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肝功能异常、皮肤瘙痒

2011-04-13 09:07赵军燕杨宏丽陈自平
山东医药 2011年13期
关键词:肝功病毒感染肝病

李 坤,赵军燕,杨宏丽,陈自平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 250014)

病历摘要

患者女,46岁,因“反复肝功异常 2年,乏力、皮肤瘙痒 7个月余”于 2010年 8月 9日入院。患者于 2年前查体发现肝功异常,谷丙转氨酶(ALT)92 U/L,谷草转氨酶(AST)60 U/L,谷氨酰转肽酶(GGT)112 U/L。当时患者无食欲下降、恶心、厌油腻、乏力及尿黄等不适,曾用甘利欣等降酶药物治疗。7个月前自觉乏力,皮肤瘙痒,但无恶心、呕吐及食欲下降等伴发症状,当地医院行皮肤活检,诊为“皮肤炎症”。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查抗核抗体(ANA)阳性,疑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治疗 2周,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以“肝功异常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后背可见散在斑片状皮肤色素沉着,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右锁骨中线肋下 3 cm可触及,剑下 5 cm可触及,质韧,无触痛;脾肋下 4 cm可触及,无触痛,墨菲氏征阴性。叩诊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第 5肋间隙,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 4~6次/min,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入院后查甲、乙、丙、戊型病毒性肝炎指标均阴性,ALT 183 U/L,AST 159 U/L,GGT 163 U/L,AKP 159U/L,胆碱酯酶 3 183 U/L,总胆红素 18.7μmol/L,直接胆红素 7.6μmol/L,白蛋白 37 g/L,球蛋白 45.6 g/L,凝血酶原活动度 70%;血白细胞计数 2.13×109/L,中性粒细胞 1.18×109/L,淋巴细胞 0.77×109/L,红细胞计数 3.26×1012/L,血红蛋白 105.0 g/L,血小板计数 80×109/L;ANA 1∶100阳性,抗线粒体抗体 M2阳性;血沉 71 mm/h;腹部B超提示慢性肝病表现、胆囊炎性改变。肝活检病理示:肝组织结构尚完整,肝板排列欠整齐,肝小叶内少量点灶性坏死,肝细胞大部分肿胀,少量嗜酸性变;汇管区大量炎细胞浸润,可见胆小管破坏。嗜银染色示汇管区、窦周及个别肝细胞周围纤维化,可见较多星芒状纤维及个别间隔。入院诊断:肝功异常原因待查:①自身免疫性肝炎(AIH)?②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讨论

住院医师:引起肝功异常的常见原因有:①感染:包括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分为嗜肝病毒感染和非嗜肝病毒感染,嗜肝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 5种类型。该患者反复多次化验甲、乙、丙、戊型病毒性肝炎指标均阴性,可排除嗜肝病毒感染。非嗜肝病毒感染包括EB病毒、科萨奇病毒及巨细胞病毒等,可引起肝脏一过性损害,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病,该患者肝功反复异常近 2年,非嗜肝病毒感染可能性很小,必要时可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细菌感染有肝脓疡、肝结核及胆系感染等,常有发热,右上腹疼痛,可出现皮肤瘙痒,墨菲氏征阳性,血象升高,肝功异常。该患者尽管腹部B超提示胆囊炎性改变,但其症状及体征均不符合细菌感染性疾病。②中毒性因素:常见药物性肝病,有服药史,1~4周内出现肝功能损害或胆汁淤积的表现,该患者无明确服用肝损害药物史。③代谢性肝病:常见酒精性肝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肝功能检查 AST/ALT>2,GGT升高明显,B超可有脂肪肝背景,肝活检见Mallory小体。该患者无饮酒史。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可致肝功能损害,且常在青少年期发病,本患者从发病年龄及发病特点不符合。④AIH:女性多见,可出现皮肤瘙痒,游走性关节炎,可有蜘蛛痣,脾大,球蛋白及 IgG为正常上限的 1.5倍,ANA阳性,此患者从发病年龄、性别、球蛋白升高及 ANA阳性,不能排除 AIH。⑤瘀血性肝损害: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导致肝脏长期淤血、造成肝损害。该患者无相应的病史及临床表现。⑥缺血性肝损害:各种原因休克可致肝脏急性缺血,导致肝功能损害,患者无此病史。⑦肿瘤:原发性或继发性肝脏、胆囊及胰腺等肿瘤可致肝脏损害,本患者无相应表现,且影像学不支持。综上所述,考虑该患者肝功异常原因可能与AIH有关。

主治医师:AIH主要表现为:①转氨酶升高,以 ALT、AST升高为主,而 GGT及 AKP升高不明显;②高球蛋白血症:球蛋白常在正常上限 1.5~2倍,且可有相应的自身抗体阳性;③肝外表现:皮疹、低热、肺间质纤维化、肾功能损害、关节炎及神经系统病变等;④病理表现为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炎症、点状坏死、桥状坏死,但无明显肝内胆小管破坏;⑤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肝功异常。主要分为四型:Ⅰ型最常见,多发于青年女性,ANA阳性,抗平滑肌抗体阳性;Ⅱ型多见于欧美,多发于儿童、青少年患者,抗肝肾微粒体抗体阳性,Ⅱa型抗 HCV抗体阳性,Ⅱb型抗HCV抗体阴性;Ⅲ型抗可溶性肝细胞膜抗体阳性;Ⅳ型抗体均为阴性。PBC为感染、中毒等因素导致胆管上皮破坏,抗体暴露所致的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分为四期:1期为胆管炎症期,非化脓性灶性炎症;2期为增生期;3期为疤痕期;4期为肝硬化期。早期症状有瘙痒、黄疸,转氨酶升高不明显、而以 GGT、AKP、TiBL及胆固醇升高为主,可出现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脂肪瘤等,特异性的抗线粒体抗体 M2阳性,病理显示小胆管、微胆管破坏。该患者为中年女性,反复出现肝功异常,伴有乏力及皮肤瘙痒等症状,既有 ALT、AST升高,又有 GGT、AKP升高,且ANA及抗线粒体抗体 M2均阳性,病理表现既有肝细胞损害,又有胆小管破坏。因此,是Ⅰ型 AIH,还是 PBC,难以确诊。

主任医师:同意两位医师的分析。该患者突出表现既有ALT、AST升高,又有 GGT、AKP升高,且 ANA及抗线粒体抗体 M2均阳性,病理表现既有肝细胞损害,又有胆小管破坏,其特点部分符合 PBC,又部分符合AIH。现在已有专家提出PBC/AIH重叠综合征的概念,即患者至少有两项指标分别符合PBC和AIH的诊断标准;而该患者各有三项指标符合PBC和AIH的诊断标准,故应诊断该为 AIH/PBC重叠综合征。

后记:明确诊断后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 250 mg口服,2次/d;异甘草酸镁注射液 150 mg、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静滴,1次/d。2周后患者皮肤瘙痒、乏力症状消失,复查肝功明显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熊去氧胆酸胶囊 250 mg口服,2次/d;甲泼尼龙片 20 mg/d口服,后改为 10 mg/d维持,肝功能恢复正常。

猜你喜欢
肝功病毒感染肝病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肝功及血糖、血脂代谢情况分析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和肝功酶学指标水平的研究
肝病很复杂,久患肝病未必成良医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