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国滨,刘长燕,钱 诺,王 薇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中风后足内翻,不仅引起外观畸形,更严重影响平衡、行走和独立生活的能力[1]。由于常规治疗及功能训练的效果欠佳,故笔者采取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经临床对照研究,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一病房住院患者,为已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后足内翻患者50例,其中脑梗死40例,脑出血10例。年龄最大为76岁,最小40岁;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15天。采用随机抽样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
中医诊断标准:①中风病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修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②半身不遂患肢有足内翻。西医诊断标准:①参照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②偏瘫肢有足内翻。
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疗法配合头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配合头针疗法治疗。
针刺方法:选取规格为0.30 mm×40 mm的毫针,选用直刺的手法。取患侧肢体,针刺部位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足外翻经筋结点位于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起点,腓骨小头前下方;屈踝经筋结点位于腓骨短肌终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上1寸。选用KWD-808Ⅱ型脉冲电针仪进行电针治疗,将导线同侧上下连接,电针正极连接肢体近端,负极连接肢体远端,通以疏波,每次留针时间为30 min,使足向外翻动,电流量以患者耐受为度。头皮针采用《头皮针穴名称标准化国际方案》,顶颞前斜线是在头顶部及头侧部,从前神聪至颞部悬厘引一斜线;顶中线是在头顶部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选用28号1.5寸不锈钢针,常规消毒,快速刺入头皮下,针尖与头皮呈30°夹角,捻转速度每200次/min,持续捻转2~3 min,留针30 min,间断行手法2次。治疗组每周针刺6天,休息1天,4周为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针刺方法:体针的选穴采用孙国杰主编的《针灸学》[4]。选取患侧肢体,针刺部位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选用规格为0.30 mm×40 mm的毫针,取穴: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电针的正极连接肢体近端,负极肢体远端,通以疏波,每次留针时间为30 min,使足向外翻动,电流量以患者耐受为度。头针疗法同治疗组。对照组每周针刺6天,休息1天,疗程同治疗组。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5]:基本痊愈:足内翻体征消失,主动活动及感觉恢复正常,基本达生理曲度;好转:足内翻基本恢复,主动活动较前明显改善,但未达生理曲度;无效:治疗前后体征及主动活动、生理曲度均无明显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经Ridi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组。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联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十二经筋在循行的过程中具有结、聚的特点,结聚处即为经筋结点,多位于肌腹两端的肌腱处。经筋为病,涉及的病种非常广泛,且多数为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从中医经典理论和神经肌肉恢复的角度现代医学对筋脉拘急的论述经过综合分析[6],证明了经筋理论对现代针灸临床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中笔者均采用头皮针的治疗方法,可以加强了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作用,促进了功能重组,使相应的临床障碍得到改善。
足内翻是中风后偏瘫步态常见的症状之一[7],根据现代医学理论,足内翻是由于下肢肌张力增高,肢体内侧拘急,外侧迟缓而引起的。治疗时应以兴奋拮抗肌,抑制优势肌、痉挛肌群来达到调节肌张力的平衡。笔者充分利用针刺经筋结点的优势,通过刺激肌腱结合处可以观察到腓骨长肌与腓骨短肌产生收缩,痉挛劣势侧肌张力得到增强,间接拮抗抑制胫后肌及小腿三头肌的痉挛作用,形成张力新的平衡,从而纠正了足内翻的异常模式。故在临床治疗中笔者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可充分发挥其综合作用,提高肌纤维的兴奋性,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兴奋主缩肌并抑制拮抗肌,从而寻求肌肉活动的平衡。经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临床观察证明,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足内翻能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及异常模式得到明显改善,加快恢复进程,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1]沈王明,陈捷.脑卒中后足内翻强制性康复训练观察[J].重庆医学,2007,36(13):134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马涛.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10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1):14
[4]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5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陆彦青,庄礼兴.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8):1
[7]刘刚.脑卒中足下垂及足内翻的足底生物力学特征研究[J].中医药学刊,2010,28(7):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