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亚平 潘宗秋
摘 要: 民办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主流是好的,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道德认识,但缺乏应有的道德自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出现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失调的现象。因此,提出具体对策,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管理的统一,是摆在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 道德认知 自我管理 失调
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是促进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道德行为的导向性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地控制其道德行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对道德自控行为作出的道德素质的评价,能够反映出他们的道德认识。通过《大学生日常行为道德认知调查问卷》,由数据分析得到,民办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大多对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度较高,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应有与之相符合的行为,在道德认识支配下容易做出自我管理。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道德认识,但缺乏应有的道德自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出现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失调的现象。针对上述民办高校大学生失调现象,我提出以下几个对策来达到其道德认知与行为管理的统一的目的。
一、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行为首先要学习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学习相关的道德知识,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念。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思想道德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繁荣,各种各样的非道德思潮泛滥,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交织、碰撞,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要把握正确的生活航向,就需要大学生具备理性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纷纭复杂,各种诱惑和陷阱比比皆是,面对多种机会与选择,尤其是面对复杂的道德冲突,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显得非常重要。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界也有人意识到“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要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它既不强迫年轻人接受一套道德规则,也不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即做出决定完全是一件个人主张或想入非非的事情”。[1]他们重视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掌握和服从特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规范。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在以灌输原则为主导的传统德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缺少完全自主的认识、分析、判断道德问题,独立做出道德自我控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高校道德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做法,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努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二、注重开展品德培养教育,发挥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作用
前面分析的调查情况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大多对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从理论上说,在高道德认识支配下容易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但从实践上看,民办高校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道德认识,部分学生却没有做出良好的自我管理,出现知行失调的现象。本文调查以江西蓝天学院本科生为例,发现部分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现象,蓝天学院对此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制定了《品德培养教育方案》,将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分为若干专题,每个学期组织实施一个专题,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贯穿学习全过程的完整育人体系;在学生品德培养教育的每个阶段,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自己成长经历,进行客观评价,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调整自己,不断取得新进步,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江西蓝天学院注重在学生中开展品德培养教育,精心设计教育方案,积极发挥民办高校学生自我教育作用,取得积极效果,近三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有爱心、守法纪、讲诚信、负责任、能自强、会创业”的人才。可见,在民办高校环境中,针对部分学生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失调,道德教育者要注重品德培养教育,发挥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三、培养道德情感,引导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
道德认识仅仅是品德修养形成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有了道德认识,并不一定能自我管理。只有当道德认识转化为人们的内在情感时,才能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对人们的行为举止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德自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需要靠理性启迪,提高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加入情感因素,起催化作用。“情感是生命最为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的东西,只有用率真的情感才能标志人的行为表现是否是真诚的、自愿的”[2]。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控,道德行为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没有或缺乏真情实感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美德。教师要重视情感等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因为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培养道德情感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儒家讲的“三省吾身”、“省察”都是强调人的内省和反思,是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现。特别是在无人监督管理的环境中,内省、反思成为促使人们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的监督者,它按照自己的内心原则和道德良心,从是非善恶的辨别上对行为进行断定,及时发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肃思考、权衡和慎重选择。我们通过发挥大学生积极的思想内心反省活动,去主动接受、内化教育者的要求,满足道德情感,最终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加强道德实践,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违纪行为并不是在认识上不懂得该怎样做,而是没有养成该怎么做的行为习惯。在民办大学德育工作中,往往重说轻教,忽视了道德过程中的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忽视了学生的行为训练。大学生知道什么是善相当重要,但是只知道善而不行善是可悲的,我们还必须通过实践养成行善的良好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习惯的养成对于自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养成习惯能使行为由偶然性变成必然性,由不经常的行为变成经常的、一贯的行为。道德认知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教育者不能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道德教育变为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而是必须关注主体的道德生活,让大学生在积极参与道德生活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形成某种思想态度,从而养成知行统一的良好道德习惯。在养成良好习惯的持续过程中,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得到持续的深化,不断实现道德的内化,形成自己稳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倾向,从而做出道德行为的自我管理。
总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使大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经受磨练,更好地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规范行为道德,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克服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的失调,从而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的统一。
参考文献:
[1]Hall, R. T. Moral Education: A H and book for Teachers.Winston Press,Inc,1997. 12-14.
[2]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8.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西江西蓝天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工程”2009年度项目。
“民办高校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研究”(编号:JY092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