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晨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 (常熟 215500)
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为了进一步提高肺癌的疗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公认的治疗模式。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养阴消积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优势 ,并为中医药的临床推广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
临床资料 本研究所观察的 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来源于本院肿瘤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例,病理或细胞学诊断为Ⅲ b、Ⅳ期 NSCLC患者,年龄在42~ 76岁之间,影像学检查有可测量的病灶,主要器官功能大致正常,符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病机者。西医诊断符合 WHO对实体瘤的诊断标准和 1997年第 8届国际肺癌大会修正标准。临床特征:咳嗽、咳痰血、胸痛、胸闷气急、发热、局限性喘鸣音、声音嘶哑等。分型:以组织学分型:鳞癌、腺癌、腺鳞癌、未分化癌(小细胞和大细胞)、类癌、支气管癌,符合非小细胞肺癌者;以肿瘤发生部位分型:中心型、周围型、弥漫型。分期:根据 1997年W HO的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的肺癌 TNM新分期法分期,符合非小细胞肺癌者Ⅲ b、Ⅳ期者。 实验室检查:CT/M RI、纤维支气管镜、CEA、SA、T SGF、痰细胞学分析、经皮肺穿刺细胞学分析等法。中医辨证主证:气虚证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纳呆腹胀。次症:畏寒喜暖,大便稀溏。舌:淡紫。脉:细涩,沉迟。阴虚证主症:头晕耳鸣,少气乏力,五心躁热,腰膝酸软。次症: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尿少色黄,面色暗紫。舌:暗淡,或有瘀斑(点)。脉:沉细无力。以上证型诊断需具备主症二项或主症一项,次症二项即可。气阴两虚证诊断需具备气虚或阴虚证主症各一项,或一证主症一项和另一证次症二项。阴虚可兼有血虚,如面黄无华,面色黧黑,舌体瘦小,脉细弱。兼证:痰浊证症状: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纳呆腹胀,便干尿少。舌:苔黄腻厚或干。脉:弦滑。热毒证症状:咽干咽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瘀血证症状:唇甲紫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舌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涩。本研究所观察的 60例患者均为符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病机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以 NP方案化疗:长春瑞宾25mg/m3第 1天,第 8天静脉注射;顺铂 60~ 80mg/m3,分 2~3d静脉滴注,配合水化。3周为 1个周期。共治疗 2个周期以上。2个周期结束后 1个月评价疗效。
治疗组以 NP方案化疗:长春瑞宾 25 mg/m3第 1天,第 8天静脉注射;顺铂 60~ 80 mg/m3,分 2~ 3 d静脉滴注,配合水化。 3周为 1个周期.共治疗 2个周期以上。同时配合中药益肺养阴消积方汤剂内服,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4周为 1个周期,连服 3个周期为1疗程。 方药为:黄芪、白术、茯苓、玄参、麦冬、胆南星各 15g,石上柏、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生牡蛎、全栝楼各 30g,守宫 6 g。随症加减:咯血者加仙鹤草、白茅根;胸痛者加延胡索、郁金;伴胸水者加葶苈子、苏子;纳差者加鸡内金、山楂、谷麦芽。随证型加减:气虚型:可选加党参、白芍、薏苡仁、山药等;阴虚型:去黄芪、白术,选加生地、麦冬、枸杞子等;气阴两虚型:可选加山药、生地、麦冬、山茱萸等。兼证:夹痰浊,加用半夏、茯苓健脾利水化痰湿;夹热毒,加用黄芩、桑白皮、金荞麦、生地、干芦根清肺热;夹瘀血,加用桃仁、红花、牛膝、赤芍、川芎、郁金理气活血、益气化瘀。
观察项目体重(kg),心率、血压(mmHg);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加潜血;心电图、肝功能、电解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检测指标异常、严重程度、处理措施等。血压、心率、体重、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第 12周,第 24周分别观测一次,其余安全性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检测。
疗效标准 生存质量 (QOL)治疗前后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组织生命质量核心量表 (QLQ-C30)》进行量化评估,评分分值越低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生活质量评分增加≥+10分记录为“增加”,减少≥10分记录为“下降”,增加或下降不足 10分者记录为“无变化”。在疗程结束后,全身状况较治疗前评分增加≥10分者为降低,无变化者为稳定,减少≥10分者为提高。肺内肿瘤大小变化治疗前分别经胸片、胸部CT检查,疗效评价按 W HO制定的统一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部分缓解 (PR)、无变化 (NC)或稳定(SD)、进展 (PD)[2]。统计学处理方法各组资料汇总后,统计分析将采用 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χ2检验。
治疗结果 近期客观疗效两次化疗后对肺部肿块的变化作出疗效判断,治疗组 34例 CR0例,PR15例,NC12例,PD7例,有效率 44.1%,稳定率 79.4%,对照组 CR 0例,PR9例,NC7例,PD10例,有效率34.6%,稳定率 61.5%,两组有效率 (CR+PR)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的稳定率(CR+PR+N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两次化疗后 QLQ-C30评分减少者 18例,无变化者 12例,增加者 4例;对照组治疗后 QLQ-C30评分减少者 8例,无变化者 11例,增加者 7例。治疗组生活质量提高率和下降率分别为52.9%和 11.8%,而对照组分别为 30.8%和 26.9%,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益气养阴消积法是本人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的经验总结。中医认为,正气亏损是肺癌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外邪入侵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肺为华盖之脏,位居上焦,不耐寒热,易为燥伤,内主一身之气。肺的生理特点与功能决定了肺,外则易受邪气侵袭,内则易虚易滞易逆。肺癌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调、邪毒侵肺,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肺气郁滞,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积聚成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痰、瘀、毒结阻于肺,日久形成肺部积块,积块日久,愈加耗伤正气。因此,肺癌是因虚致实、又因实致虚的一种病症。肺癌晚期,正未伤者少,已伤者多,更有经手术或放化疗治疗者,正气必伤,故临证之时,多为邪实正虚或邪弱正更衰之证。正虚即气虚、阴虚是主导肺癌发病发展的根本原因,故益气养阴是治肺癌之本。刘嘉湘[3]等曾对 310例原发性肺癌的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气阴两虚证和阴虚内热证占全部病例的 80%。顾梦飚[4]通过分析 480例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与分型的关系认为,气阴两虚是肺癌的主要证型,局部瘀阻及气血瘀滞型仅属部分早期患者。中药益肺消积方中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玄参、麦冬养阴润肺,石上柏、石见穿、白花蛇舌草解毒消肿散结,全栝楼、胆南星化痰软坚,生牡蛎、壁虎活血祛瘀、攻坚破结,全方具有益气养阴、除痰化瘀消积之功效。研究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近期客观疗效相近,有效率分别为 44.1%,34.6%(P> 0.05),但治疗组稳定率为 79.4%,明显高于对照组 61.5%(P<0.01)。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药加化疗可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稳定率,提高生活质量。但中药与化疗结合并未能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肺癌,不仅抑制和杀伤了肺癌细胞,也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从而使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提高。中药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肿瘤缓解率的较好途径。
[2]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3.
[3] 刘嘉湘,施志明,李和根.辨证治疗原发性肺癌 310例疗效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12):3.
[4] 顾梦飚.480例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与国际 TNM分期相关性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