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 蔡英丽 占 戈 (北京 100078)
眩晕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之一,其年发病率为约 64/10万[1],国内对BPPV的认识较为滞后,其易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病、颈椎病等。故本次研究旨在体位复位法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发挥中医药的特长,缩短急性期病程以及改善其植物神经功能症状。
2009年 9月至 2010年 9月 58例门诊及住院确诊 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30例,其中男 13例,女 17例;平均年龄 (44.05±1.22)岁;平均发病时间 (4.13±0.08)天。对照组 28例,其中男 10例,女 18例;平均年龄 (50.28±3.12)岁;平均发病时间 (3.07±1.35)天。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西医参照 2006年贵阳会议提出的 BPPV诊断指南。中医参照 《中医内科学风痰浊上扰型眩晕的诊断》。
3.1 对照组 采用 Epley手法复位,手法如下:(1)患者坐于诊疗床上;(2)治疗者迅速将其由坐位改为仰卧位,保持头位向后仰 30°,通常将患者头挂于床缘,同时头转向患侧约 45°;(3)改变头位向健侧。(4)将患者头部连同躯体一起向健侧转动,侧卧使面部向地面;(5)迅速恢复坐位,低头位。每一体位维持时间为眼震消失时间,如眼震不明显,维持 30 s或者 1min。
注意事项:对仍有眩晕者应多次复位争取在每一步骤均无眩晕出现,手法复位后嘱患者在 2天内尽量保持相对的直立头位,避免抬头、低头和弯腰等动作,或做这些动作时尽量缓慢进行;睡眠时取健侧半卧位。
3.2 治疗组 复位手法同对照组,同时给予天麻钩藤饮和温胆汤加减。药用:天麻、白蒺藜各 12 g,清半夏 9 g,竹茹 10g,陈皮、生白术各 12 g,生甘草 8 g,每日 1剂,均由我院配方颗粒房提供配方颗粒,每剂两袋,每次 1袋,每日 2次,疗程 14天。
数据分析用SPSS13.0统计包,计数资料比较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
5.1 疗效判定标准 手法复位治疗后眩晕消失或 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眼震消失为治疗有效。
5.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病程比对照组明显缩短,自主神经症状明显减轻。眼震电图和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疗程、有效率及眼震电图见表 1、表 2。
表1 两组患者疗程的比较 (天,±s)
表1 两组患者疗程的比较 (天,±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7 7~14 ≥14 平均天数治疗组 30 5 22 3 7.56±2.76对照组 28 2 13 13 10.66±3.28
表2 两组患者有效率及眼震电图比较
BPPV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头部迅速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引起伴有眼震的发作性眩晕,无先兆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为数秒至数分钟,发作时可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其主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是半规管耳石症[2]脱落的耳石在头位变动时震动内淋巴导致两侧前庭功能平衡失调。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采用 Dix一 HalIPy等诱发试验来诊断,而且疗效肯定的体位复位法也已成为西医治疗 BPPV常规方法,但是经体位复位治疗后患者常遗留有头晕昏沉、恶心呕吐、心悸汗出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
中医关于眩晕的记载最早见于 《内经》,称其为 “头眩”、“眩冒”。轻者闭目片刻即止;重者如坐舟车,甚者昏则欲仆,兼见恶心呕吐、心悸汗出、面色苍白等症。主要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虚,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急性期以风、火、痰、瘀标实为主[2],尤其是风、火、痰三邪是急性期最主要的病理因素。
早在 《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明确指出眩晕与肝脏的关系,是关于肝阳升动,扰动清窍,发为眩晕最早的病机阐述,到了唐代孙思邈在 《备急千金药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风、热、痰”三邪至眩的论点,成为风热痰三邪至眩的理论基础,到了金元时期刘河间提出了 “风火”立论,他认为风火属阳,阳主升动,为眩为晕。自汉代张仲景始出从痰饮论治眩晕证,认为痰饮是眩晕病邪之一,并创制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治疗痰饮眩晕的方剂,成为 “无痰不作眩”的理论基础主之”。朱丹溪更主张 “无痰不作眩”指出头眩,治痰为主,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相火也,治痰为先,夹气药降火。
良性位置性眩晕急性发作期,以“风、热、痰”三邪为主,“天麻钩藤饮”为治疗肝厥眩晕之良剂,取其平肝熄风之功;“温胆汤”主治痰热内扰为患之病,取其清热化痰祛烦止呕之功。方中天麻,味甘性温入肝经,本品性升属阳,为肝经气分之要药,既能熄风止痉,又能镇静平肝,还能祛风除湿,尤适于肝风痰热为患者故为君药;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肝经,本品质轻色白,可升可降,可散可补,即可宣散肝经风邪,又能平肝阳熄肝风,与天麻配伍共奏平肝熄风之效;白术入脾胃经,生白术取其健脾之功而少燥气,补脾益气,燥湿化痰,以绝生痰之源;“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其气”,陈皮理气燥湿,气顺而痰消;竹茹入肺胃胆经,性寒即能清化热痰,又能清热止呕;清半夏去其温燥之性,取其化痰燥湿,降逆止呕之功,半夏去其温燥之性,取其化痰燥湿,降逆止呕之功;生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肝阳上亢加钩藤、石决明;肝热重者加夏枯草、柴胡;痰热重者加胆南星、瓜蒌;笔者用Ep ley复位法结合治疗BPPV,能明显缩短病程,并改善眩晕、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收到良好效果。有效率和眼震电图比较无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短期内手法复位的方法已被证实是即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后可以继续进行缓解期有效率和眼震电图的观察。
[1] 王天铎,樊忠.实用耳鼻咽喉科学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9-182
[2] 胡文霞,庄建华,张林,等.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对照研究 [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9,6(1):17-20
(2011-02-26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