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1-04-13 03:15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目标

周 静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教育与改革】

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若干思考

周 静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当前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面临着有效性不足的现实问题。要破解这一问题,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方式,结合中国崛起的历史背景,设定明白中国现状、培育智慧、塑造大国责任三大价值目标,进而积极进行历史观教育的总体战略规划,并对历史观教育进行相应的调整。

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国崛起;思考

在中国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大学生历史观的教育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然而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面临各种因素的挑战,同时我们历史观教育的理念存在偏颇,历史观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更需要细化。为此,我们需要分析、思考,以求解决之道。

一、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是人类过往活动的记录,是过往时间中人、事的累积。历史本身具有的价值、意义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借鉴与影响都是巨大的。中国古代就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之说。英国历史学家沃尔什认为:“我们研究过去,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种研究将会阐明现在,而且假如我们没有这样一种信念,我们也就不会去这样做了……”[1]历史也是一个民族与种群的回忆,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极具影响。龚自珍曾经说过:“灭人之门,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2]即使现代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自身价值意义有着不同的阐述,但对历史的价值也有着认同。柯林伍德认为:“历史是通过‘为了’人类的自我认知……于是历史的价值便是它教我们已经做过什么,以及人是什么。”[3]10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派生出历史观教育对个体、社会、国家的价值和意义。对大学生来说,历史观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尤其重要。

首先,加强历史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历史观教育已经提上日程,进入课堂。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有效性和大学生自身正确观念的塑造很有帮助,因为历史观是人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观作为重要的内容,对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其质变会引起世界观发生部分质变,甚至会引起世界观的改变。历史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影响历史观。”[4]因而,端正历史观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有重要意义。

其次,加强历史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学习和探讨历史,有助于自身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等良好品质的养成;通过学习把握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社会面貌,对增长知识、塑造人格都有着巨大的帮助。同时,学习历史更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过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凝重壮阔,而历史正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耻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洗刷耻辱、维护尊严的革命史。通过学习,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感情都能得到强化;通过反思,能够对本民族精神有清醒的认识,扬长避短,不断改良民族精神。

最后,加强历史观教育有助于培育社会发展的动力。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本来就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培育大学生健全的历史观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邓小平曾经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5]

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重大,因而必须高度重视。

二、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面临着有效性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共通的因素和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自身所特有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面临的客观因素。

一是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大学生群体的特别之处是他们具有极强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及追求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他们对真理与知识的追求更深、更广,但是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产生的数量、扩散的速度前所未有,而信息的真假、优劣也鱼龙混杂。对于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极强的年轻大学生来说,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仍需不断加强。

二是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社会历史背景。当前中国处于变革时期,市场化和全球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这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给身处转型期的国人带来了思想认识上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拜金主义对人们的价值和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虽然大学生群体相对隔离于社会,但是社会中的不良因素依然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面临的主观因素。

一是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在教学理念上,过多强调历史观的意识形态化,忽视历史观思维的科学精神。表现在我们对一些历史事实的认知上存在片面性,忽视对学生理性的怀疑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过多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大学生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表现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教师以自身为中心,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的出勤率偏低,学生宁愿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也不愿在课堂听讲。

二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在教学内容上,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内容过于重复和老旧。体现在: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较多,教学范围偏窄,内容枯燥;教材老旧,很少有新的内容,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不能及时落实到教学上来。在教学目标上,过于重视教学的内容目标,忽视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表现在:以应试思维进行灌输式教学,造成学生知识面偏窄,不能融会贯通,不能有机地与现实相结合,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化功能。

上述要素的相互综合,导致了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有效性不足问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由内外因共同起作用,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对历史观教育面临的问题来说,其外在的客观因素的消极影响不能忽视,但更关键的是要首先解决历史观教育自身的问题,即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历史最大特点是其时间的逝去性,而历史观教育的最大特点应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如果我们忽视了二者的差异与特点,那么历史观的教育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教条化、僵硬化和无效化的倾向和困境。

三、破解有效性不足的对策

(一)树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态度。

首先,历史客观性本身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破除历史观教育的教条化和僵硬化倾向。历史本身有其客观性,而我们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因而历史观教育总会存在认识上与教育上的滞后。而历史观教育的教条化和僵硬化本质上背离了历史的现实性与客观性。所以,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必须以实事求是作为基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实事求是的精神还要求我们要吸收失败的历史观教育的教训。对于苏联来说,其历史观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党最喜欢的乃是实际上远离了马克思的社会观和历史观而只是为党的当前政治和利益服务的那种历史编纂学。特别是在当代史的各个领域……尽管也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但其直接目的却是论战式的和机会主义的,而非科学的,是要打击各种形式的政治偏差”[6]。当前正值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对前苏联历史观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自身的不足与缺陷。

其次,历史认知规律要求我们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态度。历史是逝去时间中人、事的累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总会经历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历史学家不面对过去的对象,而是面对过去的痕迹的这种明显限制使历史失去了科学的资格;在历史文献的痕迹中理解过去,确切地说是一种观察,因为观察并不意味着记录一个原始事实。”[7]因而,犹如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对历史的认识充满了复杂性、多重性,是一种“个体——社会机制”综合作用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不是鼓吹历史的虚无与不可认知,而是强调历史认知的特点及其发展性与不断进步性。所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一定要保持教学内容和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因为“通过普通教育渠道学习得来的关于任何事物的经验,是以教科书为模子的,而教科书所教授的,不是现在还活着的历史学家的想法,而是过去某个时间活着的历史学家的想法。当时的原材料正在被加工创造,教科书就是这样堆砌出来的,那时他们放进教科书的不仅仅是过时的历史思维的结果,还有过时的历史思维的原则”[3]8。

最后,树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态度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指导,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的去对待历史观教育,践行历史观教育,而不是以一种教条的、僵化的、片面的历史观去教育大学生。否则,作为精神动力的历史会不可避免地褪变为精神的枷锁。

(二)设定历史观教育的三大价值目标。

三大价值目标是指让大学生明白中国现状、培育大学生自身智慧、塑造大学生大国责任感。明白中国现状主要在于明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经过,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原因以及当前中国发展的现状,让大学生能够认同我们历史的选择,能够为以后的发展担当重任。培育大学生自身智慧在于以历史的学习作为载体,培育当前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通过历史观的更新与更正来矫正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一种现代公民意识、品格和能力。塑造大国责任主要在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消除近现代屈辱史所造成的民族“受害者”心理,真正以一种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包容、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和未来。这三大价值目标是我们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与明确,对历史观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三大价值目标的设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正成为世界发展大的趋势与潮流。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崛起。中国崛起理应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最终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先进的现代国家,其努力的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成为能够承担全球责任的世界大国,其努力的方向是实现世界格局多极化。中国的崛起已经开始,但是还远远没有实现。当代大学生是最终实现中国崛起的生力军。梁启超先生曾经表达过这样的理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8]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最为重要的力量,他们承担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可能会远大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为历史观教育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传承过去,开创未来。

其次,三大价值目标是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与总结。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主要是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载体。纲要的目标是让大学生了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联系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三大价值目标是上述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明白现状、培育智慧、塑造责任是对历史观教育目标几个层次的总结。

最后,三大价值目标的设定本身也是历史借鉴的结果。对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目标,有许多学者进行着研究与探索。有的认为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有的认为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有的则认为是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等等①。这些研究为我们设立合适、合理的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历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何炳松先生认为历史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白现状’、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推进民族复兴’”[9]6。帮助学生明白现状在于强调历史的功用是帮助人们明白现状。何先生认为:“历史是我们对于人类过去的知识,他的功用在于帮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的现状……”[10]他认为人们研究历史并非仅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更重要的是根据历史的知识来明白现在的问题。历史书制定“应以说明历史社会状况之进化,使学生明白现代状况如何而来为标准”[11]685。这样,他就指出了历史观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了解和理解现实的状况。这一观点的价值在于“学生从现实出发来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现实,了解现实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理解这些问题的发生发展,有助于相应对策的发现和现实问题的解决”[9]7。培养学生的智慧在于消除盲从心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的批判精神,培育宽广的国际胸怀。“何炳松对培养学生‘智慧’的探索可以为当前我国历史教育的改革提供如下的启示:历史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高度重视学生各种‘智慧’的培养。”[9]7推进民族复兴在于强调以历史救国,以教育救国。他认为“鉴于欧洲国家主义之兴起,以本国学者提倡之功居多,而民族史之研究尤为重要。吾国时至今日,史学运动宜乘机而起以从事于救亡之举矣”[11]219-220。这种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教育紧密结合,以历史来警醒国人、捍卫民族尊严的观点直至今日也不过时。同时,这三个目的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智慧’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明白我们社会发展的现状,而在帮助学生‘明白现状’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也得到了培养。因而,帮助学生‘明白现状’和培养学生的‘智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两者都统一于‘推进民族复兴’这一根本目的。当然,反过来讲,中华民族的复兴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智慧’的培养,必须帮助学生‘明白现状’。”[9]8虽然何炳松先生的历史教育观点距离现今较远,但仍对当下中国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具有很大的历史借鉴价值。而三大价值目标的设定更是结合当前国情并借鉴历史的结果。

(三)完善历史教材选编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态度、确定三大价值目标后,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是重新选定或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应针对当前历史观教育内容存在的不足、围绕三大价值目标,重新进行历史教材的选编。目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主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载体。总体上来说这是一本概要性的、有选择性的历史教材,内容基本涵盖了鸦片战争以来整个历史过程的重大事件和事实。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样一本教材能否实现上述的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三大价值目标?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侵略与反侵略占有很大的比重,无形中为民族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与民族精神不同,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绝不能以培育民族主义作为目标。同时,这还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受害者”心理,滋生排外主义的倾向,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塑造大国胸怀是不利的。但是,令人感到棘手的是,这段历史又绝不能回避和一笔带过。那么,从怎样的角度撰写这段历史,以及怎样教授这段历史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不仅需要从中国历史展示从先进到落后再到复兴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还需要从世界历史展示一些最突出的变先进和变落后的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规律性。”[12]如此说来,适当地增加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历史以及一些世界历史或许是必要的。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上的缺陷。一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求学生必须转变“学”的观念,摒弃“唯师是从”的习惯,大胆地与教师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学科地思考问题。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和多元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以灵活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搞好教学设计。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研究性、辩论式学习,而不满足被动接受历史结论,提倡百家争鸣。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多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现代化水平,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13]。我们应避免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应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历史观教育的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思考、探讨,把教育寓于学习之中。

(四)积极规划历史观教育的总体战略布局。

历史观教育,其目标的实现从来不是一件简单、孤立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我们应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循序渐进的步骤去实现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目标。我们也应该关注不同学龄阶段历史观教育的特点、重点,不应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股脑地在几年中教完。“在美国,小学讲授历史故事和伟人轶事,中学学习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大学则以美国历史为必修课,偏重对美国历史的理论分析。”[1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学习先进国家在历史观教育上的成功经验,根据国情从总体上规划历史观教育的战略布局。

首先,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历史观教育的中长期规划,把历史观教育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针对不同年龄群体、不同学习阶段的人群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安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进行分阶段、有重点的历史观教育,改变现在各阶段历史观教育的内容过多重复、过度重视应试教育的状况。

其次,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配备相关的教师队伍,把历史观教育的目标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实现,切忌囫囵吞枣。

当然,这样的战略规划制定需要进行不断地研究、尝试和实践。这对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都是需要探索的新课题。

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者之间相互影响,所以解决当前历史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历史观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历史观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一件简单、孤立的任务,而是一个复杂、长期、系统、整体的过程。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循序渐进的步骤去实现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目标。

注 释:

① 具体内容可以分别参见王佳翠的《高校历史教学中的

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庞卓恒的《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历史教学》2003年1期)和方巍巍、肖凌的《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月)。

[1][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M].何兆武,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2]龚自珍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

[3][英]R·G·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尹锐,方红,任晓晋,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潘志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性亟待加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6):105-10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58.

[6][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M].何兆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92.

[7][法]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M].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

[8]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丘桑.民国奇才奇文系列:梁启超卷.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71.

[9]张天明,赵海红.何炳松历史教育目的观探析[J].教育探索,2011(1).

[10]刘寅生,谢巍,房鑫亮.何炳松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68.

[11]刘寅生,房鑫亮.何炳松文集: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庞卓恒.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J].历史教学,2003(1):10-11.

[13]赵彦.高校历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122.

[14]赵康太.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49.

G64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8444(2011)05-0686-05

2011-07-23

周静(1962-),女,江苏南京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孙义清

猜你喜欢
历史观历史目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新历史
习近平的历史观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