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博弈的中国村民民主选举研究

2011-05-18 08:05史仕新赵爱明
统计与决策 2011年13期
关键词:民主选举参与率村长

史仕新,赵爱明

(1.四川攀枝花学院;四川 樊桂花 617000;2.中共攀枝花市市委,四川 攀枝花 617000)

0 引言

在中国农村广泛开展的村民民主选举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明显的标示和实践形式。围绕影响村民民主选举的因素,中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利益是影响村民民主选举的决定性因素,利益关系影响着村民参加选举的形态,利益相关度决定着村民参加选举的程度。但学者们在研究时,尚缺乏从博弈的视角阐述利益因素对村民民主选举的影响,没有对利益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因而所得出的结论未免带有片面性。本文拟从博弈的视角,阐述利益对村民民主选举的影响,并以实际调查数据对利益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

1 村民民主选举利益博弈模型的建立

1.1 基本假设

1.1.1 关于村民偏好的假定

我们假设中国村民是理性经济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他们进行任何重要选择之前都要进行成本——收益计算,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是,他们不仅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且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三是,他们能意识到合作带来的更大利益,并且当他们从合作的实践中获得合作带来的更大利益时,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合作动机和行为。

1.1.2 关于村长偏好和凝聚力因子的假定

(1)村长偏好的假定。村长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人,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他是和其他村民一样的理性经济人;二是,他是村民整体利益的代表,即追求其所带领村的GDP、利润的最大化;三是,他是全体村民的代表,他追求其所带领村的村民人均GDP、人均利润的最大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村长凝聚力因子的假定。一个候选人要当选为村长,他必须凝聚相当数量的村民以得到足够的选票,凝聚的村民数量一定是可数的、可比的。设关于村长凝聚力因子αi总有以下函数关系成立:αi=f(e,βi,ni),式中,e,βi为素质影响因数,e代表村民整体素质,βi代表村长个人素质,ni为被凝聚村民个数。 同时αi对e、βi、ni的一阶偏导数满足下三式:∂αi∂e>0,∂αi∂βi>0,∂αi∂ni>0,凝聚因子是村民整体素质、村长个人素质、被凝聚村民个数的递增函数,说明随着村民整体素质、村长个人素质的提高,其被凝聚的可能就越强。

1.1.3 关于信息的假定

虽然村民在投票的瞬间是独立做出决定,但在中国农村这个“半熟人”社会中,人们对候选人的观察是长期的,信息是比较充分的,并且信息在村民之间是传递的和相互影响的。

1.2 村民民主选举利益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2.1 第一阶段:n个村民独立生产分析

设有n个村民在没有村长的情况下分散独立进行生产,且n≥3,村民i的成本函数为:

这里,F>0是村民i独立生产时所必需的固定成本,c是村民i的平均可变成本。因而可得村民的总平均成本是:

设市场的线性反需求函数为:

这里,p是该产品的市场价格,Q是村民的整体产量。

假定所有村民行为是Cournot-Nash博弈,则均衡结构是:

式中,Qt1为n个村民在第一阶段得到的总产量。产品的市场价格为:

在没有村长的情况下,村民独立进行生产,则村民的利润为:

村民i产生的GDP为:

由此整个村的GDP为:

1.2.2 第二阶段:至少存在一个候选人i,可以凝聚若干村民当选村长

若在m个候选人中第i个候选人能够凝聚ni个村民而当选为村长,设为Gni,且2≤ni≤n。由于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ni个村民作为整体Gni进行生产,它的成本函数为:

式中,qGni是有村长产生后的产量,fni为凝聚因子对平均固定成本的影响系数,dni为凝聚因子对平均可变成本的影响系数,并且有下两式成立:

(10)式和(11)式中,fni、dni均为凝聚因子 αi的递减函数。

下面我们讨论fni、dni取值对选举的影响。

当fni=1和dni=1情况下,表明村长的产生对生产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都没有影响,那么从规模经济或者从成本分析角度看,村长是不会被选出来的。但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当凝聚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凝聚在一起的人们共同从事生产会产生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且随着凝聚人数的增大(当然不是没有限制,一个村的村民数量是有限的,且是一个半熟人社会),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效应越明显。当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效应时,生产的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就会变小,即有 0≤fni≤1,0≤dni≤1 成立。

下面我们讨论当有ni个村民被凝聚从而选举出村长Gni后,规模经济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我们对凝聚的ni个村民整体和没有凝聚的n-ni个村民分别求解利润最大化问题:

这里,qGni和qi分别为凝聚的ni个村民的产量和没有凝聚的n-ni个村民的产量,i∈{1,2,…,n}。解上述两式,得到凝聚的n-ni个村民和没有凝聚的个村民的产量和总产量:

从而市场的价格p、凝聚的ni个村民和没有凝聚的n-ni个村民的产值分别为:

凝聚的ni个村民和没有凝聚的n-ni个村民的利润分别为:

由于规模经济效应,有0≤fni≤1和0≤dni≤1,如果凝聚的ni个村民仍按原来的要素进行投入,其凝聚成为整体后所形成的产出也必然会大于原各村民的产出之和,比较(8)和(18),得到比较(6)和(20),得到所以,如果村民进行凝聚并选出村长,总的GDP、总利润、人均产量、人均利润、人均GDP都比没有村长时增加了,这说明了合作所能产生的好处。

1.2.3 第三阶段:m个候选人中最优的村长选择

n个村民在个候选人中投票选举出一名村长,每个村民的可选择方案m种,那么在个候选人可能凝聚不同的村民人数情况下,谁能最终当选为村长?

为使分析问题的简单化,我们不妨设现有三个候选人分别是 i,j,k,分别凝聚的村民人数为 ni<nj<nk。

从(18)、(20)式我们容易得到下两式成立:

从式(22)、(23)我们可以得到:在候选人中,谁能凝聚的人数最多,其总的GDP、总利润、人均产量、人均利润、人均GDP就最大,谁便能当选村长。因此,在以上情况下,候选人k当选为村长。

我们将候选人扩大为m个时,以上分析依然可以成立。

1.2.4 第四阶段:重复合作博弈下,最优的村长选择

在第三阶段,k候选人在m个候选人中因凝聚的村民数nk最大而当选为村长,但k候选人是不是最好的村长人选,或者还有最好的村长人选但没有当选。中国村民自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3年进行换届选举,同时,在每一届均存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环节,这是一个重复合作博弈过程,那么,在这种重复合作博弈下,能不能最终选出最优的候选人作为村长?

从(10)和(11)式我们可以得知,凝聚因子对平均固定成本的影响系数和凝聚因子对平均可变成本的影响系数均为凝聚因子的递减函数。为使问题分析的方便,我们现在考察候选人作为村长后其业绩对fni、dni的影响情况。

(1)综合素质高,能力突出,工作成绩明显。在此种情况下,按照理性经济人观点,其凝聚的村民数必然增加,则凝聚因子 αi增加,那么 fni、dni则减小,甚至趋向于 0,观察(18)、(20)式,村民通过凝聚其总的GDP、总利润增加,则在重复博弈下,下次选举时k因凝聚人数最多而再次当选。

(2)综合素质一般,能力一般,工作成绩不明显。在此种情况下,按照理性经济人观点,其凝聚的村民数可能保持不变,甚至减少,则凝聚因子αi不变或减小,那么fni、dni不变或变大,观察(18)、(20)式,村民通过凝聚其总的 GDP、总利润保持不变或减小,则在重复博弈下,下次选举时因凝聚人数不是最多而可能不再当选。

(3)综合素质低,能力差,工作成绩差。在此种情况下,按照理性经济人观点,其凝聚的村民数减少,则凝聚因子αi减小,那么 fni、dni变大,观察(18)、(20)式,村民通过凝聚其总的GDP、总利润减小,则在重复博弈下,下次选举时因凝聚人数减少而不能当选。

以上过程重复无限次,在村民的利益博弈中便能选出最优的候选人当选村长。

2 统计与计量分析

我们以随机方式选择了四川省攀枝花市3区2县14个乡镇的44个行政村跨四届(1999~2007年)的村民民主选举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通过效度和信度检验)调查。发放对行政村的调查问卷44份,回收有效问卷39份,样本有效率为88.64%。发放针对村民调查问卷1240份(25~30份/村),回收有效问卷1179份,样本有效率为95.08%。

2.1 村民民主选举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众多,本文在对村民民主选举影响因素综合归纳的基础上,利用“村民参与率”对各因素与村民民主选举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在村民民主选举众多影响因素中,村民思想政治素质与参与率之间相关性显著,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参与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利益驱动因素与村民参与率之间相关性显著,政治环境因素1(乡镇)、政治环境因素2(村支部)与参与率之间具有相关性,但政治环境因素1(乡镇)的相关性更显著,宗族与参与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经济环境因素与参与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制度环境因素与参与率之间相关性显著。

2.2 村民选择村干部标准的相关分析

表1 村民民主选举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

为对村民选择村干部的标准进行测量,我们利用村民选择村干部标准与候选人得票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村民选择村干部标准相关分析

由表2看到,我们列举的三个因素(标准)与候选人的得票率都有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候选人是否是党员对得票率的影响程度较其他两个因素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村民在选举时,更关注的是候选人“带领大家发展致富”的能力,其次是“办事是否公道、廉洁”,至于候选人是否是党员则不被看重。

2.3 村民民主选举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测量利益因素对民主选举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村民参与率与利益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采用的回归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式(24)中,y 为因变量:村民参与率,X1,X2,X3,X4,X5,X6为自变量,分别表示村民思想政治素质、利益驱动因素、政治环境因素1(乡镇)、政治环境因素2(村支部)、制度环境因素和候选人因素,a为截距,ε为扰动项。

得到最优回归方程为: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利益驱动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村民思想政治素质,然后是政治环境因素1(乡镇),第四是制度因素。

2.4 利益驱动因素对村民最终投票影响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利益驱动因素对村民的选举参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利益驱动因素对村民的最终投票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对利益驱动因素是否影响村长连任进行检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每届村长连任与否的两独立样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利益因素直接影响每届村长是否连任。

3 结论及讨论

(1)村民在无穷次重复的民主选举中,基于“理性”,村民能够被那些综合素质高、能力突出、工作成绩显著的候选人所凝聚,从而村民能够取得规模、学习和合作效应,其利益最大化是能够实现的。这也说明,村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符合村民自身利益需求的。

(2)在中国农村这个半熟人社会中,村民之间的交往是多次重复的,因此他们在村民民主选举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是“无穷次重复博弈”。这种博弈使得人们之间的博弈史清晰可见,基于村民和候选人作为长期理性经济人,他们博弈时间连续、规模有限、传统和成员间的认同比较容易达成,并且声誉和惩罚机制的实施比较有效力,使得个人的背叛行为带来的成本太高,因此他们会选择合作。

(3)在利益博弈中,村民们通过被凝聚而形成一个整体,基于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效应的存在,这种合作使得村民们个人的利润、个人的、全村的利润、全村的比没有合作时高,村民们从合作中得到了实际利益,这样合作便会得到巩固和加强,村民们便会更加积极参与村民民主选举。

[1]O'Brien,Kevin.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1994,(3).

[2]胡荣.经济发展与竞争性的村委会选举[J].社会,2005,(3).

[3]Lawrence,Susan V.Democracy,Chinese Style[J].The Australian Joural of Chinese Aflairs,1994,32.

[4]Choate,Allen C.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An Assessment of Villagers'Committees[C].Working Paper No.1,1997.

[5]肖唐镖,邱新有,唐晓腾等.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选举[J].战略与管理,2001,(1).

[6]胡荣.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参与——影响村民参与村级选举的各因素分析[C].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论文,2005.

[7]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J].社会学研究,2003,(3).

猜你喜欢
民主选举参与率村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我国生育率的变动对劳动参与率影响分析
丢羊
兰州市绣河沿回汉聚居区民主选举的现状与管理研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候选人之规定
地位、政治关注、政府信任与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投票参与——一项来自CGSS2010的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
村长又有好消息
一叠钞票
不计算比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