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曲衍海经络(腧穴)诊断经验的临床观察*

2011-07-30 02:38曲生健吕美珍王秋月孙志梅解乐业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病痛腧穴经络

曲生健,吕美珍,王秋月,孙志梅,解乐业

(1.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山东莱阳265200;2.山东莱阳市中医医院,山东莱阳265200;3.山东威海市中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曲衍海先生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之一,悟道精深,医术精湛,长于针灸,治病取穴动态变化,穴不过三、五,常桴鼓相应,令医患称奇,皆因其脏腑与经络腧穴关系清晰,经络腧穴诊断与针灸取穴结合,故临证能手到中病。笔者近年在“对曲衍海针灸临床诊疗经验的技术方案研究”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对曲衍海先生经络(腧穴)诊断方法的临床观察,稍有所得,现就腹部病痛的相关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威海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莱阳市中医医院普通内科住院病人,自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共183例,均以腹部病痛为主症,年龄在16~60岁之间。病痛分部为:上腹部(脐以上,膈以下,两侧足太阴经之间)56例;脐部(以脐为中心的部位)26例;腹部(脐以下,耻骨以上,两侧足太阴经之间)70例,其中大小肠病痛30例,妇科病痛22例,泌尿系病痛18例;侧腹部(两侧季胁至髂脊以上)31例。经1周治疗病痛消失者,共164例,其中上腹部病痛52例、脐腹部病痛25例、侧腹部病痛29例、小腹部大小肠病痛25例、妇科病痛18例、泌尿系病痛15例。见表1。

表1 腹部病痛一般资料概况

1.2 病例选择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要求,病例选择以腹部病痛为主症。

1.3 纳入条件 ①符合本研究的目的要求的首诊病人;②病痛部位明确;③本次发病未经其他治疗干预;④能够正常表述其病痛情况及对检查治疗效应体会。

1.4 排除条件 ①本次发病已经或正在接受能够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其他相关治疗干预;②不能正确描述病痛部位;③不能正常表述其病痛情况和对检查治疗效应的体会。

1.5 退出条件 本研究为治疗前后经络(腧穴)阳性反应与病痛相关性的观察,对经治疗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满意结果的病例,退出自身前后对照观察,但可参加经络(腧穴)诊断符合率的观察统计。

2 诊察方法

2.1 经络(腧穴)诊断 根据曲氏经络(腧穴)诊断经验[1],上腹部以足阳明经足三里为基础穴,压痛敏感多在足三里穴上、下至上巨虚间;脐部以足阳明经条口为基础穴,压痛敏感多在条口穴附近;小腹部以足阳明经上、下巨虚、足太阴经三阴交和足少阴经阴谷为基础穴,其压痛敏感处,若为大小肠病痛,多在上、下巨虚附近,妇科与生殖系病痛多在三阴交穴附近,泌尿系病痛多在阴谷穴与委阳穴附近;侧腹部以足少阳经阳陵泉为基础穴,压痛敏感处多在阳陵泉穴上下。

2.2 操作方法 按照曲氏经络(腧穴)诊断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例,根据病痛部位,分别于治疗前和病痛消失满1周后,以相关基础穴为重点,循经上下按压,寻找并记录压痛敏感点有无及其位置。并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根据病痛的变化,探查压痛敏感点的情况,以调整针刺取穴,并观察病痛处与压痛敏感的相关性。对病痛在1周内不能完全消失的病例,退出前后对比观察。

3 观察结果

3.1 判定标准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是:经络(腧穴)诊断为符合率(中医学),包括两项观察内容。①对所有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例经络(腧穴)诊断符合率的评定;②对经络(腧穴)诊断符合,并在观察期间病痛消失的病例,做自身前后对照观察。

3.2 统计学处理 对全部纳入经络(腧穴)诊断的病例,按病痛部位分别做阳性例数统计,计算符合率;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对纳入病例中1周内临床治愈(病痛消失)的病例,做治疗前后经络(腧穴)诊断阳性率对比观察。

3.3 判定结果

3.3.1 曲氏经络(腧穴)诊断阳性情况 临床观察见表2。183例腹部病痛病人,曲氏经络(腧穴)诊断阳性者为174例,阳性符合率为95.1%。其中,上腹部病痛56例,阳性54例,阳性率96.4%;脐部病痛26例,阳性26例,阳性率100%;侧腹病痛31例,阳性30例,阳性率96.8%;小腹部大小肠病痛30例,阳性28例,妇科病痛22例,阳性21例,泌尿系病痛18例,阳性15例,阳性率分别为93.3%、95.5%、83.4%。说明曲氏经络(腧穴)诊断结果与腹部病痛情况相关性非常显著。

表2 腹部病痛经络(腧穴)诊断符合情况

经SPSS 13.0方差齐性检验:P=1.000,方差齐。故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治疗前后阳性例数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阳性例数为30.5000±13.41268,治疗后阳性例数为29.0000±13.38656,P=0.850。患病组与阳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同质性。阳性反应对诊断具有很大价值。经对不同部位(加权)与阳性例数进行卡方检验,χ2=5.000,P=0.416。阳性反应在不同部位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同质性。

3.3.2 曲氏经络(腧穴)诊断腹部病痛治疗前后阳性情况比较 见表3。183例腹部病痛病人,经1周治疗,病痛临床痊愈(病痛消失)者164例,其中治疗前曲氏经络(腧穴)诊断阳性161例,占98.2%,治疗后阳性9例,只占5.49%,转阴率为94.4%,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其中,上腹部病痛52例,治疗前曲氏经络(腧穴)诊断阳性52例,阳性率为100%,治疗后阳性1例,转阴率为98%;脐部病痛25例,治疗前曲氏经络(腧穴)诊断阳性25例,阳性率为100%,治疗后阳性为2例,转阴率为92.0%;侧腹部病痛29例,治疗前曲氏经络(腧穴)诊断阳性29例,阳性率100%,治疗后阳性0例,转阴率100%;小腹部病痛中,大小肠病痛、妇科病痛、泌尿系病痛分别为25例、18例、15例,治疗前曲氏经络(腧穴)诊断阳性分别为 24例、18例、13例,阳性率分别为 96.0%、100%、86.7%,治疗后阳性分别为1例、3例、2例,转阴率分别为95.8%、83.3%、84.6%,治疗前后曲氏经络(腧穴)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均P<0.01)。表明曲氏经络(腧穴)诊断结果与病痛情况相符,在中医临床特别是针灸临床诊断中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表3 腹部病痛治疗前后阳性情况比较

经SPSS 13.0方差齐性检验:P=0.052,方差齐。故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治疗前后阳性例数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阳性例数为26.8333±13.5561,治疗后阳性例数为1.5000±1.04881,P=0.001。治疗前后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4 体会

经络(腧穴)诊断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及腧穴理论为基础的针灸临床常用诊断方法[2]。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作用,内属外连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内脏的病痛,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而腧穴又是经络中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能反映内脏的病痛,同时也是针灸通过经络调节,治疗相应内脏病痛之处,如临床对背俞穴、腹募穴等的探查,常是针灸临床经络腧穴诊断的重要方法[3]。

曲氏经络(腧穴)诊断是曲衍海先生在对传统脏腑经络及腧穴理论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经多年的临床探索,总结创立的一种实用针灸临床诊断方法。曲氏认为,根据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理论,人体头颈胸腹腰背等各部位及内脏的病痛,通过经络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都有相应的敏感反应点,而这些“反应点”与内脏病痛的相关具有对应规律性,是经络(腧穴)诊断内脏病痛的临床基础,并且也是治疗该病痛的最佳“腧穴”。譬如两胁下(约为十一肋前下缘)部疼痛,其敏感点多反应在同侧的阳陵泉穴附近;胆囊区疼痛,其敏感点常反应在阳陵泉穴下1~2寸(胆囊穴)处(左侧的疼痛也有同样的规律);中脘部疼痛,其敏感点多反应在双侧足三里穴附近;上脘或巨阙部的疼痛,其敏感点则多反应在两侧足三里穴上一指左右;脐中疼痛,其敏感点多反应在双侧条口穴处;脐旁天枢穴部位的疼痛,其敏感点多在同侧足三里穴下2寸左右等等。这种内脏病痛与外在经络腧穴反应相关性规律的总结,形成了曲氏经络(腧穴)诊断与针灸治疗取穴的临床特色。

本项目是运用科学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对曲衍海先生针灸临床诊疗经验的经络(腧穴)诊断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并以人体内脏所在的腹部病痛为重点,对纳入病例,首先明确病痛(证)部位,再以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曲氏经络(腧穴)诊断经验和方法,探查病痛相关经络腧穴部位的阳性反应情况,并对观察时限内临床痊愈的病例,进行自身前后经络(腧穴)诊断阳性情况对照观察。结果表明曲氏经络腧穴诊断对腹部及内脏病痛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理论基础明确,操作方法简便实用,准确度高,容易学习掌握,可以对针灸理论水平不高的医疗机构针灸疗法的开展提供方便与快捷,特别适合于在农村及社区医疗活动中推广应用。

[1]曲生健.经腧一体论——曲衍海取穴法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5):5 -6

[2]贺振泉,陈群,原林,等.经络诊断的理论研究[J].新中医,2005,37(7):3-4

[3]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7

猜你喜欢
病痛腧穴经络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体味病痛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我的初心,就是为群众解除病痛——路生梅在陕北的50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产后病痛重调理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