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梁文杰 方朝义 沈 莉△ 张培楠 张旭妍 (石家庄 050091)
实验诊断学与中医学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而又并足而立的医学体系,但实验诊断在中医诊疗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1]本文初步探讨实验诊断学检查指标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中的应用。这对于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的学科建设和深入研究;对于建立适于中医院校的全新西医课程教学模式;甚至对于中医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现行 《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
1.2 方法 查阅现行 《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按学科及中医病种分类,再按 “诊断依据”、 “证侯分类”及“疗效评定”依次提取其中的实验诊断学内容分析。
2.1 实验诊断学内容在各中医学科诊断依据的应用情况
在 《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的诊断依据中,9个中医学科的诊断标准设定均涉及实验诊断内容,397个中医病种的 144个涉及,不同学科之间涉及比率有较大差异,其中以中医内科最多,以中医骨伤科最少,这与西医诊断中临床各科与检验医学的相关性一致。详见表 1。
表1 实验诊断学内容在中医学科诊断依据的应用情况
2.2 各实验诊断学项目在中医学科诊断依据的应用情况
各实验诊断学检查项目普遍应用于中医学科诊断标准设定,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血液细胞分析,其次是细菌培养和血沉。除眼科之外,各学科均涉及血液细胞分析。而且,血液细胞分析在各学科的病种中应用最多,除皮肤科和肛肠科之外均位居第一。其次是细菌培养、血沉、粪便常规和尿液分析。
2.3 实验诊断学内容在各中医学科疗效评定的应用情况
在 《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的疗效评定中,许多中医病种已将实验诊断学检查项目的正常、改善和无改善分别作为治愈、好转和未愈3个等级的重要依据,9个中医学科中的 6个涉及实验诊断学,其中中医内科病种涉及比率最高,达 70.9%,且仍以血液细胞分析最多。详见表 2。
表2 实验诊断学内容在中医学科疗效评定的应用情况
2.4 实验诊断学内容在各中医学科证侯分类的应用情况
在 《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的证侯分类中,基本未涉及实验诊断学内容。
实验诊断学在中医辨病诊断的地位举足轻重。实验诊断学指标在中医疾病诊断依据中的应用有普遍性和差异性特点。普遍性有两层含义,一指实验诊断作为辨病依据广泛存在于各中医学科,学科涉及率100%,二指实验诊断学极其丰富的实验项目普遍应用于中医辨病。这佐证了实验诊断学与中医学的相容性,同时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选择。差异性也有两层含义,一指实验诊断指标作为诊断依据在不同的中医学科中的应用多少不一,从表 1可看出,应用较多的几个学科是内 (85.5%)外 (65.8%)妇(45.5%)儿 (60.6%),其它学科应用较少,骨伤科最少(5.3%),中医内科包括小儿内科与实验诊断学的关系更为突出;二指不同的实验诊断指标在诊断依据中的应用频率高低不一,从 2.2中可看出,血液细胞分析 (俗称血常规)在中医疾病中的应用更为突出,其次是细菌培养、血沉、粪便常规及尿液分析 (俗称尿常规)等。由此临床应用最多的三大常规也最易成为诊断依据,同时对于教学侧重具有指导意义。
实验诊断学在中医疗效标准的地位日益凸显。虽然并非所有学科的疗效标准均引入实验指标,但在中医内科中,有 70.9%的病种的疗效判定需实验室检查。另外在中医儿科亦不乏例举。因为实验指标具有定量化、微观化及客观化等独特优势,有时对于疗效判定不可或缺,例如病毒性肝炎后期,症状消失而病毒尚存,实验诊断成为病情判断的唯一途径。
实验诊断学在中医辨证诊断的作用尚需研究。现行《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的证侯分类基本未涉及实验诊断学内容,证侯与实验诊断指标在人体的变化均具动态性和复杂性,难以捕捉某一实验指标在某一证侯的特异变化。这与实验诊断学指标在辨病中的确诊价值有所不同。但近年日益增多的相关研究使其辨证价值渐趋明晰,微观辨证学[2]应运而生,而实验诊断学指标是重要的微观辨证指标。
总之,实验诊断学普遍应用于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尤其对于中医的辨病诊断及疗效判断有重要价值,并趋成熟,但在辨证应用中尚需研究。实验诊断学可为西医疾病的预防、诊治及预后提供佐证,同样也可为中医辨病辨证提供佐证,显而易见这将有力促进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的深入研究并催生中医实验诊断学的诞生。
[1] 梁文杰,马国平,孙卫锋,等 .中医类专业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矛盾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 [J].中医教育,2009,12(5):56-57
[2] 解建国.中医微观辨证学临证要略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
(2011-03-19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