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常态课中非理性现象的剖析及对策

2011-05-30 02:55徐文涛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摩擦力案例科学

徐文涛

笔者听过不少科学课,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拖堂是公开课活动中的“常客”,在常态课中却比较少见。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是老师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导致了公开课教学活动的失常?是常态课中老师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还是常态课比公开课更完美?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多次走进常态课堂,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结果令人惊讶:许多常态课中,老师虽然没有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但常常出现一系列非理性的现象,如:剔除费力费时的内容,简单地降低教学目标,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进程与铃声同步(只要下课铃一响,讲到哪算哪)……显而易见,这些非理性现象比拖堂的弊处更多,我们教者不仅要高度重视,更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教材处理简单,应对的策略是对教材进行折断重组

【案例】《摩擦力的秘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首先揭示摩擦力和阻力的概念。

接着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

师:(演示木块在桌上运动)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减小木块的摩擦力?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师:现在交流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给木块装上轮子变成小车,就能减小摩擦力。

师:想法不错。还有别的方法吗?

没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既然想不出别的方法,我们就来研究装轮子的方法。

【评析】减小木块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可学生为什么想不出更多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教材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教师也就没有引导学生研究。试问,学生不了解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又怎能想出更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这就说明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过于简单,使得学生想不出更多的方法,他们也只能研究出一种方法。

这虽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流畅性,表面看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学生对于摩擦力的理解不透彻,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探究能力没有得到提升。简言之,教学任务没有真正完成。

【对策】众所周知,科学课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体现的是“折断与重组”理念。科学教材只是一个教学资源,里面所呈现的内容和顺序不一定最合理,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班级,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折断与重组”,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折断与重组来解决。具体做法是:在上述案例前添加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学生一旦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能够根据相关因素想出更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科学探究的目标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二、弱化探究过程,应对的策略是提高探究过程的实效

【案例】《斜坡的启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研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师:同学们都认为斜面坡度大小不一样,拉力就不一样。你觉得斜面坡度大小和拉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坡度越大,拉力也会越大;坡度越小,拉力也会越小。

生:我觉得坡度越大,越省力。因为建造金字塔时,需要把石块运到很高的地方,建了一个很高的斜坡后,人们就能把石块运上去。

师:你知道得还真不少。到底哪一种假设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除了小车外,还需要哪些器材?

生:测力计、斜面、记录表。

引导学生制定、交流实验计划。

引导学生交流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师:现在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跟老师一起完成这个实验,下面的同学认真观察并记录数据。

【评析】上述案例从假设到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确定、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都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和交流,可以感觉到效果还不错。但在实验环节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应该是分组实验,却变成了师生合作的演示实验。如此处理,实验前的指导价值何在,岂不是变成纸上谈兵?课后与上课老师交流此问题,但该老师却认为分组实验效率不高,很难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与其拖堂不如采用演示实验。其实,经过实验前的指导与交流,学生在理念上已经会研究了,但“想”和“做”并不是一回事,会“想”了不一定会“做”。这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实验方案,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而案例中明显地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长此下去,学生的“想”与“做”如何统一?手脑如何并用?探究、创造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策】“学生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包办代替,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抑制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一种错误。作为有良知的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科学探究要扎扎实实,要讲求实效。上述案例中的老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而采取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因小失大。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开源节流”,如导入环节尽可能简短,教师的语言再简洁些,实验材料有结构性等。另外,从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看,科学课的课时还是比较充足的。因此对于内容较多的课,我们可以分解为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绝不能通过“偷工减料”、牺牲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代价。在教学过程中要少玩些“花拳绣腿”,多把工夫花在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

总之,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切记“学生是科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发展是渗透在每一次科学活动中的。作为新时期的科学教师,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勇于向课堂中的非理性现象说“拜拜”。

猜你喜欢
摩擦力案例科学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神奇的摩擦力
自不量力
神奇的摩擦力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摩擦力做功中需弄清的几个问题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