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新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830091
2017年,世界各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最高的四个国家分别是卢旺达(86.03%)、马达加斯加(83.61%)、莫桑比克(82.53%)、尼泊尔(82.73%),这几个国家经济发展均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薄弱,目前来说,经济发展程度处于世界底端.大部分劳动力供给都集中在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农业生产中,并出口一些低端农产品,逐渐形成对进口农产品国的高度依赖,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主动权.
图1 -1 沿线国家与OECD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对比图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OECD成员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更加看重孩子受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其对孩子教育的投资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多而增加,从而给女性带来更高的生活压力促进女性加入到劳动力市场.
(1)静态描述
第一,世界各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整体上略高于沿线国家.根据2015年数据,世界平均女性劳动参与率约为51%,比沿线国家高2%左右.第二,沿线区域异质性明显.女性劳动参与率最低的地区为西亚16国,28年间,平均劳动参与率仅为32%,其次是南亚8国,平均为44%.女性劳动参与率在东南亚地区达到最高水平,大约维持在60%.欧亚12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三,从时间序列上看,沿线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从1990年到2015年,中亚、东南亚和欧亚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整体变化不大,女性劳动参与率分别维持在54%、60%和53%;西亚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南亚地区略有起伏;中东欧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略微下降3%.
(2)动态分析
与静态分析对比,沿线各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动态变化可以从其他角度阐释.对此,本文绘制了各地区部分年份女性劳动参与率核密度分布图(见图3-3).从位置上看,分布曲线右移幅度不大,说明总体来说各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不大.从峰值上看,从1990年到2005年,各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向50%靠拢,从2005到2015年,出现"双峰"状态,两个峰值分别是43%和50%.最高峰值先上升后下降,说明各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差异程度整体有所下降;从峰宽看,1990年到2005年宽度越来越窄,说明从1990年到2005年各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差异程度在缓慢缩小,从2005年到2015年,宽度先增大后保持不变,说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整体差异先扩大后趋于平缓.
从上图得出,与较低收入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逐年降低不同的是,较高收入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逐年增加,1990年到2010年,较高收入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明显低于较低收入国家水平,而从2015年开始,较高收入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超过较低收入国家.原因可能是,在收入较低的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大部分年轻女性很早地加入到工作中,其次,生活压力较大,女性参与到劳动力市场的积极性就比较高,但随着收入水平和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增加,女性劳动参与率也会随之降低.而在较高收入国家,虽然在开始阶段女性劳动参与率较低,但是女性受教育水平可能普遍较高,而较高的人力资本必定能够加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所以女性劳动参与率就会提升.
总体来说,在最近几十年里,女性劳动参与率在沿线各国的重要性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与世界平均女性劳动参与率水平相比,沿线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整体偏低;从静态发展状态比较来看,沿线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沿线各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差异程度表现为先缩小后扩大然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与沿线国家男性劳动参与率相比,女性劳动参与率明显低于男性劳动参与率;与OECD国家女劳动参与率相比,沿线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整体低于OECD国家;从对比分析沿线国家中较高收入国家和较低收入国家来看,较高收入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在初期低于较低收入国家,但其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升高,到2012年左右,较高收入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超过较低收入国家,并且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