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芳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彰显德育价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宋 芳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大学生表现出一系列的思想行为失范,直接显性的高校德育失去了针对性、实效性。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建设有利于彰显德育价值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
高校德育;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彰显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净化大学校园,拓宽大学生德育新渠道,创新大学生德育新途径新方法,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正确理解二者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方面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有效利用高校校园文化促进高校德育的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和高校德育在主体、内容、作用和影响方式上有显著的区别。在主体上,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涉及高校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他们都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而高校德育的主体主要是高校的教职工。在内容上,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而高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在作用方面,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范围广泛,就对学生的作用而言,涉及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而大学德育的作用主要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影响方式上,高校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潜移默化的、陶冶式的,而高校德育主要是直接的课堂德育。
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和高校德育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高校校园文化自身具有德育功能,是大学生德育的隐性方式。高校校园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如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美而富有育人意境的校园物质文化能愉悦人的身心,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审美氛围。其次,二者的目的和归宿都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拓展提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搭建了发展自我的平台,并在活动中促进了大学生实现知、情、意、信、行的道德转化。最后,在国内外各种文化形态并存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在正确的政治观念、科学的思想以及主流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去审视、批判、选择,否则可能迷失方向。
(一)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德育功能的彰显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不够成熟,具有可塑性也具有易变性。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人才的责任。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作为核心理念,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引导大学生确立远大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确保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当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积极倡导大学生努力践行党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分清善恶美丑,辨明大是大非,身体力行,互相监督,以良好的精神风尚感染他人。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着重培养大学生勤劳勇敢、仁义谦让、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等民族精神,挖掘并深化民族精神,使之具有时代的特色。
积淀良好的校风。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重视积淀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在学生中积极营造一种勤奋踏实、拼搏向上、勇于创新的学风,同时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通过评选教学标兵、师德标兵以及科研标兵等形式,营造一种敬业爱岗、刻苦钻研、为人师表的教风。
(二)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德育功能的彰显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规章制度。高校规章制度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强制性,能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将规章制度转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能够实现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
以合法、科学、合理为前提,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校校园制度的建设必须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展开。规章制度本身如果与我国的法律法纪相冲突,就无任何德育的价值可言。校园制度要体现校园精神文化的要求,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倡导爱国主义精神、践行正确的荣辱观念、遵守社会主义公德加以规范化、条例化。校园制度要涉及高校教育教学等方面,如考试要求、科研要求、课堂规则等,达到制度育人的效果。
以人性化为依托,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让学生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因此,对于缺乏起码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负面影响的各项制度,高校都应着力废除。例如,高额补考费用、拖欠学费退学等。
以加强执行力为保障,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在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否则就无法起到制度的规范性和警示性的作用。我国很多高校的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所在院系隐瞒学生重大违纪等情况时有发生,必须严加杜绝,加强制度的执行力。
(三)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德育功能的彰显
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校的自然环境、教学科研与生活设施等,它是高校师生审美创造的结果,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历史底蕴、价值理想以及人文追求。高校应注重发挥物质文化的内在德育功能,在结合校情的基础上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行为的形成、心理素质的提升创造适当的物理环境。
校园建筑风格要体现净化学生心灵的特点。 不同的校园建筑物风格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是不一样的。建筑物的风格体现在线条、颜色、装修的格调等方面。例如规则的线条、形状有利于学生体会到厚重、纪律、踏实的文化特点,色彩多样而明快的颜色能让大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等。选择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应与不同大学内在的追求尤其是道德价值追求相一致。
校园建筑命名要体现注重德育意蕴的特点。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道德典范和道德理念融入设施的命名之中。在给校园道路命名的时候,可以用历史人物,例如,张自中路、岳飞路等;在给教学建筑物命名的时候,可以把德育理念融入其中,例如,把实验楼叫“求实楼”,把中文教学楼叫“博雅楼”,诸如此类。
校园建筑装饰要体现树立价值追求的特点。 高校的校训、校规、校风等集中体现了学校在精神和制度层面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历史上存在的楷模人物对大学生具有直观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进取教育等作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将校训、校规、校风、人物形象等物化标示在建筑物上,刻在招牌上,挂在走廊上,起到警示学生、监督学生、激励学生的目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孙景峰]
G641
A
1000-2359(2011)01-0265-02
20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