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民,石胜钱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论湘西苗族民间传说的教育意蕴
张卫民,石胜钱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湘西苗族民间传说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间传说主要有氏族祖先传说、地方风俗传说、节日传说和人物传说等。透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看到湘西苗族民间传说背后多方面的教育意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教育;尊老爱幼、勤劳勇敢、惩恶扬善的品德教育;满足人们心灵和精神需要的审美教育和生产劳动、民族历史的知识教育。
湘西苗族;民间传说;教育意蕴
湘西苗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长期居住在湘西的偏远山区,世世代代过着小农经济的山地生活。在山水如画、风光旖旎、神秘迷人的湘西苗区,有着无数的民间传说,而这些传说与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相联系。透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看到湘西苗族民间传说背后多方面的教育意蕴。
传说是由群众集体创作并在民间流传的历史性较强的口头故事。它与一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紧密相关,故称为“口传的历史”。在湘西这块宝地上生活着的苗人,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缘故,传说比比皆是,其数目无法统计。如人物传说有《石三保的故事》、《苗王阿三的故事》、《竹王的故事》等;山川风物传说有《莲花山的传说》、《仙人桥的传说》、《雷公山的传说》、《石栏杆的传说》等;动物传说有《虎与水牛比武》、《老虎婆》、《黑羊头的故事》等等。苗族的每个节日也都有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传说:羊马节是一个关于苗族反抗外敌侵略传说演变而成的节日;姊妹节是一个争取爱情与婚姻的传说演变而成的节日;爬山节则是苗族青年为争取婚姻自主传说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些传说大都情节跌岩,优美动听。本文主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民间传说进行概述。
湘西苗族民间传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氏族祖先传说
在湘西苗人中,关于氏族祖先的传说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龙人传说”:在古时,江河湖泊是没有游鱼、陆地还没有爬虫走兽的,后来才有的。又过了很久的时间,大地出现了“龙首人身”的乌基、代基。后来从“龙人”演化成人,人类始祖叫“洛保造”和“门造冷”,气候演变成为苗人、夷人和华夏人(汉人)。也有传闻是父辈得罪雷公,兄妹(或者表兄妹)避难、成婚而生苗人。在湖南保靖与重庆秀山交接的地方生活的苗人坚持认为是缕金狗与皇帝的女儿结婚而生苗人。《十二个蛋》是关于人类起源的另外一种说法。传说枫香干树和树心生出妹榜妹留,妹榜妹留和风神相爱生下12个蛋,她请姬宇鸟孵了10多年,孵出了龙、虎、水牛、蛇、蜈蚣、雷和和人类的祖先——央公。在这类传说故事中有央公央婆、洪水神话、蝴蝶妈妈等一系列传说故事。
2.地方风俗传说
湘西苗族风俗浓郁,地方风俗传说在湘西苗族民间传说中是最有特色的。在湘西苗族地区关于“龙洞”的传说,地方不同,有着不同的传说,但是多数的龙洞都与水源有关。有的地区传说是:过去头长角兽,口生獠牙的犀牛精(有的地区的传说是螃蟹精),掌管着这个地区风雨。但是,犀牛精随着自己的性子,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有一天,掌管天庭风雨的龙王路过此地,赶跑犀牛精,呼风施雨,使庄稼在风调雨顺的天气中成长,农民得到好收成。当地的农民为了纪念龙王,就在过去犀牛精所在的那个洞去供奉龙王。同样的例子有“落洞”的传说:相传,在湘西民间如果碰上一个女子精神失去常态,往往会断定这女子是“落洞”了。“落洞”的人,多为年轻漂亮女性,但是怎么就落洞了呢?按民间讲法是因为这女子出门,从某处洞穴经过,为洞神看到,喜欢了她,把她的魂拿去,这女孩子就失去了“常态”。遇上这种情况,家里人会找到村子周围的某个山洞,设坛上香、烧纸,求洞神放回自己的女儿。如果女孩子好了,则认为是洞神开恩,于是还愿,感谢洞神;如果不好,只好认命,看着女孩子死去。女孩已死,父母将女孩八字在洞口烧毁,以示把女儿交送给了洞神[1]。苗族风俗“草标”传说,传说苗家小伙阿本与苗家姑娘阿贝相爱,但是阿贝被寨主看上,并抢走了,阿本来到两人约会的地点,不见阿贝的踪影,却看见路旁的草标,知道不妙,便按照草标所指方向,到寨主家救出阿贝姑娘,两人后来远走他乡,过上幸福的日子。从此,苗族男女间传递爱情是用草标为纽带,草标幽会流传了下来。地方风俗传说还有枫树神、穿裙子的来历、芦笙的来历、苗族为啥住在高山上等传说。
3.节日传说
湘西苗族节日传说非常丰厚。关于四月八节日传说的版本众多:原本四月八是苗族人关于人类来源的传说故事,逃难的兄妹俩生下小孩这天是四月八,人们为了纪念兄妹俩的爱情,发展成为一个关于爱情的节日。再后来,这个节日传说是纪念“亚宜”率众战官府的传说:亚宜是湘西凤凰落井一带苗族首领,他不畏强暴,组织各寨苗族人民在现在的“喝血坳”的地方喝鸡血,约定在四月八领导苗民举行暴动,连连获胜,到达贵州和四川,后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2](P293)。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往后四月八就成了苗族人的大节日了。关于赶秋节,苗族地区也有多种传说。相传有个叫巴贵达惹的苗家青年,一次出去打猎,捡到一只精美的绣花鞋,为寻找制花鞋的姑娘,他造了一架可坐八个人的秋千,在立秋之日邀约后生、姑娘前来一起游玩娱乐。终于在相邀的男女青年中找到了花鞋的主人七姑娘,后来,两人结为夫妻。随后年年举行这种娱乐活动,最后演变成赶秋节[3](P22)。另外有的地方相传是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寻得种子回来,种五谷获得丰收,于是苗族先民称这对男女为秋公秋婆。赶秋节就是苗族先民为感恩神农及秋公秋婆、反映苗族人民对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与幸福追求而举行的民间节日活动。像姊妹节、吃新节、龙船节、山花节、拉鼓节、龙盘节等都属于节日传说这种类型。
4.人物传说
湘西的人物传说非常多,各个层面的人物传说都有流传。如文化名人传说有屈原等的传说: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左徒、爱国诗人屈原,被逐放到江南后,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常常沿江河游览考察民情。屈原尽管自已对楚国朝廷的腐朽,内心抱有多么切齿痛恨和悲伤,但对这些善良的渔民们,总是表露出一副和颜悦色、仁爱可亲的样子。渔民们都喜欢接近他,和他谈论国家大事,叙述家常。听到屈原于五月在泪罗江投江自尽的噩耗后,渔民们为了衷心怀念屈原的深情厚意,就把屈原曾经看望过渔民并驻留过的这个地方,取名“屈望”。这个民间传说至今还在泸溪沿河一带流传[4]。苗民起义领袖传说有吴八月、石三保、吴天半、石乜妹等的传说;帝王传说有白帝天王传说、力王传说等等;神医传说有神医侍司懿的传说等等。其他人物传说有哈利布江山、螺相公、石老才的传说等。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都有无比灿烂的文化风俗和文化遗产,它们会渗透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传说辐射面广,包含了极其丰富深刻的教育意蕴,我们应该重视湘西苗族民间传说的教育影响。
1.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教育
苗族是个讲究生态平衡的民族,长期生活在山坡水边,与花鸟做伴,花情、鸟情、人情,情情相通。湘西苗族民间传说建立在自然崇拜的思想上。苗家人认为“物大为神为仙为精”,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是不可能战胜自然的。在这种观点下,人往往会对自然产生一种敬畏之情,他们想到的更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去征服自然。当然,也有个前提:有时候人可以战胜自然,可以向自然索取一些东西来维持生存;有时候当自然的力量远远超过人时,人不可能超过自然,尤其是自然中一些事物像人一样修炼成仙的时候,人不能战胜它的,要与之共处。在人遇见困难的时候,祈求自然的力量、神的力量给予保护。人也不能忘本,在一定的时候也要去向神进贡。苗族人对龙洞或者山神、树神的拜祭,显示出人对自然的崇拜和依赖:我们与自然万物唇齿相依,息息相关。所有这些透出了苗族人自然至上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思想[5],这对生态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的创造精神空前高涨,在与大自然的战争中,人以科技为武器,以征服者自居,由此改变了人类对大自然原有的情感和尊重,导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等种种危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教而知之,面对当下人们环境意识淡漠的现状,湘西苗族民间传说的这种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2.尊老爱幼、勤劳勇敢、惩恶扬善的品德教育
苗族地区独具一格的巫傩文化遗迹,造就了风格各异的神灵信仰和祭祀仪式。在其地方风俗传说中往往具有一些尊卑的秩序:一是非人界的秩序,包括神仙妖精等。二是人界的秩序,老人、小孩、动物、植物等。在这种秩序中,最上面的拥有最大的力量,管制一切;最底层的力量最小。但是他们却能够和谐地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前提是谁也别招惹谁。笔者曾参加过祭拜龙王的活动,记得当时的顺序是这样:敬奉带头人或者敬神人在前面,后面是老人,敬神的人在敬奉过程中,身边一般带着一个男童。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一种“秩序”,即“神—人”、“老—幼”的顺序。显然,湘西苗族民间传说里有一种隐藏不露的社会规范,在某种意义上教育人们要尊老爱幼,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毫无疑问,上述细致入微的传说礼俗能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目前,大量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我国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有不尊重父母、长辈,与人交往不谦让、不礼貌,不守秩序等不良习气。如何让儿童学会礼仪,成为一个在待人处事方面有礼貌、懂礼仪的好孩子,通俗易懂的湘西苗族民间传说对儿童的礼仪教育有重要的作用。
特定的民族总是生活于特定的文化场域中。不同的文化场域孕育不同的民族精神和品质。湘西苗族人正是在他们特定的文化场域中,形成了追求自由、重义守信、勤劳勇敢、爱善良、憎邪恶等最为突出的品质特征。纵观湘西苗族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们频繁迁徙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勤劳、勇敢、重义守信的苗族人民,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对善良的赞美,对邪恶的惩判,以及不畏强敌、敢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气魄,凝聚成了许许多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对后人品德的形成产生了广博而深沉的教育影响。苗族文化名人传说中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湘西苗族青少年儿童民族精神的培养无疑有良好的教育作用。苗民起义领袖传说等通过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表现了苗民起义领袖们奋起抗争的种种英雄事迹和气概。江山的传说描述了苗族人民惩恶扬善的优良品德。聆听这种传说一方面能让青少年儿童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和弘扬其民族精神。
3.满足人们心灵和精神需要的审美教育
苗族民间传说因为与久远的历史、人民的生活伴生和发展,它必然展示出苗族人民生活的主体风貌,反映出苗家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孕育出苗族人美好的艺术想象与意趣风致。龙王洞或者龙王庙的传说表达了农民祈求得到好收成,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在苗族居住的地方,人民一般都会在村中找一棵大树作为神物来敬供,立土地,建庙宇,以保佑村子里的人和物平平安安。山神、树神、河神、花仙等这些地方风俗传说凸显了湘西苗族人求吉利、保平安的精神追求。湘西赶尸与交通不便有关。在崇山峻岭的湘西,客死他乡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交通不便,不利于运尸,而湘西人相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把尸体运回家去。在那里,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和人具有多个灵魂:一个灵魂沿着迁徙路线去祖居地同先人团聚;一个去赶场;一个去田坝种庄稼;一个去踩鼓堂吹芦笙;剩下一个去天堂[7](P493)。湘西苗族人相信万物有灵,会同人一样,因而万物与人都是神的子民,人与自然是平等相待的,这充分彰显了湘西苗族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思想。落洞等传说与驱邪、除毒、祈福等精神需要有关,满足的都是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审美需要。四月八、赶秋节等节日传说表现了湘西苗族人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他们将已形成的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对美好事物的审美观念融入到他们日常的生活和习俗中,展现了湘西苗族人民无比浓厚的民族审美情趣。还有像赶尸、赶秋节等等传说,里面程式复杂,需要的道具多样,显示出一定的观赏性,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看,能够满足青少年儿童感性层面的审美需要。青少年儿童在长辈耳濡目染的影响下,自然容易接受和感悟到那些世俗生活人性美的东西,久而久之,必将提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生产劳动和民族历史的知识教育
传说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民的思想与情感,也积累着劳动人们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知识。在湘西苗族地区,一般会在干旱的季节去祭拜洞神或者龙洞等,尤其以花垣县的风云雷电洞最为著名。这个洞的传说就是因为洞里居住着风婆、雷神、电母和云仙。若本地久旱无雨时,只需请人将鸡屎撒在雷公洞洞口,不久即可降雨。而且,湘西的干旱一般在伏旱或者春耕季节,正好是庄稼生长或春耕需要雨水的季节,这些祭拜活动对苗族后代生产劳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另外,湘西氏族祖先传说中积累着苗族人祖祖辈辈对自己民族来源的知识。如《十二个蛋》的人类起源说中能让苗族人认识自己的历史,寻找自己的“根”。又如苗族服饰传说中记载着苗族的迁徙史:裙脚三条横线表示祖先曾经生活在黄河、长江和平原。“星宿花”表示蚩尤和黄帝打仗时,在夜里行军,靠星宿指引方向。“九曲江河花”记录祖先从黄河、长江再经过许多河流才迁徙来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氏族祖先传说对青少年儿童获得民族历史知识,洞察过去、把握未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苗族民间传说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为我们积累了丰硕的包含教育学意蕴的民间传说。经常让青少年儿童聆听充满民族特色的民间传说,亲身感受民间传说的内涵和魅力,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的生命存在得到自身民族所具备的独特释义,以促进和完善他们的生命成长。
[1]杨 慧,王 伟.湘西洞神传说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74-175.
[2]游 俊,李汉林.湖南少数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严 锴.民俗实用大全[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4]张永家.屈望村的传说[N].吉首大学校报,2009-09-20(8).
[5]郁 乐.马克思自然观的环境伦理思想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3):237-240.
[6]洲 塔.崇山祭神——论藏族神山观念对生态保护的客观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10,(3):159-164.
[7]伍新福.苗族文化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Abstract:It is the very essential component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that the Miao nationality’s folk legends have always been.From those western Hunan’s folk legends---which mainly include the legends of the ancestor in clan society the stories of the local custom,and the tales about festivals and some famous people,we could learn a lesson that there are many-sided educational meanings hidden in them:the environmental ethics education to be harmonious with the nature;the moral education to respect the old and take care of the young;to be diligent and brave and to be a nice man;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o fully meet with the need of human beings’heart and soul;the intellectual education to teach humans the knowledge about productive work and national history.
Keywords:the Miao nationality in western Hunan;folk legend;educational meaning
(责任编校:文 泉)
Discussion on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of the Miao Nationality’s Folk Legends in the Western Hunan
ZHANG Wei-min,SHI Sheng-q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G40-055
A
1000-2529(2011)01-0140-03
2010-08-2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南楚儿童民俗文化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08YBB162)
张卫民(196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石胜钱(1987-),男,重庆秀山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