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莉
围刺配合中药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疗效观察
蔡小莉
(广东省潮州市中医医院,潮州 521000)
针刺;甲状腺肿;瘿;围刺;针药并用
甲状腺肿大属中医学“瘿病”范畴,是由于情志内伤,痰浊凝结,以致气滞、痰凝、血瘀三者壅结颈前部而成,以颈前部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俗称“大脖子”。笔者采用围刺配合中药治疗该病40例,并与单纯中药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2006年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共收治52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年龄22~6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其中男10例,女30例;对照组12例,其中男3例,女9例。均排除恶性肿瘤等疾患。
①瘿囊内肿块,呈圆形,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②肿块增大时,可有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③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④超声波检查及同位素扫描有助诊断;⑤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参照有关文献分为气滞痰凝、气阴两虚两型。
患处用75%乙醇或碘伏严格消毒,视囊肿大小用不同长度针灸针进行围刺,刺至囊中央,每次4~6根针,囊中央一根直刺,用温针灸;体质强壮、囊肿坚实者用泻法;体质虚弱、囊肿柔软松大者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40 min,以2节艾燃尽为度,每节艾长1.5~2 cm。每星期针灸5次,10次为1个疗程。
中药以“四海汤”(海藻、海蛤壳、昆布、牡蛎)软坚散结为主方。气滞痰凝加浙贝、法半夏、连翘、夏枯草、海浮石、山慈姑、陈皮等;气阴两虚加党参、太子参、北黄芪、白术、海浮石、山慈姑、麦冬、柴胡、陈皮等。每日1剂,水煮服。2星期为1个疗程。
单纯用中药治疗,用药、疗程同治疗组。
治愈 局部肿块及全身症状消失。
好转 局部肿块缩小,全身症状减轻。
未愈 局部肿块治疗1个月无缩小,全身症状无改善。
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患者,女,57岁,2009年3月15日初诊。患者4年前在颈前部偏左,有一约如鸡蛋大小的囊肿(经某医院诊断为单纯性甲状腺肿大)行手术切除;半年前又发现颈前部偏右处有一状如花生米大小的囊肿。半年来在某医院就诊,服用中西药未见囊肿缩小,随时间推移逐渐肿大。来诊时颈前部偏右处有一约如鸭蛋大小(6 cm×7 cm)囊肿,质松软,无压痛,能随吞咽上下移动,脸色苍白无华,时有头晕心悸,短气乏力,舌质淡,苔白,舌边齿印,脉细无力。采用局部围刺加温针灸,加足三里(双侧)、气海穴,行补法。方药用海藻、海蛤壳、昆布、牡蛎、太子参、黄芪、茯苓、山慈菇、海浮石、夏枯草、连翘、陈皮、炙甘草。每日1剂,水煮服,每日1剂。治疗5次,囊肿明显缩小;2个疗程后囊肿缩成黄豆大小。休息1星期后继续治疗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肿块完全消失,面色稍红润,精神转佳,余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反复。
中医学认为甲状腺肿大(瘿病)主要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而引起,与体质有密切关系。《诸病源侯论·瘿病》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杂病源流犀烛·瘿瘤》:“瘿瘤者,气血凝滞,年数深远,渐长渐大之症。”指出瘿多因气血凝滞,日久渐结而成。初起多实,多由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因素,久则血行瘀滞,脉络瘀阻,或病久正气耗伤。
笔者认为瘿肿松软肿大者治疗后较易消缩,治疗效果佳;瘿肿坚硬的治疗效果较差。针刺可以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防卫、抗病能力。辅以中药软坚散结,益气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消肿,标本兼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2.
2010-06-15
R246.2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2.123
1005-0957(2011)02-0123-02
蔡小莉(1962 - ),女,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