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2011-07-07 02:48李广田田志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计划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

李广田 田志林 李 达

早期家庭心理干预是促进精神分裂症早日康复,减缓社会退缩的重要手段。我们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进行了综合干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我院2005年 6月-2007年 6月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诊断标准;年龄≤45岁;病期≤ 3年;未经过系统治疗;出院后至少有1名监护人和患者一起生活。共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 50例 ,男 28例 ,女 22例 ,平均年龄 (27.2± 6.2)岁;平 均病程(1.3±0.7)年;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 11例,中学39例。药物组 50例 ,男26例 ,女 24例 ,平均年龄(26.3±5.8)岁,平均病程(1.2± 1.3),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 14例,中学36例。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入组时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系统治疗,干预组同时接受家庭心理性干预 1年(急性治疗期病情稳定后)。药物组仅服用药物。

家庭心理干预内容:①住院期间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家庭干预和支持对精神病康复的作用;②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发病及发展过程,同患者及家属一起分析发病中的各种症状表现,引导其对自身精神症状的认识及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每周 2次,每次 30分钟;③出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及用药指导,启发患者恢复自制力,领悟药物治疗的意义;④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家庭和支持的方法,危机干预的知识及应对措施,现场辅导患者与家人及他人的沟通与交谈技巧,纠正家属的责难或过多的情感介入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每月 1次,每次 45分钟;⑤不定期家访或开家庭座谈会,或电话家访,半年后每 2个月1次。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i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 BPR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 BPRS评分比较(n=50,±s)

表1 两组 BPRS评分比较(n=50,±s)

注:两组间比较,△P<0.05,△△P<0.01,下同

焦虑抑郁 缺乏活力 思维障碍组 别 入组时 干预 1年时 入组时 干预 1年时 入组时 干预 1年时干预组 4.59±0.84 2.93±0.61△△ 9.58± 2.51 5.39±0.26△△ 8.67±2.64 4.08±2.03△△药物组 4.62± 0.88 3.72± 0.74 9.52± 2.43 5.94± 0.48 8.51± 2.52 5.86± 2.14激活性 敌对猜疑 总 分组 别 入组时 干预 1年时 入组时 干预 1年时 入组时 干预 1年时干预组 5.48±1.94 3.26± 0.51 6.76± 2.09 3.72±0.71△ 35.08±12.64 19.38±6.39△△药物组 5.41± 1.82 3.44± 0.63 6.81± 2.18 4.13± 0.98 34.87± 12.72 23.14± 6.52 t 0.25 6.51

入组时,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干预 1年时,干预组 BPRS总分及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3个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

2.2 两组 SDS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 SDSS各因子评分比较(n=50,±s)

表2 两组 SDSS各因子评分比较(n=50,±s)

治疗前治疗 1年时SDSS 干预组 药物组 t 干预组 药物组 t职业和工作 1.74± 0.43 1.69± 0.55 0.51 1.28± 0.31 1.42± 0.38 2.00婚姻职能 1.70± 0.56 1.72± 0.54 0.18 1.58± 0.39 1.56± 0.42 0.25父母职能 1.45± 0.43 1.51± 0.39 0.73 1.39± 0.72 1.41± 0.35 0.32社会性退缩 1.37± 0.51 1.42± 0.38 0.56 1.21± 0.32 1.25± 0.41 0.54家庭外社会活动 1.42± 0.34 1.47± 0.41 0.66 1.20± 0.24 1.40± 0.31 3.59△△家庭内活动过少 1.31±0.29 1.29±0.34 0.32 1.25± 0.31 1.27± 0.29 0.33家庭职能 1.51± 0.40 1.48± 0.43 0.36 1.28± 0.25 1.42± 0.32 2.42个人生活自理 1.25± 0.24 1.32± 0.30 1.29 1.18± 0.20 1.35± 0.19 4.33△△对外界兴趣和关心 1.46±0.38 1.52±0.41 0.76 1.29± 0.28 1.32± 0.34 0.48责任性和计划性 1.48± 0.32 1.43± 0.35 0.75 1.16± 0.21 1.34± 0.32 3.32△△

入组时 SDSS各因子分干预组与药物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1年时干预组 SDSS的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责任性和计划性等因子分均普遍低于药物组,且家庭外社会活动、个人生活自理、责任性和计划性 3个因子分显著低于药物组(P<0.01)。

3 讨 论

本研究对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系统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为期 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 BPRS总分及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敌对猜疑 4个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说明家庭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实际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来自外部环境的易伤害性,其中家庭成员的情绪,气氛和行为对患者的愈后有重要影响[1]。而家庭成员对患者的责难、敌意及过度的情感介入往往是导致复发的重要原因[2]。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可促使患者最大程度的康复,及早回归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3-4]。Postrado等[5]在类似的研究中亦发现,家属的态度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强调了家属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在家庭心理干预中,通过对患者及亲属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和心理干预,及时纠正了家属对待患者的不良态度,为患者提高了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消除了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充分调动潜在能力,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进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使其从根本上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及积极生存的意义,消除思想上的压力和自卑感,增强治病的自信心,为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奠定了基础。

从 1年随访时 SDSS评分结果来看,干预组的职能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以及责任性和计划性等因子所反映的社会功能状况均显著优于药物组。Saykin[6]认为目前对精神分裂症尚无根治的办法,精神分裂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功能的衰退,认知功能的下降,而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同时也影响着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而早期的家庭心理干预措施无疑在这方面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探索。

[1]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9-192

[2]于德霞,徐建国,沈振明,等.中医心理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随访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0,1(4):280-281

[3]Heinssen R K,Li berman R P,Kopelowicz A.Psychosocialskills training for schizophrenia:lessons from the labo ratory[J].Schizophr Bulletin,2000,26:21-46

[4]Bustillo J R,lauriellol,Horan W P,et al.The Psychosocial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an update[J].Am J Psychiatry,2001,158:163-175

[5]Postrado L T,lehman A F.Quality of life and clinical Predictors of rehospitalization of persons with sev ere mental illness[J].Psychiatric services,1995,46:1161-1165

[6]Saykin A J,shtasel D L,Gurre,et al.Weuropsy- chological deficits in neuroleptic naive patients with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J].Arch Gen psychiatry,1994,51:124-131

猜你喜欢
计划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计划性护理干预结合放松疗法对焦虑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分析
都有精神病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