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桂林54100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Q 波心肌梗死(NQMI)[1],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预后差。2007年4月~2009年6月,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32例ACS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的62例ACS患者,男37例,女25例;年龄35~73(52.0±4.7)岁。均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学改变确诊,其中UAP 50例、NQMI 12例。入组标准:无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及其他使用抗凝剂禁忌。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低流量吸氧、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同时予抗血小板、抗凝、硝酸酯、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调脂、极化液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低分子肝素5 000 IU脐周皮下注射,1次/12 h,连续治疗7~10 d。
1.3 相关指标观察 ①疗效: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或消失,心电图ST-T段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为显效;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减少,心电图ST-T缺血程度改善为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无好转或加重,心电图ST-T缺血程度无改善为无效。②随访4个月心脏事件(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再发住院)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率的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 治疗组显效20例(62.5%)、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6.9%,对照组显效11例(36.7%)、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
2.2 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随访4个月后,治疗组未出现心源性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绞痛再发住院2例(6.25%),对照组出现心源性猝死1例、心绞痛再发住院5例、再发急性心肌梗死2例(23.33%),治疗组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并可伴有血管痉挛,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而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ACS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过程可由凝血酶介导,依赖血小板作用[2]。因此,抗凝和抗血小板为治疗ACS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目前多主张联合用药,如硝酸酯类药物可显著改善心肌缺血症状;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可减慢心率及减少心肌耗氧量;极化液可保护心肌、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引起的动脉闭塞。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4个月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能机制:低分子肝素是由常规肝素裂解后产生的小分子多聚体片段[3],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不易被细胞外基质中血浆蛋白和细胞受体结合和灭活,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较好(近100%);有高度抗Xa因子和抗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4],可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半衰期长,具有明显抗血栓形成作用。
总之,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ACS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1]颜红兵,马长生,霍勇,等.美国冠心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6:175.
[2]刘颖,王长来,陈绍良.低分子肝素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J].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2004,31(2):105.
[3]胡大一,孙艺红.低分子肝素与血栓栓塞性疾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2):198-200.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全国心绞痛及心肌缺血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