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萌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寒暄交谈(Phatic communion)源于1923年波裔英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 《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一文中提出的术语。他通过对新几内亚东海岸特罗布恩德岛的实地考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并不总是为了提供和获取某种信息,有些交谈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气氛或保持社交接触,仅是 “一种行为”。[1]寒暄交谈作为一种有声语言,和所属语种的文化联系密切。而价值观又作为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和寒暄交谈的关系更为密切。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对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2]基于此,本文从中西价值观五个方面的差异来探讨汉英寒暄交谈的差别,以窥价值观对语言的渗透。
谦虚自古以来就被我们中国人认为是一种美德。一直以来就有 “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而 “自知之明”则是对谦虚这一美德的赞颂。就我们最普遍的请客吃饭来说,即使热情好客的主人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她也会说:“今天的饭菜很简单,只是一些家常便饭,请随便吃,不要客气……”,“做得不好,请多多包涵!”。对于这些话我们当然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完全误解了,他们这样说仅仅是因为谦虚而说的一些客套话。而西方社会对 “谦虚”都持否定态度,他们肯定自己的才能作用是 “自信”的表现,过于谦虚反而被认为是 “没有雄心壮志”。当他们请客吃饭的时候会说:“这桌菜肴是我特意为你做的,是我的拿手好菜,味道绝对可口,一定会适合你的胃口的……”。另外,就赞赏别人来讲,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赞赏时,总会谦虚地说:“没有了,没有了”、“您太过奖了”、“一点点了”等等这些话来表达我们的谢意。但是,当我们的外国朋友听到这样的回答时会大为不快或深感歉意。比如,你的同学今天新穿了一件连衣裙,你的外国同学就会赞赏地说:“李同学,你穿上这件连衣裙真漂亮!”李同学会谦虚地说 “过奖了,过奖了”,这时你的外国同学则会顿生疑惑:“难道我的判断有误,这件衣服真的不适合她吗?”。因为,依照他们的寒暄交谈习惯,李同学应该大大方方地说声:“Thanks”。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我们常常以询问老年人的年龄进行随之而来的恭维。我们与上了岁数的老人进行寒暄时会说:“您这么大岁数了,身体依然这么硬朗。”这是一句带有恭维意思的话,中国的老人听了会很高兴,但英美老人听了却恰恰相反,他们就会觉得:“I am so old that I should not be in good health.”这简直就像在骂他 “老不死的!”这是由于西方人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下,年轻人克服困难的能力强,而老年人就相比弱一些,常遭嫌弃,因而他们最反感听见 “老”字。
中国文化是群体性文化,强调团结就是力量,体现团队精神,群体价值。[3]当个人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然而西方的价值观念认为个人的权利高于一切,国家和政府的决策必须以保护个人利益为前提,重视个人的权利。
中国人与人寒暄时会倾向于受话者的个人问题。当和一个外国女孩子交谈时,我们会习惯于问:“请问姑娘芳龄”,“有没有男朋友”等一连串的私人问题,面对这样的询问,这个外国女孩子也许会感到非常尴尬,不知道如何作答,更有可能会认为问话者不怀好意,想要对自己图谋不轨,对问话者采取警戒的态度,甚是反感。西方属于个体文化,注重的是个体独处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扰;英文化的人对其“privacy”的维护要求干扰者退出被干扰者的个人领地范围或停止心理干扰。[4]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情绪、愿望、隐私、目的等必须得到特别的尊重和突出表现。而我们中国人就会把个人的年龄、婚姻家庭、个人健康状况等作为与他人寒暄时的主要方式。又如 “请问您老今年高寿?”“有没有孩子?”“最近身体怎么样?”等等。然而西方人则会避开这些私人的问题,把气候和休闲活动作为他们交谈的最佳话题。如:“How a sunny day!”“What about the football match yesterday?”,“Do you like swimming?”这样他们的谈话中就不会牵涉到个人问题。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更注重过去,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强,平常生活得悠闲;西方人更着眼于未来,强调向前看,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对时间有着强烈的紧缺意识。因此,他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未来的事情的规划与实现上。
这种时间差异反映在寒暄交谈中,西方人在见面时常说“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他们把时间看得紧缺,把一天的时间分成早、中、晚三段,在寒暄交谈时表达出来,用来提醒时间已经不早了,一天即将过去了。而中国人却没有这种意识,只有在早晨见面时说声 “早上好”、“早啊”,平常的时候都是 “你 (您)好”。
民族深层意识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审美观。中国人注重内在美德欣赏,而西方人多重在外在美的欣赏。如当我们看到李同学在认真地看书时,我们会夸他:“你真刻苦”。当我们看到王同学正在帮村子里无人照顾的老奶奶洗衣服做饭时,我们会夸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么有爱心,总是这么勤快……”。可见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观多重在内在品德和精神的钦佩。然而西方人则总是会对别人的物品、衣服、房间装饰、相貌等外在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进行赞扬。如:“How a nice bag!”,“You look beautiful,today.”,“Your house looks very beautiful and comfortable”。
西方比较重功利和实效,他们把金钱视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中国价值观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中 “金钱”并非第一位的,而是有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即:人的价值既包括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在寒暄交谈时,有关钱的话题,如:薪水、生活费、旅游费、房租等,都是外国人所不愿提及的话题。如:“What is your salary?”,“How much of your skirt?”,“How much do you spend in your travelling?”面对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大大方方去回答的问题,他们却往往表现出不悦,双方的交谈往往会处于尴尬状态。在他们看来,经济的收入和支出都是个人隐私。再说,并非每个外国人都是特别有钱或慷慨大方。所以这样的话题才会使他们感觉到有失体面或尴尬。如:“这儿的消费好像比较高。”不同背景的人会对此作出不同的反应,于是,询问者便可以从中有所领悟,再进行下一步的交谈。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差异,它们的价值观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所影响下的寒暄交谈的话题也是不同的。为了避免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障碍,造成误解,甚至交谈失败,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跨文化交谈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差异,选择恰当地跨文化交谈策略。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谈能力,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寒暄交谈时,应视具体情况作相应的价值观信息转换,改用英语日常寒暄交谈语,而且,中英人士互相了解彼此的价值观差异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交谈得以顺利进行。
首先,加强针对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寒暄交谈语用失误的交际策略,说话者在跨文化寒暄交谈时应 “入乡随俗”,遵循所使用语言的价值观规范,最大限度地去避免语用失误,当发现自己所说的话令对方不悦或很尴尬时,应及时去了解是否自己的话冒犯了对方,并且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说,让对方知道原因和了解自己的想法。比如,我们无意间询问对方的薪水,这可能让对方感到很不高兴,除了及时道歉之外,向他们解释中国人通过谈论对方的薪水、婚姻、年龄等来拉近双方的距离,自己并没有任何冒犯的意思,只是顺着中国价值观的路子犯了英文化人的禁忌,希望对方不要在意。这样的沟通可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隔阂,也能提高价值观意识,甚至传播国家间的价值观。[5]
其次,研究价值观影响下的汉英寒暄交谈语的差异,选择正确的交谈策略才能有效地进行跨价值观交谈。在国际交际中要求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要求在对不同价值观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做到对两种价值观的正确切换,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交际,达到说话的目的。在汉英交谈中,掌握正确的寒暄交谈语是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要树立克服价值观障碍的意识,容忍和尊重两种语言在价值观影响下的寒暄交谈语的差异,正确选择符合对方价值观准则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价值观差异,掌握外国的寒暄交谈语,才能保证交际的成功。
寒暄交谈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和调节剂。它深层次上受制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其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差异。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差异是相对的,在当前广泛的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中,人在变,生活习惯在变,价值观念也在发展和变化。因此,提高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始终是减少交际障碍,实现有效交际活动的手段之一。
[1]张颖.从文化心理差异看汉英寒暄交谈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61-62.
[2]李敏.浅谈中西价值观的差异[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57-58.
[3]毕继万.汉英寒暄语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7(4):19-20.
[4]杨发青.中西时间取向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3):36-37.
[5]刘胜康.中西价值观比较辨析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8(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