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晓 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常熟 2155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病因主要与长期高血糖以及由此导致的代谢和微循环障碍有关。临床症状多以四肢持续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为主要表现[1]。经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糖尿病患者中 90%的患者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我院 2009年应用活血化瘀方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本院内科确诊为 2型糖尿病患者 80例,并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40例,男 23例 ,女 17例 ,年龄 65.5± 8.9岁 ,病程 1~ 15年;对照组 40例 ,男 25例 ,女 15例 ,年龄 59.5± 10.5岁 ,病程1.5~16年。全部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无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并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神经病变。血糖控制在较满意水平(空腹血糖 6.1~8mmol/L,餐后 2h血糖 8~ 10.1mmol/L)。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诸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诊断符合 1999年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 2型糖尿病患者并有如下表现:肢体感觉异常,有麻木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闪痛或刀割样疼痛,灼热发凉等;肢体感觉减退和(或)肢体远端小肌肉肌力减退;腱反射迟钝 或消失;神经肌电图证实为轻、中、重度周围神经病变。同时排除下列情况:出血现象;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其他特异性的针对神经病变的治疗 ;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治疗方法 在常规给予糖尿病饮食,维生素 B1、B2、B6营养神经药物和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甲钴胺 2支各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1次 /d,并配合中药活血化瘀方:桃仁、红花、牛膝各 10g,白芍 20g,川芎、羌活、独活、熟地、当归各 15g,甘草 3g,每日 1剂,煎汤分两次服用。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治疗 1次 /d。 2组均连续应用 4周。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跟腱反射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跟腱反射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跟腱反射无改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治疗结果 2组临床症状比较见附表,治疗组总有效率 90%,对照组总有效率 8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糖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有效降低血脂,血糖控制更加理想。
附表 2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糖变化
不良反应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心肝肾功能无异常改变。
讨 论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是多因素引起的,目前一般认为以代谢紊乱和血管病变为主。糖代谢异常对神经组织起直接影响。
可引起神经细胞酶的活性降低,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使神经组织的脂质合成异常和构成髓鞘的脂质比例异常,最终导致神经细胞肿胀,轴突变性,生理功能降低,传导速度减慢。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另一重要因素。糖尿病机体组织血流量增加和高灌注状态,使大分子蛋白经微血管外流,沉积于血管壁,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微血管透明变性、增生,管壁内脂肪及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导致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神经失去营养。
中国古代文献并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确切的病名记载,但古医籍中所记载的有“痹症”、“萎证”皆属此病范畴。目前认为糖尿病的新城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虚损,又摄生不慎,过食肥甘厚腻,或因情志所伤,房劳过度,精气俱亏。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导致筋脉失养,络脉瘀阻。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病延日久,湿浊内生,因此在发病后瘀血贯穿始终。总之,对于本病的病机,多立足于虚实夹杂,湿浊内蕴,瘀血贯穿始终。古有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皆和本病的机制符合。活血化瘀方由桃仁、红花、牛膝、川芎、羌活、独活、白芍、熟地、当归、甘草等组成。其中桃仁、红花、川芎、羌活、独活将强活血化瘀止痛之功[5],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熟地滋阴养血,诸药配合,一方面以大量温燥之品加强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另一方面是佐以滋阴清热,养血柔肝以制约温燥之性,使之温而不燥,行气活血而不伤阴,从而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我们应用中药联合甲钴胺可改善微循环,其长期应用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发现,两类合用后有利于改善和恢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功能,明显优于单用甲钴胺的对照组,且能有效改善血脂,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认为两药合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 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808.
[2] 王 芳,范玉兰,赵文霞.糖尿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8,3(9):63-64.
[3] 姚庆春,赵秀云,夏艳丽,等.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 60例临床分析 [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4(3):240.
[4] 李洁儿,孙景波.高血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基础[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417.
[5] 王立华,傅文录.复方丹参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90例 [J].陕西中医,2010,31(8):975-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