讲,图式的分类界限并不能很清晰,像内容图式就同属于微观与宏观之间。这恰好也是阅读理解过程的真实反映。
在图式理论发展的及研究的几十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各种类型的实证研究,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在语言图式方面,研究的起点大多数是词。在内容图式方面有大量的研究,其重心是阅读理解的作用是被内因影响的。值得一提的是Hanauer,(2001),他是以熟练的二语学生为样本,通过他们对待词的朗诵和理解,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对他们理解图式的影响。结果也说明了图式知识在二语习得中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文体图式的研究相对较少。
基于上述对图式理论的回顾,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修订版)-泛读》第三册中的第六篇课文“The Story of Jazz”为例,作了以下课程设计。
选材原因:首先,通过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音乐都比较感兴趣,对于英语歌曲,即使听不懂,但仍然喜欢听。所以假设有关音乐的文章学生的兴趣会比较高。其次,文章选自与教材同步的泛读教材,笔者认为难度适当,文章约600词,能够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笔者又根据朱纯所著的《外语教学心理学》中对阅读难度的计算标准得出:该篇文章的难度为10.79%,也说明了难度应该适合受试学生。其三,在以前的讲课中,曾经在补充有关颜色的词的用法时,已经讲过关于Blues的相关知识。在同一体系精读教材的第二课The WomanWhoWouldNotTell中对美国内战及奴隶制作过介绍。
课前:提前一周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外去搜集有关Jazz的信息,包括起源、发展、组成等等,要求尽量全面。
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把各自找到的信息进行综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总。第二步,给5分钟的时间阅读全文,在2分钟内完成文后的练习1(判断正误)。在这个步骤中,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120wpm。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内容图式,采用预读策略阅读,以检测内容图式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在此步骤中,对学生的速度要求不算高,其原因是学生均是大专未过三级的,笔者根据教学情况,认为他们的阅读习惯和语言图式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三步,给学生8分钟细读全文,在2分钟内完成练习2(选择)。这次的速度达到75wpm,要求学生在激活了已有图式后,通过吸取阅读中的新信息,完成图式重构。在练习当中,还要求学生使用推理和归纳的策略。最后让学生再用5分钟扫读全文,完成练习3(针对语言点)。这步主要训练学生的阅读猜词技巧,针对生词,短语进行猜测判断,帮助他们解决语言问题,更好的理解全文。
课后:要求学生针对文章的理解或者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会写一篇追记,通过研读他们的追记,应该对笔者大有启发。
该课程设计在考虑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兼顾了图式理论的运用和阅读策略的培养。理论上讲,该设计具有研究价值,但有待于笔者的实践证明。
[1]Brown,G.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2]Carell,P.L&Joan C.Eisterhold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 TESOL Quaterly 17
[3]Dijk,T.A.van,and W.Kintsch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cademic Press 1983
[4]Hanauer D.The Task of Poetry Reading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2001(3)
[5]Stanovich,K.E.Towards an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Fluency.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
[6]淳于永琦:《阅读教学中的“知识结构块理论”》,外语学刊 1993(4)
[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商务印书馆 1961年
[8]裴光刚:《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4)
[9]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 1980年 [10]肖肃:《先验模式理论与外语阅读课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3(2)
[1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张洁(1981-):女,四川成都,硕士,讲师,应用语言学,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英语外事管理系教师
张洁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英语外事管理系,四川 成都61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