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宇
摘 要:如何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本文从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关注科学的合作学习指导三方面阐述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 合作 学习 教学 效率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得以优化?怎样才能借助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让合作学习源自学生的内在需求。
(一)、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生发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有些问题依靠学生独立思考是无法解决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在教学《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我首先让学生独立试做、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生长点。可面对此“难题”时,有些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这时我顺势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同学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在学生汇报板演、说理时,我又请两名同学共同到板前去完成,以便互相提醒,互相补充。可在板书横式得数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够不着,学生犯难。当时,我没有出手帮助,而是坚决让他们自己想解决办法。意想不到的感人的一幕出现:只见其中一名学生抱起另一名学生俩人合作去书写,竟解决了这又一难题。可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产生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这样,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可以把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8个桃子分给4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能否用除法计算。这时候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这时我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结果在订正中,学生间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理解与尊重,课堂气氛紧张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对于此问题我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必然有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交流中表现得踊跃、主动。这样,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会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其公式探究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会和什么形体体积有联系呢?”(圆柱)“比一比,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请拿出材料袋,按要求小组内合作操作完成。”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顺利地发现了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一)、均衡力量
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在尊重自愿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价,合理搭配,组建好的各合作小组应力求力量均衡,无明显差异,这样更能体现小组间竞争的公平、公正,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二)、合理分工
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小组内谁是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决),谁负责记录、汇报等,使小组内成员能各司其职,避免“吃大锅饭”,达到组内同学间的优势互补。组内同学担任的角色不一定固定不变,分工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变换,使每个同学都能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合作。
三、关注科学的合作学习指导
(一)、合作前的独立思考
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合作时才能目标明确,才能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辩别,扬弃。
(二)、合作中的交流与倾听
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关系到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与否。在交流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层次清晰、声音适当、自信心足,而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说明自己的问题;在倾听方面,要求学生要交流就必须轮流说,一个学生在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倾听,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表达的重点,并学会评价别人。
(三)、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
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提升。在合作之后经常有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在汇报发言的时候经常说:“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说:“我们小组认为怎么样。”说明自己的意见在经过交流之后没有任何的完善。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合作学习就是利用这种差异,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或辩论,使每个个体认识到自己原来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想法的合理性。可以说,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