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乐器练习中的慢速练习与演奏心理的培养
周勇
学习乐器的最终目的是演奏乐曲。乐器练习的基本规律是一个由慢到快再到慢再到快无限反复的过程。在整个乐器学习的过程中,慢速练习始终会与演奏者相伴,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慢速练习就尤为重要了。同时也对培养演奏者良好的演奏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乐器演奏 慢速练习 演奏心理
本文系:榆林学院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资助(编号:09GK041)。
器乐练习的过程是对乐谱特定标记的认知—熟练演奏—艺术化演奏的过程,其最终成果是以演奏乐曲为目的。器乐练习绝不单单是为了提高演奏的技巧和演奏技能,成为具有辉煌演奏技能的技巧家,而是为了不断提高演奏素养,掌握如何准确的表达乐曲内涵,丰富内在表演体验。
每一位器乐学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都会寻找适合于自己的练习方法,尽管练习的方法因人而异,但练习方法科学与否是器乐演奏成效的关键所在。慢速练习的方法是一种很有成效并必须给予充分注意和理解的练习方法。有如我们品尝一道美味菜肴,一口一口慢慢地咀嚼,才能够品尝其色香味美。我国已故著名数学新华罗庚教授曾这样说过,“看一本书,首先要把一本厚的书或科学论文仔细精读,逐字逐句弄懂,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推理,体会出书中的精髓,读透、读懂。这本不厚的书或论文看起来就觉得很厚,等到把这本书的精华弄明白了,再合起书来你可能用几句话或几段短文就能描述它的内涵所在,这本书变得很薄。”
只有在慢速练习的过程中,练习者才能体验到精确的音准。如在小提琴的练习过程中,有许多练习者认为,小提琴指板上每个音位都是比较固定的,只要手指按到准确的位置就行了,这样演奏的音就是准确的。但良好的音准主要是建立在听觉指导的触指感觉上,从而达到手指正确的位置。准确的距离感伸张感是在于耐心,不间断的慢练中实现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在慢速联系的过程中,练习者的每一次演奏的正确动作,都会产生一种如同视觉后效一样的动作后效,下次练习时,练习者还会根据前一次练习时所留下的正确的动作后效的印象,加以练习,这样就会逐渐的体验、习惯精确音准并逐渐形成音准概念。
严格规范的节奏是表现一切音乐的基础,为了表现出音乐形象的层次就必须有节奏的参与。贝多芬曾说过,理解音乐最不可缺少的是节奏。节奏可视为旋律的主要构成要素,是音乐中的灵魂,失去节奏的演奏就被认为是失掉音乐的骨架,只有经过由浅入深地分析掌握节奏才能最后进入旋律的精神实质中去。
在乐器的练习中所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都要在慢速练习中依次加以排除,器乐技艺及演奏水平会逐渐提高,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勿急躁,“水滴石穿”只有常年不懈地努力才会开出绚丽的艺术之花。许多器乐练习者都认为,练习曲比乐曲难,但这些练习曲成为演奏乐曲和不断提高的桥梁。而在演奏的乐曲中出现的“技术困难片断” 正是练习曲产生的依据。通过慢速练习这些带有特殊技术指向的练习曲所获得的演奏应用技巧又成为演奏乐曲“技术困难片断”的潜能。
如前所述,音乐表演是把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在舞台上再现,这也就是乐器练习的最终目的。把每次快、慢练习中所取得每一成果都集中到音乐表演中,在音乐作品音乐形象的感染下,对作品真实内容达到深刻的理解,使作品内在音乐形象和演奏者的演奏构思相互印证,并与演奏者内心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以此为基础,使得演奏者原有的记忆,文化修养,艺术视野和审美情趣的心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音乐表演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因素。
高原现象是指在习得技能的过程中,会有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倒退的现象。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许多,但有一点是可定的,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些练习者会怀有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的心理,尤其是对于乐曲中一些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困难片段”,不假思索,盲目练习,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多个点上是不可能的。在演奏或练习的过程中,常常碰到一些技术难题,而这些难题必然是由许多单个的技术难点组合起来的。在慢速练习的过程中,演奏者逐渐学会运用注意力功能的单一性,即在一定的时间内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把综合性的技术难关分割击破,分别逐个地练习,然后再综合起来,整个技术难题就容易解决了。
(周勇:榆林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