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永恒与现实的失意——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与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姑娘》比较研究

2011-08-15 00:45董博超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磨坊舒伯特贝多芬

董博超

(董博超:青岛大学音乐学院。)

一、创作背景

《致远方的爱人》(Andie ferne Geliebte)创作于1816年,采用德国诗人阿罗伊斯·叶特罗斯的组诗描述了一位主人公对远方爱人的爱情倾诉。《美丽的磨坊姑娘》(Die schone mullerin)于1823年开始创作,1824年完成,是舒伯特第一首声乐套曲作品。讲述了一个普通磨工被他的心上人抛弃后,投入溪水中结束自己生命的悲惨故事。贝多芬与舒伯特一生都处于对爱情的不断追寻之中,对生活的现实充满了不满。两部作品是在相同的社会大背景下创作的,都刻画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渴望。此时浪漫主义的思潮已经显现,强烈的个性与情感的自然流露成为当时艺术的评价标准。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1815年欧洲全面复辟封建王朝的政治情势,又使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刻上了某些消极的烙印。此时的德国古典文学也已达到了一个高峰,席勒、歌德、海涅等人的文学创作极大的激励了艺术歌曲的繁荣。

二、作品分析

(一)总体布局与音乐情绪

贝多芬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由六首歌曲连缀在一起。整首套曲采用大调性的旋律,主要以稍带变化的分节歌作为曲式结构的基础。内敛、哀伤的基调贯穿始终,直到全曲最高音上的咏叹,表现出作曲家对爱情的坚定信念。《美丽的磨坊姑娘》从篇幅上要比《致远方的爱人》长很多。由二十首各自独立的歌曲组成。二十首歌曲采用多种曲式结构:分节歌、通谱歌、三部曲式、复二部曲式、回旋曲、单二部曲式等。情绪上随爱情的进展一点点循序渐进的变化:开始是充满向往的,明快的,中间有甜蜜、失落、嫉妒、愤怒,最后有彻底的绝望。

(二)音乐形象的刻画

《致远方的爱人》塑造了一个具有忧郁气质同时对爱情充满坚定信念的守望者的形象。音乐上主要用声乐旋律来表现,钢琴伴奏主要以和声效果烘托气氛,衬托主人公的心情。前2首音乐柔和、缓慢、旋律悠长,用拱形结构旋律的哭泣式音调加柱式和弦伴奏、模进手法传递出一种痛苦情绪逐渐加深的内心状态。从第3首开始,主人公的思想情绪开始具有期待感。音乐变得明朗跳跃。声乐旋律用短促的音型,加入和弦重音衬托的三连音急速的伴奏,刻画出这种有所期待的略带激动的急切的心情。在最后一首歌曲——第6首的开头,又回到了乐曲开始的那种迷茫无助的忧郁气质中,最后情绪的高昂似乎又仿佛看到了永远有着不屈斗志的贝多芬。《美丽的磨坊姑娘》讲述了主人公从单相思到彻底绝望自杀的恋爱过程。旋律本身在的表现方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以节奏和伴奏的衬托,来刻画人物不同的阶段的形象。

(三)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贝多芬代表着古典主义对音乐与诗歌关系的认识,舒伯特则已经形成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处理手法。对于贝多芬而言,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处于次要地位。这首《致远方的爱人》注重的是音乐刻画出诗歌的总体意境,内在情感和整体气氛。他的伴奏给声乐旋律提供和声上的辅助,营造氛围。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姑娘》除了注重音乐对于诗歌总体意境的体现之外,各种形象的描绘、塑造比贝多芬更加细腻、具体。从两人对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上可以看出,贝多芬注重的是用音乐营造整体情绪,表达一种精神寄托;舒伯特则十分关注具体形象与情节的描绘,从音乐的幻想中映出他现实生活的失意。

三、音乐背后的作曲家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透露出创作者的个性、思想,是创作者心灵的反映。本文研究的这两首声乐套曲从诗歌的选择到音乐的表现手法上,都融入了作曲家的精神体验。

(一)理想王国中的主宰者——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强烈的希望在社会中体现他的个人价值,但现实却给予了他太多的磨难。这些苦难既打击着他,同时又磨砺出他坚韧的思想意志,使他成为思想上的伟人。贝多芬写作《致远方的爱人》的1816年,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最黑暗的时期,他经历着心灵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处于极大的精神苦难中。他对于“不朽的爱人”的爱,在孤独中变得越发强烈。与他曾经订过婚约的丹兰士德伯伦·施维克,是贝多芬一直思念到晚年的爱人。

(二)现实社会中的流浪者——舒伯特

舒伯特的音乐也洋溢着浓郁的家庭气氛——温馨、甜美,亲切,同时又感伤、忧郁。舒伯特更多地具有着一种平易、谦和、亲切的心态。也正像《美丽的磨坊女》中的磨工想的那样,“得到工作和爱情,我心中一切期望都如愿以偿”。

[1]唯民编.贝多芬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2]孟广钧译.贝多芬书信选[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磨坊舒伯特贝多芬
老磨坊: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磨坊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穿靴子的猫
觉醒的舒伯特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舒伯特的小夜曲
舒伯特与《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