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合作 促发潜能

2011-05-30 02:55柴利波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差异同学老师

柴利波

合作学习是世界性课题,也是本次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课堂常用的一种形式。然而教师们从热衷“合作”,到害怕“合作”,到现在的“合作”冷思考,其变化过程让人深思。

许多老师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是好的,但是难以操作,而且收效不大。如:有的老师认为小组合作是优等生表演,其他学生当观众,没有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还有的老师则认为学生不会合作,往往在老师交代任务后,课堂或死气沉沉或陷入无秩序状态。还有就是合作的时间很难把握,有的小组已完成,有的还只进行了一半。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习收获参差不齐,课堂效率反而降低。因此,师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最后,有的老师干脆放弃这种合作,让课堂归于宁静,提出让学生的心智成熟一点再合作等观点。

这次赴港半月的名师培训,让我对小组合作有了新的理解。在港期间,我们参访了香港对合作学习有多年研究经验的培桥小学。他们的经验,让我感受到小组合作不仅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学习技巧、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也只有达到深层次的小组合作,才会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以观摩的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锥体和柱体》为例,谈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看法。

一、明确要求——让合作成为一种本领

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合作学习,这是教师们的共识。我们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恐怕是不会合作,这与我们的课堂培养有关。

要合作,首先要知道怎样合作,我们的小组合作方法往往是一科一个规定,一课一种要求,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不同要求,使学生无所适从,每一次合作就是合作方法的重学过程,导致了课堂组织的困难,尤其对低段学生来说,不会合作就成了必然。

合作前每位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合作,这是非常重要的。香港培桥小学每个教室中都贴有一张“合作技能七字诀”(如图):

这套程序化的合作要求,操作性强、要求明确。使教师的课堂组织变得容易,使学生知道了怎样合作,也使课堂变得有序。听取、自控、帮助、说服和协调是教给孩子五种合作技能,用七字口诀的形式出现,朗朗上口,这是整个合作的核心要求。听取发言、遵守纪律、帮助同学、阐述观点、和谐相处,是合作方法也是合作目标,让每一个学生知道了在合作时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合作时有序、互相尊重,效率提高。

另外,从培养人的角度看,它其实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本领,这些做人的道理学生是受益终身的,教给孩子一生的为人素养,这也是合作学习的更高层次和目的。

二、同伴互助——让合作成为一种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我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怎样让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呢?谜底就在于这堂课两次不一样的合作中。这是一堂几何课《认识锥体和柱体》,一年级学生需要通过看、摸、滚等操作手段来体会其特征,并运用特征寻找图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两次小组合作:

第一次小组合作——异质合作,这是一开始就安排的座位,一组四个同学的水平是不同的。第一次合作,教师为学生提供活动学具,要求:摸一摸,说一说你拿到的是什么体?你是怎样想的?活动开始,只见同一个小组的四位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地说着,我拿到的是一个什么体,它是怎样的,我把它放在……其他同学非常认真地听着,并用同意和不同意作出判断。

第二次小组合作——同质合作,也就是同类水平之间的学生再进行一次合作。合作开始,先进行转组,音乐响起,学生们开始唱一首转组儿歌:一齐转组心快慰,轻轻行 悄悄走 不要快;先来共说一声Hi,快快坐好一起工作开心呀;你好吗? 我是新组员,快快坐好一起工作开心呀。接着老师布置第二次合作的任务:一个同学说操作要求,请另一个同学从一堆物体中摸出一个物体并说出其名称,就算这个物体归自己了,大家轮着来。只见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都非常积极认真。

不难看出,坐在我们旁边的是个学困组,老师会时不时地走过来给予帮助,奇怪的是刚才在异质分组中一声不吭的学生这时候变得很活跃,争着说,而且很开心。活动结束了,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拿的东西的多少得分,最后加在一起评出优胜小组。

为什么老师要进行两次不同的小组合作?为什么同学们的积极性会这么高?这是因为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即竞争学习,团队进退,让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这 “两次合作”无疑就是孩子们需要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课后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培桥小学许多课基本都采用这两种模式同时进行的合作方法,这不但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而且使合作成为每一个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需要,优等生在第一次合作时为学困生作了表率,学困生在第二次合作时则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肯定。

三、尊重差异——让合作激发学生潜能

知道差异是存在的,那么就来认识差异、看待差异和尊重差异,这就是智慧。培桥小学在两次合作时把差异当做了宝贵的资源,运用团队竞争的策略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被激发出来。

在这次合作中,那些原本在异质小组中得不到发言机会的学生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们积极发言、活动,都想为自己的小组挣得分数,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释放,这些学生得到了自我心理满足,这种满足促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励他们不断地思考、创新,主动地发言和活动,这就是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一个学困组在第二次发言中人人都表现积极的原因。至于优等生组,每一个孩子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超越其他的优等生,他们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本来班级中存在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这样的小组合作模式中变成了有利的资源,无论是哪一个组,学生的潜能都会因为竞争水平的接近而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时的合作学习也就成了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我们看到这些刚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已经是可圈可点,这足以看出合作学习对孩子的影响,他们积极主动、井然有序、懂得规则,这样的合作不但可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还能在这当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激发每个人的思维潜能,我想这也应该是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的目的所在。

总之,学会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而需要则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合作学习的目的。培桥小学的合作模式,从更深层面促发了每一个人的潜能,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以极致发挥,使合作有效,课堂效率提高。长此以往,合作不但成了学习的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学生成长过程的必需。

猜你喜欢
差异同学老师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