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岚 杨枢敏 司红艳 王雯 何钰珏 梁启军 陈威涛 高巧芬 刘芳
2000年全国进行了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时隔10年,2010年借全国第五次流行病学调查的机会,甘肃省开展了能够代表全省结核病疫情的一次流调,现将本次流调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的方法,2010年在全省87个县中分三级随机抽样30个点。全省流调抽样户籍人口为72256人,应检人口为44119人。实检人口为42613人[实检人数包括以下2类:(1)接受症状调查并接受胸部X线检查者。(2)接受症状调查并直接查痰代替胸部X线检查者],平均每点实检人口为1421人。
二、调查方法[1-2]
1.胸部X线检查:30个流调点所有应检人口,包括该点已知的肺结核患者,均进行X线胸片检查。
2.细菌学检查:所有127例活动性患者均做了痰涂片和痰菌培养检查。对有疑似症状者[有咳嗽、咯痰和(或)咯血症状,且该症状持续2周及以上的受检对象]或X线胸片显示异常者(表现为薄壁、厚壁或纤维硬壁空洞阴影,有卫星病灶或播散病灶者;表现为斑片结节状阴影,多种形态共存者;表现为肺段性或肺叶性实变阴影者,可见无壁空洞或伴其他肺野有播散病灶者;表现为纤维性病变伴可疑空洞病变者,尤其是伴有其他肺野的斑片结节状病变者;伴有卫星病灶的球形阴影者;肺损毁,尤其是伴有其他肺野的斑片结节状播散病变者;两肺弥漫粟粒性阴影,形态、分布与密度均匀者,或伴有融合表现者;表现为肺叶不张、支气管狭窄者,尤其是合并其他肺野播散性病灶者;散在、孤立或多发性钙化高密度阴影者;单发或多发性纤维索条状阴影者),每人取3份痰标本(包括夜间、晨痰、即时痰)进行涂片检查和培养。
三、部分名词定义
1.应检人口:包括符合以下情况的15岁及以上人口:(1)户籍人口:持有本地户籍的人口,但离开本地6个月及以上时间的户籍人口不作为本次应检人口。(2)外来常住人口:虽无本地户籍,但调查时在本地已居住6个月及以上者。
2.新发现肺结核患者:受检对象在本次流调期间被诊断为肺结核、自称以往从未被发现或被诊断,或既往已治愈但本次流调中又被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
3.活动性肺结核:包括新发现涂阳、复治涂阳和新发现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实检人口为42613人,占应检人口96.6%(42613/44119)。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27例(298.0/10万,127/42613);其中发现痰涂片阳性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7例(39.9/10万,17/42613)。痰菌阳性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1例(72.7/10万,31/42613),包括培养阳性29例,涂阳培阴2例,痰菌阴性(涂阴培阴)活动性患者96例(225.3/10万,96/42613),发现的127例活动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16.5)岁(最小年龄16岁,最大90岁)。
一、活动性肺结核检出情况(表1)
活动性肺结核总检出率为298.0/10万,其中男性检出率为378.1/10万,女性233.3/10万,经统计学检验,男、女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χ2=7.43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5~岁组以上随着年龄增加,活动性肺结核的检出率也在缓慢增加,在75~岁组达到最高峰,检出率为1294.5/10万(12/927),其 中男性 1339.3/10 万 (6/448),女 性1252.6/10万(6/479)。
二、涂阳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检出情况(表2)
涂阳患者检出率为39.9/10万,男性检出率和女性检出率分别为47.3/10万、33.9/10万,两者经统计学检验(χ2=7.43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分别在65~和75~岁组有2个高峰出现(209.8/10万和208.8/10万);男性70岁以上组(169.6/10万)呈现最高峰(表2)。
三、菌阳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检出情况
菌阳患者检出率为72.7/10万,男性检出率和女性检出率分别为68.3/10万、76.4/10万,男女菌阳检出率经统计学检验(χ2=0.16,P=0.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菌阳检出率20~、25~、30~岁组未发现菌阳患者。女性菌阳检出率在到65~岁达到高峰(419.6/10万),男性80~岁组达最高峰(512.8/10万)(表3)。
表1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不同年龄组和性别中的检出情况
表2 涂阳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不同年龄组和性别中的检出情况
表3 菌阳患者在不同年龄组、性别中的检出情况
四、城镇、农村检出情况
本次肺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城镇检出率分别为339.4/10万(81/23864)、245.8/10万(46/18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1,P=0.047)。涂阳检出率、菌阳检出率城镇为42.7/10万(8/18714)、80.2/10万(15/18714);农村为37.7/10万(9/23864)、67.0/10万(16/23864)。
一、受检情况
本次调查应检人口42613,实检人口44119,受检率(实检人口与应检人口之比率)为96.6%,达到了本次流调设计的每个流调点应检人口的受检率要达到95%以上的要求。
二、甘肃省结核病的疫情现状
1.检出情况:甘肃省曾参与全国于1979、1985、1990和2000年进行的4次流调,2000年只有4个国家点参加,这是自1990年后一次能代表全省情况的结核病疫情调查。因前几次流调资料不全无法作标准化比较,但是总体来看传染性涂阳检出率在下降,涂阳患者检出率39.9/10万、菌阳检出率72.7/10万 与 1990 年 调 查 结 果 (74.9/10 万 和111.5/10万)相比分别下降了46.7%和34.8%。但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检出率298.0/10万没有下降(1990年为296.3/10万),提示菌阴活动性患者数较多,本次调查菌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96例,是菌阳患者的3.10(31/96)倍,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这种现象可能与近年来各类结核病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对传染性患者发现,提高了患者的痰检率、涂片阳性检出率等控制工作有关。本研究结果提示,甘肃省今后在做好涂阳患者发现和控制工作的同时,同样也需要加强对涂阴患者的发现和治疗管理的工作。
2.城镇和农村的检出情况:本次肺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城镇检出率(339.4/10万、245.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1,P=0.047)。涂阳检出率、菌阳检出率城镇为42.7/10万、80.2/10万,农村为37.7/10万、67.0/10万,农村仍然是肺结核患者疫情高发的区域,与文献报道一致[4]。农村高于城镇的可能原因:(1)大多数城镇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早于农村;(2)城镇的经济条件比农村高,获得医疗救治的机会多,条件好;(3)受教育程度、健康知识的普及范围、营养、生活习惯等优于农村。所以,甘肃省在农村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仍不容忽视。
3.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检出情况:本次流调不同性别、年龄分组检出率高峰都集中在高年龄组,老年人群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6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与文献报道一致[5-6],提示近年来肺结核病的发病逐渐向老年人群蔓延,1979、1990和2000年全国3次流调的高峰分别出现在65~岁、70~岁、75~岁组,检出率高峰每隔10年向后推5岁[2]。提示,老年人群是今后甘肃省结防工作重点保护和关注的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甘肃省属于西部贫困省份,老年人群的状况更需要关注。所以,今后应该探索一些更好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老年结核病的控制工作。
[1]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10年第五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12.
[3]赵德新,彭国林,张慧杰.通辽市涂阴肺结核病的流行与病例发现登记状况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10,32(5):245-247.
[4]简学武,成诗明,陈有芳.湖南省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评价.实用预防医学,2001,8(5):325-327.
[5]房宏霞,谢艳光,秦玉宝,等.黑龙江省17年新涂阳肺结核病人登记趋势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10,32(8):441-444.
[6]杨枢敏,张岚,陈威涛,等.甘肃省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11,29(5):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