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优化

2011-04-13 05:24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队伍农村

张 静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以人为本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优化

张 静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农村教师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职业倦怠等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必要的优化措施: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结构;改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保障教师权益;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

农村教师;问题;优化

我国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极其普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生存条件、编制问题等的影响,农村中青年教师大量外流和无法引进新的教师的问题较为严重,老龄教师成为骨干,不少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青年教师比例偏低,农村教师断层和老龄化现象严重。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教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英语、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相对不足,很多学校无体音美、计算机学科的专任教师,致使其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职称结构不合理。虽然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城乡教师在职称结构上还存在一定差距。2007年,全国小学、初中中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48.2%、48.7%,城市分别高于农村9.5%、19.2%。

(二)专业水平不高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实施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改善,并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主要表现为:农村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低,尤其是第一学历,中师、自考本科、函授本科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通过学历补偿教育达标,而且他们大都选择那些易于毕业的专业,造成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教授科目不配套,学非所教现象严重。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农村各种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农村教师对各种新信息的获取不敏感,无法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面对新形势下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教师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目前,我国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缺少稳定的来源,大多由学校和教师自己负担,由于农村学校长期经费紧张,教师的工资收入较低,学校和教师基本无力承担继续教育的培训费用,严重影响教师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如下:待遇不高挫伤教师的积极性。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依然偏低,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抽样调查显示,近50%的农村教师和县镇教师反映没有按时或足额领到津贴补贴。自我认识不足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农村很多老师还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中,对于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缺乏足够的认识,一味地安于现有业务水平,殊不知当代快速发展的教育已经一日千里。缺乏正确的教师评价体制损害教师的积极性。农村学校中很大一部分还是依靠考试成绩来评判教师的优劣,忽视教师的其他贡献,使教师的工作量和地位不相符合,严重损害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教师的职业倦怠

长期以来,一方面以升学率为取向的教育评价方式,使得教师机械地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一味地从事着重复的劳动,使教师缺乏成就感;另外,很多学校将教师的教学成绩和教师的收入、职称等切身利益挂钩,造成教师内部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教师在无私奉献的同时缺乏合理的认同,学校、社会简单地强调教师的工具价值,无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使教师自身的期望、理想被现实无情地摧毁,他们逐渐对工作失去热情,产生倦怠感。教师的职业倦怠正消减着教师的职业热情,降低着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动摇着教师的职业信念,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以人为本,优化农村教师队伍

(一)以人为本,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各级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师重教,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统筹规划,有效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结构

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农村中小学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应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尽快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班额少等特点,注意向农村地区倾斜;在制定编制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生师比,还应考虑学科特点、班级数、教师的工作量等因素,合理灵活设置编制标准。其次,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准入机制,提高教师的第一学历层次,严把教师入口关;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不断加强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再次,健全农村教师补充退出机制,确定教师的法律地位,享受公务员同等的待遇,确保义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激励更多的人才从事教师职业;尝试实行师役制,鼓励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确保农村教师队伍血液常新;通过适当考核评议制度,逐步淘汰超龄教师和不合格教师,以便腾出编制和岗位,让优秀的教师进入工作岗位。

(三)改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近年来,国家为提高教师的素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出台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启动“农村素质提高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首先,必须完成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输血”,继续推行免费师范生教育并逐步推进地方院校的试点工作,加快教师教育的创新;稳步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及县以下农村任教,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其次,农村学校要发挥自身“造血”的功能。国家先后实施一系列教师培训工程计划,开展对新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以及中小学校长的形式多样的培训,但是培训经费的紧缺,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农村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作用,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四)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保障教师权益

教师待遇的切实提高,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待遇,保障教师权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中央、省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实行经费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政策;各地按照相关规定核定教师津补贴标准,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将用于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的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建立教师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教师生活提供资助,最大限度地维护教师权益。

(五)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形态和文化形态的产物,它追求的不是工具性的意义。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多元化,教师的文化、思想、价值受到强烈冲击,工具理性膨胀而价值理性式微,师德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就目前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看,我们更需要关心师德生长的土壤,从而激励教师获得职业上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首先学校要回归生命,关注生命,重视教师本体价值,让其鲜活的生命个性在常规的教学工作中得以展现,体验职业成长的乐趣,获得职业成就的自信,发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要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愉悦地工作;再者要最大限度地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切实保障教师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的客观环境,使其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责任编辑许昌]

G525.1

A

1000-2359(2011)01-0267-02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重点课题(2009-JKGHAZ-0059)

2010-07-29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教师队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