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忆红 舒菊香 何 华
年 9月,对我院在职护士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1.1 对象 2010年 9月 15日对赤壁市人民医院所有在职护士 260名进行调查,均为女性。其中护士长 65人,护士 195人;年龄 19~ 54岁 ,中位数 35岁;学历:中专 124人 ,专科以上 136人;职称:初级 142人,中级 89名,高级 29人;一线科室 (内、外、妇、儿、手术室、急诊、肿瘤等)护士 168人,二线科室 (五官、中医、康复、门诊注射室、机能及其他辅助科室和小临床科室)护士 92人。所有接受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且具有量表阅读理解能力。
1.2 方法 采用自编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及国际国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2]进行调查。由笔者担任主试,护士独立填写问卷。本调查发放问卷 264张,回收有效问卷 260张纳入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本组护士 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见表 1。
由表 1可见,本组护士 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 4因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各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不同年龄、职务、职称、学历和科室护士 SCL-90评分比较 见表 2。
由表 2可见:①年龄:<35岁组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高于≥35岁组;②职务:护士长组强迫、焦虑、恐怖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高于护士组;③职称:初级组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高于中级以上组;④科室:一线科室护士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高于二线科室组。以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⑤学历:不同学历护士 SCL-9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调查结果显示,本组护士 SCL-90评分中 ,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国内常模,提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较低状态。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年轻、低职称和临床一线科室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护士长与普通护士比较,强迫、焦虑、恐怖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显著为高,提示护士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但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学历没有明显关联。上述结果表明,职业是造成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低下的主要原因。
表 1 本组护士 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x-±s)
表 2 不同年龄、职务、职称、学历和科室护士 SCL-90评分比较(±s)
表 2 不同年龄、职务、职称、学历和科室护士 SCL-90评分比较(±s)
组 别 例 数 躯体化 强 迫 人际敏感 抑 郁 焦 虑 敌对性 恐 怖 偏 执 精神病性 阳性项目数年龄 <35岁 129 2.05± 0.49 1.97± 0.54 1.68± 0.46 1.71± 0.58 1.75± 0.50 1.49± 0.52 1.36± 0.38 1.39± 0.49 1.34± 0.43 14.22± 9.48≥ 35岁 131 1.89± 0.52 1.83± 0.48 1.70± 0.44 1.69± 0.58 1.57± 0.52 1.47± 0.51 1.26± 0.36 1.39± 0.49 1.34± 0.42 11.02± 7.05 t 2.55* 2.21* 0.36 0.28 2.84** 0.31 2.18* 0.00 0.00 3.09**职务 护士长 65 1.99± 0.53 2.05± 0.53 1.66± 0.48 1.85± 0.59 1.81± 0.54 1.48± 0.50 1.42± 0.41 1.39± 0.52 1.37± 0.46 13.78± 11.11护士 195 1.96± 0.48 1.85± 0.49 1.70± 0.44 1.65± 0.57 1.61± 0.50 1.48± 0.53 1.28± 0.35 1.39± 0.48 1.33± 0.42 11.01± 8.44 t 0.43 2.79** 0.62 2.43* 2.74** 0.00 2.67** 0.00 0.65 2.11*职称 ≤初级 142 2.05± 0.49 1.98± 0.53 1.69± 0.46 1.71± 0.59 1.75± 0.50 1.49± 0.52 1.36± 0.38 1.40± 0.49 1.34± 0.43 14.12± 9.44≥中级 118 1.89± 0.52 1.82± 0.49 1.69± 0.44 1.69± 0.58 1.57± 0.51 1.47± 0.51 1.26± 0.36 1.39± 0.48 1.34± 0.41 11.12± 7.56 t 2.55* 2.51* 0.00 0.21 2.87** 0.13 2.16* 0.17 0.00 2.79**学历 ≤中专 124 1.97± 0.49 1.91± 0.52 1.69± 0.47 1.70± 0.58 1.68± 0.51 1.48± 0.52 1.30± 0.36 1.39± 0.49 1.34± 0.45 12.68± 8.78≥大专 136 1.97± 0.50 1.89± 0.49 1.69± 0.46 1.70± 0.59 1.64± 0.49 1.48± 0.53 1.32± 0.39 1.39± 0.47 1.34± 0.42 12.63± 8.24 t 0.00 0.32 0.00 0.00 0.45 0.00 0.43 0.00 0.00 0.05科室 一线 168 2.04± 0.50 1.99± 0.54 1.72± 0.46 1.78± 0.56 1.78± 0.52 1.48± 0.52 1.38± 0.39 1.39± 0.43 1.34± 0.30 14.46± 9.64二线 92 1.90± 0.52 1.79± 0.49 1.65± 0.47 1.60± 0.60 1.50± 0.48 1.48± 0.50 1.22± 0.34 1.39± 0.42 1.34± 0.54 10.60± 7.48 t 2.13* 2.95** 0.86 2.42* 4.27** 0.00 3.31** 0.00 0.00 3.33**
护士的职业特点是护理工作繁重,不分昼夜,生活无规律,长期处于持续紧张的工作环境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应激成为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之一[3-4]。在综合医院中,因为患者需要 24h连续不间断的护理服务,作息时间的不断变化容易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对机体内环境稳态造成不良影响,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影响尤为显著。曾会群等人[5]对 66名精神科夜班护士进行了调查,发现夜班护士在SCL-90评分中,强迫、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及睡眠障碍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李芸等人[6]做了早晚夜连续性排班与传统排班模式下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发现 2种排班模式下护士的 SCL-90阳性症状总检出率分别高达 31.93%和30.70%,而且 SCL-90各因子得分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国内常模,在传统排班模式下,本院护士主要表现为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怖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早晚夜连续性排班模式下,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焦虑和恐怖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提示无论采取何种排班模式,夜班对护士的心理健康有严重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夜班主要由年轻低职称护士承担 ,因此,这部分护士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护理工作涉及救死扶伤,与患者生命攸关,责任重大,有研究表明护士职业特点可加重护士的工作压力感,严重者可发生精力耗竭综合征或慢性疲劳综合征[7]。有文献指出[1],垂死和死亡现象的刺激是影响心理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患者的死亡对护士的心理影响比每天处理危重患者产生的心理影响大得多,说明心理压力的程度远比其发生频率产生的心理影响严重;垂死和死亡现象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可产生继发影响,它使护士产生一种紧张感,认为自身工作中的很小失误或差错即会导致病人死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更易发生差错事故。垂死和死亡现象造成护士心理压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护士在危重患者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强烈情感反应,即对悲伤、生离死别的替换感受,这都可能造成护士精神上的极度紧张。临床一线科室护士护理垂死状态和死亡患者的机率通常远比二线科室护士要高,故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更低。而护士长作为护理队伍的领头雁,承担的责任更大,心理压力也更大,科室所有患者的护理和抢救都由她们来组织,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救治她们总是冲在最前面,医疗纠纷发生时她们经常也是首当其冲,有时还要默默承受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带来的心理伤害,因此,心理健康水平较普通护士更差,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1]姚晓红,姚雨平,郭云英.急诊科与内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1):36-37
[2]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 [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64-67
[3]朱文芬,冯泽永.护士职业紧张状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 [J].中国职业医学,2009,36(2):138-141
[4]林妙艺,黄嘉佳.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 [J].中国职业医学,2010,37(2):167-168
[5]曾会群,江桂芳,周仁良.夜班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对策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104-106
[6]李芸,刘海燕,辛静雯,等.早晚夜连续性排班与传统排班模式下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J].中国职业医学,2010(4):345-346
[7]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 [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