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彦 陕西省定边县中医医院(定边 718600)
失眠是临床中常见、多发病,除失眠外,多伴有头昏、健忘、疲劳、精力不集中,甚至精神抑郁等症,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笔者自 2007年7月至 2009年 12月,门诊诊治失眠患者 80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 40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治疗组 40例,年龄 19~ 65岁,平均42岁;男性 26例,女性 14例;病程 4个月~ 12年,平均 4年 8个月。对照组 40例,年龄 20~ 67岁,平均 43岁;男性 24例 ,女性 16例;病程 3个月~ 11年,平均 4年 6个月。两组患者在发病原因、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1]关于失眠的诊断。①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整夜难眠,连续 4周以上;②常伴有头昏、头痛、心烦、多梦、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③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治疗方法 治疗组:黄芪 18g,茯神、炒枣仁、炒白芍、远志、菖蒲各 15g,炒白术、当归、川芎、炙甘草各10g,夜交藤、珍珠母 (先煎 )各 30g,木香 6g,大枣 3枚。水煎服,每日 1剂,10d为 1个疗程,连续服用 2~ 4个疗程。肝火偏甚者,加龙胆草 10g,柴胡、黄芩各 15g;痰热偏甚者,加黄连 6g,栀子 10g,竹茹 15g;阴虚火旺者,加柏子仁、阿胶珠各 15g;心虚胆怯者,加太子参15g煅龙骨 (先煎)30g。
对照组:阿普唑仑 0.4mg,美多眠 0.2g,两药隔日交替使用,每日 1次睡前服。疗程同治疗组。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夜眠佳,无疲乏感,精力充沛;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夜眠可,偶有疲乏,精力可;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夜眠有改善,精力较差;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夜眠无改善,精力差。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附表。
附表 两组疗效对比表
典型病例 窦某,男,43岁,教师。 2007年 10月12初诊。失眠 5年余,入睡困难,易惊醒,醒后不能再眠,服用中、西药物,效果不佳.。相关器械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现证:入睡困难,醒后难眠,多梦易惊,心悸头晕,神疲健忘,纳差腹胀,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辨证分析:患者高中教师,压力较大,劳虑太过,劳伤脾、虑伤心,心脾两伤,气血受损,脾失健运,心失奉养,则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神无所藏,发为失眠。治当益气健脾、养血补心、镇静安神,用归脾汤加减:黄芪18g,太子参、茯神、炒枣仁、炒白芍、远志、菖蒲各 15g,炒白术、当归、川芎、炙甘草各 10g,夜交藤、珍珠母(先煎 )、煅龙骨(先煎)各 30g,木香 6g,大枣 3枚。 5剂水煎服。二诊:睡眠有所改善,入睡时间较前提前,舌脉同前。药中病机,守方续进,10剂水煎服。三诊:睡眠明显改善,入睡时间较前明显提前,醒后亦能再次入睡,惊梦消失,其他诸症亦明显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弱。前方去太子参、茯神、煅龙骨,加茯苓 15g,熟地 20g,15剂水煎服。半年后偶遇,诉睡眠完全正常,精力充沛。
讨 论 失眠病因多为心神失养或邪扰心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是其主要病机。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阴虚则不能纳阳,阳盛则不得入于阴。其病位主要在心,因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阴阳气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上奉于心,心神则养。《医学心悟◦不得卧》:“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主之。”故用黄芪、白术、甘草、当归、白芍、大枣益气健脾、养血补心,使气血化源充足;枣仁、远志、茯神、菖蒲、夜交藤养心安神,川芎活血理气,珍珠母镇静安神,木香行气舒脾。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镇静安神之功,化源足,心血充,心神得养,则睡眠酣畅。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保持阴阳平衡、气机调畅。在补益心脾时,应佐以醒脾、理气、活血之药,以防气机郁滞,郁而化火,发生变证;重镇安神药,不可多用、用量太大,以免耗伤气血;病程日久,疗效不佳,可以活血化瘀为主,遵古训“顽疾多淤血”,从瘀论治;调理情志,使心情舒畅,消除顾虑及紧张;注意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调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15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