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宇 罗丁利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西安 710100)
近年来人们研究了很多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算法[1~4],传统的频域处理方法和时域处理方法都能有效实现波束形成,但数据量大,实现复杂,成本较高[5]。为降低计算量及处理复杂度,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为,模拟域通过延时线结构补偿延时,利用去斜技术降低信号带宽,使数据量大为降低[1]。但仍存在只能延时整数倍采样单元、价格昂贵实现不灵活、后期处理需要补偿剩余分数延时等缺陷。
本文采用二次下变频技术:首先在模拟域进行混频,完成去斜工作,降低信号带宽;为消除时延造成的影响,各阵元进行独立的数字下变频;最后经相位补偿完成接收。本方法在有效降低数据量、实现延时精确补偿的同时,可有效降低成本且波束指向更改方便。
本文采用N元均匀线阵模型,在已知信号回波方向的跟踪模式下工作,发射线性调频信号,带宽500MHz,一维距离像分辨力为 0.3m[1],线性调频信号形式为:
其中A为信号幅度;f0为起始频率;μ为调频斜率。如图1所示,光速c,对于阵元间距d,θin方向回波信号,到达相邻阵元之间的延时为:
将引起复包络A·exp(jπμt2)的偏移[1],类似于SAR中的距离徙动现象。
图1 相控阵天线模型
本方法与传统实现方式[1]不同之处为未使用模拟延时线结构。本方法在模拟域进行去斜处理,以降低数据量,为消除延时造成的影响,在数字域各路进行独立的二次下变频,各路数字本振(用DDS实现)频率根据波束指向实时调整而非固定值。本文实现框图如图3所示。
图2 模拟去斜原理[1]
图3 系统实现框图
本文处理过程分析如下。
暂按接收复信号讨论,此时混频不会产生倍频分量,而实际处理中倍频分量会被滤波器滤除。根据(1)、(2)式,第m号阵元接收回波信号Srec形式为:
dt为散射点相对波门起始距离延时;(m-1)tdelay为第m号阵元相对于参考阵元延时。
模拟dechirp信号Sdec为:
fif为中频频率。
模拟混频后中频信号Sa为:
本文实验条件下(3)式中 μ[2(m-1)tdelay·dt+((m -1)tdelay)2+dt2]很小(<0.01),影响很小可将其忽略。则
由(4)式可得模拟去斜后第m个阵元信号频率为:fif+ μ[- (m - 1)tdelay]- μdt,回波到达阵元间延时tdelay将导致各路信号频率不同。本文利用数字二次下变频消除频率差异从而消除延时影响。第m个阵元DDS频率为fif+μ·[-(m -1)tdelay]。
数字二次下变频后第m个阵元信号为:式中t'为经抽取后离散采样时刻。
第m个阵元相位补偿权值为:w=exp[-j2πf0(m-1)tdelay],经加权后波束形成结果为:
上式即为最终输出信号形式。不同散射点信息,对应上式中dt不同,波束形成后表现为信号频率不同,傅氏变换后便可获得散射点信息。
指向更改:当接收波束指向需要发生变化时,模拟混频信号Sdec不必更改,数字下变频更改DDS相应参数即可,权值更改tdelay即可。
调频斜率:模拟去斜后各路信号频率与调频斜率、入射角度、阵元间距等有关,为满足中频无损失接收,各路信号都应落入接收机带宽内,需满足|μ·dt|<Bj及|(M -1)μdsin(θin)/c|< Bj,Bj为中频接收机带宽,根据系统约束设计μ。
结果正确性判定:完全理想情况下,各路接收信号经过二次下变频及相位补偿后,信号时域波形应完全重合,存在噪声时,起伏不会很大,利用某几路输出信号功率方差作为第一判决条件;输出波形为若干点频信号叠加,应呈现周期性变化,此为第二判决条件。
仿真模型:均匀线阵64个阵元,阵元间距为4.62cm,回波形式为LFM实信号,带宽500MHz,雷达工作频率3GHz~3.5GHz,信号持续时间100μs,采样波门长度96μs,信噪比30dB,噪声为高斯白噪声,波束指向10°,中频频率60MHz,射频采样频率12GHz。
中频25抽取,中频采样率为480MHz,基带24抽取,基带采样率为20MHz。
理想情况(无噪声)下接收复包络如图4所示。
图4 接收信号复包络
图4与理论分析一致,非法线方向回波到达各阵元的延时引起复包络偏移。
仿真实验一:先进行线阵静止点目标即一个散射点情况讨论,散射点相对30km波门起始距离0m,我们关心±150m范围信息。
图5为经过本文方法处理,相位补偿后基带时域波形,根据此时假定的点目标位置,处理后基带各阵元信号都为直流信号。
图5 采用本文方法基带输出信号时域波形
当二次下变频各路数字本振频率相同(DDS频率取为fif)时,相位补偿后时域输出波形如图6所示,与理论分析一致,各路信号频率不同。
图6 未采用本文方法基带输出信号时域波形
图7为图5中信号波束形成及傅氏变换后获得的散射点距离信息,距离估计为0.0000m。波束形成及FFT过程信号功率积累,信号的输出功率相应增加。
图7 采用本文方法获得的散射点信息
图6中各路信号频率较低且相差较小,波束形成及傅氏变换后将造成距离估计误差、主瓣展宽、频谱副瓣畸变等影响如图8所示,此时距离估计为0.1099m。图9为图7及图8的主瓣位置放大对比。
仿真实验二:进行线阵分布式目标即三个散射点情况讨论,信号相对波门起始距离-0.3m、0m、15m,其他条件同实验一,处理过程与一个散射点情况相同。
本方法将目标距离信息转化为频率信息,此时波束形成结果为三个不同频率点频信号叠加,输出信号时域波形如图10所示,各路信号基本重合且呈现周期性变化。
图11为图10中信号波束形成及傅氏变换后获得的散射点距离信息,距离估计为:-0.3662m、0.0732m、15.0000m。本方法可实现宽带波束形成并有效分辨多个散射点。与脉冲压缩处理相似,两个散射点间距离达到分辨力极限时,将导致距离估计误差[6]。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实现宽带信号接收的数字波束形成方法。通过数字域各路独立的下变频处理,可有效消除延时引起的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可有效降低数据率、降低系统复杂度、降低成本,波束指向更改方便,易于工程实现。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都论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1]王德纯.宽带相控阵雷达[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朱维杰,孙进才,曾向阳.宽带波束形成器的自适应综合[J].声学学报,2003,(3).
[3]Yang Yixin,Wan Chunru,Sun Chao.Adaptive design of FIR filter with applications in broadband beamforming[J].2004 IEEE Region 10 Conference.
[4]唐建生.时域宽带波束形成方法及实验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5]张灵珠,杨晓冬,刘枫.时域和频域宽带数字波束形成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技术,2008,10.
[6]Bassem R.Mahafza著,罗群等译.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MATLAB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