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炜明,戴坤教,曾小军,谢曙英,高晓晖,姜唯声,葛 军,陈奕杨,谢 峰,衣方誉
(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46)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机会致病原虫,可感染人和200多种动物,为人兽共患性疾病。弓形虫感染人体后可侵犯多种脏器,并与输血、器官移植、免疫缺陷等有密切关系[1],弓形虫还通过胎盘造成宫内感染,引起流产、早产、死胎、畸形以及妊娠并发症等[2],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被忽视而造成误诊、漏检。为了解我省临床疑似弓形虫病患者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对2008至2010年,在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检查弓形虫的临床疑似病人血清学结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以在我所进行弓形虫检查且临床上表现有脑炎,原因不明的高热不退,畸形胎儿、死胎、习惯性流产,癫痫等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检查190例,786例和701例。对受检者采集静脉血2.0ml/人,分离血清保存于-20℃冰箱备用。
1.2 检测方法
采用弓形虫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试剂盒 (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收集血清进行弓形虫抗体IgG、IgM和循环抗原(CAg)检测,以临界血清为判断阳性标准。
1.3 治疗
参照丁贞英的方法[3],对弓形虫检查阳性人群进行治疗,3个月后复查,观察治疗效果。
1.4 数据处理
将结果录入计算机,统计学处理用SPSS 10.0软件分析。
2.1 弓形虫抗原抗体检测结果
共检测疑似弓形虫病人血清1677份, 抗体IgG平均阳性率为28.50%、IgM平均阳性率为13.00%、CAg平均阳性率为4.95%,抗体IgG、IgM平均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1)。
表1 弓形虫抗体IgG、IgM和CAg检测结果
2.2 不同症状患者弓形血清学检查结果 对不同症状患者进行弓形虫抗体IgG、IgM和CAg检测,抗体阳性率以脑炎最高,其次为不明原因发热症状患者,CAg阳性率以癫痫患者最高为7.29%(表2)。
表2 不同症状患者弓形虫抗体IgG、IgM和CAg检测结果
2.3 治疗效果观察
对103例弓形虫抗体、抗原阳性的疑似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查,结果IgM和CAg阴转率高于抗体IgG阴转率;治疗前后弓形虫IgG、IgM和CAg阳性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χ2值分别为 15.24、35.67 和 11.01,P 值均小于 0.01(表3)。
表3 治疗前后弓形虫抗体IgG、IgM和CAg检测结果
弓形虫病是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病,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弓形虫感染极普遍,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弓形虫感染率各不相同,美国15%~33%成年人血清抗体反应阳性,法国60岁以下人群血清阳性率达60%~70%[4]。我国第二次人体重要寄生虫现状调查显示,弓形虫血清IgG阳性率为7.88%(0.5%~15.5%),标化阳性率为7.97%[5]。本次结果显示IgG平均阳性率为28.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选择的对象为临床可疑患者有关。
弓形虫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原虫,人体感染后多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虫体被激活并迅速增殖,此时对患者危害较大。由于该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故临床难于诊断,实验室主要进行弓形虫抗体和抗原血清学检测,作为弓形虫病临床辅助诊断依据。林敏[6]等采用ELISA检测抗体IgG、IgM调查深圳地区人群弓形虫感染情况,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15%和0.25%,显示IgG阳性率明显高于IgM阳性率,与本次调查中结果相似。祝传根报道称弓形虫抗体、抗原阳性者经2疗程治疗阴转率达86.36%[7]。本研究显示其抗原、抗体在治疗后3个月阴转率为70%以上,疗效显著。
由于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崔君兆认为,在对慢性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炎、不明发热、死产、先天出生缺陷、脉络膜视网膜炎、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或病变、某些内分秘等疾病进行诊断时,应考虑弓形虫病[8]。本研究将临床可疑病人分成脑炎,流产、死胎,发热,癫痫和其他症状等几类人群,进行弓形虫抗原、抗体检测和分析,弓形虫抗体IgG、IgM阳性率以脑炎症状患者为最高,分别为36.14%和19.28%,其次为不明原因发热症状患者,阳性率分别为30.18%和14.68%,有流产、死胎的患者弓形虫抗体IgG、IgM阳性率分别为23.79%和8.06%。结果提示,在临床诊断中,结合有出现脑炎、不明原因发热等症状,应排除弓形虫感染,以避免延误病情和治疗。本次调查的癫痫病患者抗体IgG阳性率为22.92%,与毛若莲的报道相似[9],提示对此类病人,临床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癫痫症状时,应考虑弓形虫感染可能性。
综上所述,弓形虫感染在临床病例中比较常见,值得重视。
[1]闵玉梅,金寒莹,熊 辉,等.异常妊娠与弓形虫病的关系探讨(附4106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14(6):309-310.
[2]丁贞英,闵玉梅,郭晓莉,等.绒毛、羊水弓形虫感染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9,15(4):28-30.
[3]丁贞英,曾小军,陈红根,等.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干扰素治TOX病协同作用的观察[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17(2):111-112.
[4]Kasper L,Courret N,Darche S,et al.Toxoplasma gondii and mucosal immunity[J].Int J Parasitol,2004,34:401-409.
[5]王陇德.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0-94.
[6]林 敏,吴少庭,高世同,等.深圳人群弓形虫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0,7(3):135-138.
[7]祝传根,张荣富,赵敏捷,等.宁波市女青年弓形虫感染检查及治疗效果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1996,5:5-6.
[8]崔君兆.20年来我国弓形虫病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9,5(2):101-103.
[9]毛若莲癫痫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 [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1995,21(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