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文学语言 运用文学语言

2011-04-28 04:18张金琦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积累运用

张金琦

摘 要:语文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强调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引导学生分类积累;在写作实践中,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形成良好语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语言;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31-02

著名作家冰心说:“没有很好的表达工具,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感情,也是表达的不完全的。”这里说的表达工具,就是语言。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语言,学生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运笔自如,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要掌握大量的语言,要在日常交流和阅读作品中不断积累,学习他人的语言,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从而灵活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阅读目标中就十分强调语言积累,并分不同年级进行了量化。而纵观中小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使说明文、议论文中,文学语言也很不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文学语言、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

一、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现象,从阅读中分类积累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里会“过镜头”般地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具体情景:人物则形貌俱现,呼之欲出;事件则生动活脱,如在眼前;环境则逼真如画,如临其境;言情则如其口出,动人心魄。我们读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眼前仿佛看到夕阳中独倚望江楼,望穿江水肝肠寸断的相思女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好似自己也登高临远,升腾起豪情万丈的情怀;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鲁智深更形肖毕现,活生生的站立在我们面前……文学作品为什么能有如此憾人的艺术魅力呢?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形象,展现文学作品的丰富内容,使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准确、生动、鲜明的文学语言把形象塑造出来,读者用想象进行再创造,从而体会其深远意蕴。语言是作品传情达意的工具。列夫·托尔斯泰说:“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而学生在摘记和积累语言时,语文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摘记要注意分门别类,以便掌握其特点;运用时要加强仿写的练习,以便更准确灵活运用它们;还要在反复实践中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一)积累描写人物的语言。

描写人物,可从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刻画描摹,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如鲁迅在《故乡》中写道:

我到了自家的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这句话极其生动、精确地描绘出母亲和宏儿两人在得知“我”回来时的共同心情与不同表现,一个“迎”字,一个“飞”字用得何等奇妙。我们初中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满口“之乎者也”“多乎哉,不多也”深受封建教育与科举毒害的孔乙己;有吓得脸色苍白、声音颤抖、自私庸俗的菲利普夫妇;有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如画图仪器圆规的杨二嫂;有微侧着肥胖身子、攀着月台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的老父亲……这些背景不同、身份各异、性格鲜明、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活脱脱展现在我们面前,走进我们的脑海里,而塑造形象的工具就是语言。

(二)积累描写景物的语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人张志和笔下那自由翱翔的白鹭,艳红如火的桃花,碧波荡漾的春水,往来翕乎的游鱼,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的垂钓构成了一幅多么明丽鲜艳的画面呀!如果我们继续在书林文海里徜徉漫游,还会欣赏到宁静平和的田园风光,雄奇壮丽的边塞之景;也会领略到清新隽永的春雨图,缠绵悱恻的思亲画……

(三)积累描写场面的语言。

场面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对具体场景和环境的描写。如“天地作厂房,深谷作车间”纺线竞赛的宏大场面,还有大观园家宴上刘姥姥的逗趣图:“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的史湘云,“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呦”的林黛玉,“滚到贾母怀里”的贾宝玉,“拉着奶母叫揉肠子”的惜春……弯腰曲背的、蹲着的、忍着的,众多的人物,不一的笑态,个性的有别,场面的热闹,让我们怎么不惊叹作者的生花妙笔,鬼斧神工的语言表达呀!

(四)积累描写声音的语言。

王蒙从“呜咽抖颤、如泣如诉”的笛声里,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而文学大师们描写声音形象的语言也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激烈惆怅;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凄怆哀怨;有《绝唱》中白妞演唱声调的旖旎妩媚;有《安塞腰鼓》里声响的健捷激枭……

其次,还可以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分叙述性语言、描写性语言、议论抒情性语言去积累;从表达效果上积累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长句和短句、骈句和散句等;还可以从语言的不同风格上去积累等。

二、在写作上灵活运用文学语言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得与失》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这些原则是正确的。”这句话不仅指出了积累材料的重要,同时也强调了运用驾驭语言的必要。运用语言是我们积累语言最主要的目的。在我们阅读积累中,已潜移默化的受到语言的熏陶感染,逐渐形成较好的语感能力,但我们还应着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美化我们的语言,更准确形象的表情达意,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供交流:

(一)引用。

我们写作时,恰当引用一些成语、谚语、典籍中的文句等,可以有助于我们表达的精炼与生动。如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写道:“‘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文中引用志南和尚的一句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柔、和暖的特点,喜爱之情溢于笔端。台湾女作家罗兰在《秋颂》中也引用白朴的曲“点秋江,白鹭沙鸥”来形容秋水的明澈。文学写作中引用他人的语言,增加了画面的层次,给读者留下画外之音响。中小学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都是宝贵的语言仓库,教师要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语言训练,加以挖掘。

(二)借鉴。

就是仿造、借鉴作品中的情境或句式,造成新句,表现新内容。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汉代以后,文人写作,模拟之风盛行,“文必两汉”成为一种倾向。如苏轼词《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化用李白诗《把酒问月》里“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读过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的,也许对严监生临终前“伸着两个手指头”“总不得断气”的情景历历在目。我们在看现代作家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无名战士“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它高高的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两者在运用语言技巧上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三)创新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除了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还附有“课外读物的建议”。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篇章时,古典名著中有一些语言现象值得学习和运用。请看下面的两例: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例(1)可看成将“晓风宿雨”拆开来用;例(2)可看成将“胸腹”拆开来用。这种语言现象,在四大名著中几乎到处都有,不再一一列举。

这种语言除形象、生动外,运用在叙述性语言,或诗词语言中,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创新语言的落脚点。

三、积累、运用文学语言的意义

我们知道,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体会或处世哲

学的艺术形式。它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直接显示。正如高尔基所说:“语言是文学的武器,正如枪是士兵的武器一样,武器越好,战士就越有力量,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模仿中运用语言,在运用中创新语言,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会提高语言修养能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积累并运用文学中的语言,还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体现结构美、音乐美的语言,如《岳阳楼记》中第四段文字,《安塞腰鼓》中的语言,姑且不论其表达的内容如何,单就其外在的语言层面、方法层面、辞格层面而论,这些语言就足以引起学生无限的审美情趣。

另外,积累并运用文学中的语言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也大有裨益,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积累运用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