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扬州人力资源需求趋势及对策*

2011-07-10 11:58顾庆龙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扬州院校人才

王 清 顾庆龙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扬州人力资源需求趋势及对策*

王 清 顾庆龙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通过对扬州市人才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结合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特点,分析了扬州市“十二五”期间的人力资源需求趋势,提出了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为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生力和后续力。

扬州;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需求;趋势;对策

“十二五”时期,扬州坚持以科学发展、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以打造充分就业城市为目标,制定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保障重点行业和企业劳动力需求,促进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带动就业。那么,在研究扬州产业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提前进行专业调整,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通过对 《扬州市2009、2010年度人力市场招聘统计表》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几家大型企业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结合扬州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推出“十二五”期间扬州地区的人力资源需求趋势并提出对策。

扬州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产业发展的高集聚性,导致石油、汽车、机械等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占主导 “十一五”期间,扬州坚持“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强势推进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借世博会、长三角、沿海开发和宁镇扬区域合作的机遇,主动对接上海及苏南地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承接与本地产业发展方向相吻合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全力打造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培植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形成一批产值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群)。其中,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为三大主导产业;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化纤纺织、电工电缆、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船舶制造为八大重点发展产业。因此,机械、电子、纺织等行业仍然是就业的主导选择。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导致从事服务业、农业等岗位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 扬州产业结构整体朝着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大跨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6∶56.4∶35。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0.3个百分点。具体表现为:(1)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009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已达51.7%,较往年提升了1.9个百分点。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初显成效,蔬菜、瓜果、花卉等特色种植业比重不断提升。2009年,特色种植业占比达到35.6%,比往年提高4.9个百分点。土地复垦与粮食流通、供销、农机、气象等工作得到加强。(2)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如石油化工着力发展烯烃产业链、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汽车船舶重点开发新能源汽车和特种船舶;机械装备主攻数控机床、特种钢制管和液压件。(3)服务业较快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不断壮大。如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3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2亿元,年均增长20.2%和26.2%;房地产投资83.43亿元,年均增长33.6%;物流业生机勃勃,其中,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8703万吨、6407万吨,年均增长7.2%和6.8%。因此,就业岗位也随之而改变。

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三新”技术人才成新宠 由于扬州被列为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引领扬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重点培育壮大以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半导体照明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光电显示设备、高性能电子元器件、光通讯光纤电缆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汽车关键零部件、数控锻压机床等为主导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敏感材料、新一代纺织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三药”及医疗器械和环保领域一批高科技产品为代表的新兴高技术产业。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57.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30.5%,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产业产值34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7.7%,年均增长45.5%。因此,扬州急需一批“三新”技术方面的人才和劳动力。

扬州人力资源的需求趋势

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扬州的就业结构也呈现出 “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趋势。2005~2010年,扬州从业人数从219.22万人增加到242.89万人,净增23.67万人。从产业看,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29.8∶36.2∶34,到2010年转变为19.4∶46.1∶34.5。劳动力比重在第一产业持续降低,2010年第一产业从业比重比2005年下降10.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9.9和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增强,其间,新增就业人员33.16万人。从所有制看,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大量增加。2010年,全市城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1.15万人,比2005年翻了一番。

扬州经济发展需要各行业的基础性技术人才 扬州市政府把打造充分就业城市作为“幸福扬州”的优先行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让更多的农村人进厂,让更多的城里人能够当产业工人,并通过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研发产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扬州发展。从调查结果看,2009年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人力资源需求量在5万人,2010年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人力资源需求量为8万人左右。可见,近年来,扬州市的常住人口所提供的劳动力难以满足扬州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不足将会对扬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据有关资料,预计“十二五”期间大约有4万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考虑到目前就业现状,会有不少学生选择到外地就业,能留在本地就业的高职生预计1.5万人,加上留在本地工作的8万左右的中职生,“十二五”期间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供给总计不到10万人。而扬州市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及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以每年不低于20%的速度增长,“十二五”期间对技能人才的新增需求将达15万人左右。因此,扬州市“十二五”期间技能人才的供需缺口3~5万人。

扬州经济发展急需各类中高级技术人才 扬州提出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经济发展从资源型逐步向技术创新型转变,人才和技术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根据《扬州市2009、2010年度人力市场招聘需求统计表》(见表1)得知,本科以上学历的需求量为6000多人。随着扬州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在各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等新兴行业的人才外,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将是人才需求最为集中的行业。2011年急需“三新”产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2000人左右,重点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其中,新能源全力推进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和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新光源大力推进MOCVD等关键设备引进应用和外延片产业化,加快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LED终端显示应用产品的技术研发;智能电网重点发展输配电设备及线缆、用户终端设备及器件等。信息化程度的发展要求技术型人才不仅有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懂得国际运行规则,具备国际交流能力。

表1 2009、2010年度扬州市人力市场人才需求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思考与建议

针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强劲需求,在办好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化纤纺织、电工电缆、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船舶制造等专业的同时,积极打造服务类专业品牌,重点打造饭店(宾馆)管理、餐饮、旅游、现代物流、护理等服务类专业品牌。同时,加大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的培训,使高职毕业生普遍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大大增强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原生力和后续力,为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创全新的局面。

政府发挥调控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专业设置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可缺少。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指导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建立一定的法规,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规范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为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根据扬州产业结构的变化,限制发展产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优先发展第二产业急需的专业,鼓励发展特色专业。

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对应度 高职院校要把专业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满足多方的需求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要满足地方需求。扬州的高职院校大多由政府举办和投资,政府是高职院校首要的服务对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其次,要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市场配置来实现的,企业在用人问题上拥有了自主权,只有在技术、能力等方面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才会被企业录用,凡是达不到企业要求的员工,就会被企业拒之门外。在当今的用人机制下,高职院校不能只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必须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要调研,主动听取行业、企业对未来员工的要求,明确各种人才的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再次,要满足社会和生源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必然是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为生存价值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要,特别是新的经济需要,并在专业建设上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还要考虑学生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如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并不一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而就业市场已相对饱和的专业,有时却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同时兼顾企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

建立有效机制,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的专业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建设水平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引擎。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使之与市场的实际需要无缝对接,无疑是必要的。(1)专业设置要避免重复。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另一方面,人事和劳动部门要将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公布,努力减少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信息不对称。(2)专业设置与调整要有超前性。设置和调整专业前要调查区域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及其发展方向,结合地方特点,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开设具有适当超前性的专业,瞄准前沿高新技术,在高新技术领域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因此,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科技进步保持同步,使专业设置始终保持超前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容易形成竞争优势且较为成熟,最好是在学校专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将其作为特色专业来建设,同时配备最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如果师资条件暂时不具备,应根据规划,远近结合,采取“调配、送培、转业”等方法抓紧培养。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订单式”培养人才,在完成规定教学课时的同时,加强技能培训。

[1]张岩,等.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

[2]戴涵莘.苏南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3]李沛武.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及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4]王清,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5]王清,等.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G710

:A

:1672-5727(2011)12-0005-02

王清(1965—),女,硕士,扬州职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和教育管理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影响的研究》(课题编号:GZYRX2011023);扬州科技学院(筹)立项课题《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影响的研究》(课题编号:07j07)

顾庆龙(1964—),男,江苏高邮人,硕士,扬州职业大学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和教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扬州院校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