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文献所见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考述
张文华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湖沼是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研究一地的湖沼及其历史变迁,可以从一个层面说明该地地理环境演化的一般状况。由于文献记载的疏略,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的确切数量今天不得而知,就目前所见而言,共计有48个湖沼。这48个湖沼中,有5个在当时属于全国性大湖沼,占到此类湖沼总数的26%。从地理分布来看,这48个湖沼的分布很不均衡,表现为:淮北多,淮南少;淮北地区又绝大部分集中在沿今西平、淮阳、徐州诸县市一线以北。此种分布情势,不仅可能与先秦时期湖沼的实际情况有关,更与先秦文献记载的疏漏和偏向有关。
先秦;淮河流域;湖沼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湖沼既是水的一种存在方式,更是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研究一地的湖沼及其历史变迁,可以从一个层面说明该地地理环境演化的一般状况。由于文献记载的局限,我们很难对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的湖沼作十分细致深入的剖析,本文在邹逸麟、张修桂诸先生研究的基础上,仅就目前文献所见的48个湖沼的一般情况及其地理分布作进一步的探讨,这主要是为研究汉唐及其以后该流域湖沼的历史变迁提供一个基本的底本情况。这里所说的湖沼,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从形态上说,它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湖泊、沼泽、陂塘,也包括其他类似的水体;从性质上说,既包括天然的,也包括人工的。据张修桂先生统计,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湖、泽、薮、淀、渚、渊、坈、陂、塘、池、潭、堰等12种类型的水体[1]384。本文的湖沼概念,大体上就包含了这些类型的水体。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淮河流域,其地域范围北界的西段为古济水,即大致相当于沿今荥阳市北、原阳县南、封丘县南、兰考县北、曹县西北至定陶县、巨野县一线,北界的东段则扩大到汶水一线,即大致沿今莱芜县东北、奉高县、泰安市南、宁阳县东北、汶上县东北、东平县东南一线;流域的东界为今连云港、北沙、阜宁、盐城、伍佑、东台一线;流域的西界和南界,则基本上以今天的淮河流域西界和南界为准。
关于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的数量问题,邹逸麟先生的研究曾有所涉及,据他初步统计,目前文献所见整个华北大平原先秦时期共计有46个湖沼①。应该说,这个统计数字是不完全的。笔者搜集相关资料,重新进行统计整理,结果发现此期仅淮河流域地区就有各类湖沼48个,远远多于邹先生的统计数字。兹将这48个湖沼考述如下,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汉唐时期该地区的湖沼状况提供一个基本的底本情况。
汋陂 又作汀陂,在今亳州市北②。《左传》成公十六年云:“郑子罕伐宋,宋将鉏、乐惧败诸汋陂。退,舍于夫渠,不儆。郑人覆之,败诸汋陵。”杜预注:“汋陂,宋地。”
期思陂 在今固始县东南③,相传为孙叔敖所造,《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九引《四民月令》:“崔实云:楚孙叔敖作期思陂。”又《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楚)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期思陂作为农田水利工程,其经济效益颇为显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南直三》寿州下引《意林》云:“孙叔敖作期思陂,而荆之土田赡。”
芍陂 在今寿县西南安丰塘一带。《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六安国六条载,如豀水首受沘水,“东北至寿春入芍陂”。芍陂是古代极负盛名的水利工程,规模甚大,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南直三》寿州下引《华夷对境图》云:“芍陂周回二百二十四里。”关于芍陂的始建者,史籍记载颇有歧说,至今无有定论,或认为由孙叔敖主持兴筑,《水经注》卷三二《肥水》载,寿春县南八十里有芍陂,“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又《后汉书》卷六七《循吏列传·王景传》:“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南直三》寿州下引《华夷对境图》亦云芍陂与期思陂、大业陂并为孙叔敖所作。或以为芍陂为子思所作,《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南直三》寿州下引《皇览》云:“楚大夫子思造芍陂。”另参见“期思陂”条之注释。
湛浦 或作湛陂,在今平顶山市西南。《左传》襄公十六年云:“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按《尔雅·释地》:“陂者曰阪”,则此“湛阪”即为“湛陂”。又杜预注:“襄城昆阳县北有湛水,东入汝。”据此则湛陂当因湛水潴积而成,故郦道元云:“盖即湛水以名阪,故有湛阪之名也。”
钧台陂 在今禹州市南。《左传》昭公四年云:“夏启有钧台之享。”杜预注:“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七《河南二》引魏收云:“阳翟有钧台陂,陂方十里。”
洧渊 在今新郑市。《左传》昭公十九年云:“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
棘泽 在今长葛县东。《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
浊泽 又称皇陂,在今长葛县西南。《战国策》卷二六《韩策一》:“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鲍彪注:“长社浊泽。”《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伐魏,败湪泽。”《正义》云:“湪,音浊”,此则湪泽即浊泽。《史记》卷四四《魏世家》:“懿侯说,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集解》引徐广曰:“长社有浊泽。”又《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
狼渊 又称狼陂,在今许昌市西南。《左传》文公九年云:“楚子师于狼渊以伐郑。”杜预注:“颍川颍阴县西有狼陂。”
荥泽 在今荥阳市北。《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楚潘党逐之,及荧泽,见六麋,射一麋以顾献。”杜预注:“荧泽在荧阳县东。”按,此处“荧”即“荥”也。《尚书·禹贡》:“荥波既猪。”伪孔传云:“荥泽波水已成遏猪。”孔颖达《正义》则不仅对此释名,且状摹水势,指出变迁,其曰:“沇水入河而溢为荥,‘荥’是泽名。洪水之时,此泽水大,动成波浪。此泽其时波水已成遏猪,言壅遏而为猪,畜水而成泽,不滥溢也。郑云:‘今塞为平地,荥阳民犹谓其处为荥泽,在其县东。’”《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决荥口,魏无大梁。”《索隐》云:“荥泽之口与今汴河口通,其水深,可以灌大梁,故云‘无大梁’也。”
圃田泽 又称原圃,在今郑州市、中牟县之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云:“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杜预注:“荥阳、中牟县西有圃田泽。”《尔雅·释地》将其列为十薮之一,其云:“郑有圃田。”郭璞注:“今荥阳中牟县西圃田泽是也。”《周礼·职方氏》豫州条云:“其泽薮曰圃田。”
黄池 又称黄渊,在今封丘县西南。《左传》哀公十三年云:“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杜预注:“陈留封丘县南有黄亭,近济水。”按,此黄亭当即黄池之所在。先秦时,黄池常为会盟、争夺之地,《国语》卷一九《吴语》:“(夫差)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史记》卷四五《韩世家》载,韩昭侯二年“宋取我黄池”;又卷四四《魏世家》:魏惠王十六年“侵宋黄池,宋复取之”。
榆渊 在今尉氏县西北。《史记》卷四○《楚世家》:“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索隐》:“此榆关当在大梁之西也。”《水经注疏》卷二二《渠水》熊会贞疏云:“《书钞》引阚骃《十三州志》,山民(氏)城北为榆渊,关盖取渊为名。”据此则榆渊与榆关同在一地。
中牟泽 又称萑苻泽、萑蒲泽,在今中牟县东北。《左传》昭公二十年云:“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诗经·节南山之什·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亦当指此萑苻泽而言。
逢泽 又称逢池,在今开封市南。《左传》哀公十四年云:“迹人来告曰:逢泽有介麇焉。”《史记》卷五《秦本纪》:“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集解》引徐广曰:“开封东北有逢泽。”《正义》引《括地志》云:“逢泽亦名逢池,在汴州浚仪县东南十四里。”
制泽 在今新郑市东北。《左传》成公十六年云:“诸侯迁于制田。”杜预注:“荥阳苑陵县东有制泽。”
东门池 在今淮阳县城。《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按,东门池在陈城东门之内,既为娱乐场所,亦有生产用途,因而受到了诗人的称颂。
大棘池 在今柘城县西北。考诸史籍,未见有记载该池具体名称者,因其在大棘,故为方便起见,笔者称其为大棘池。(以下有类似情况者,皆同此。)《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引圈称云:“大棘,楚地,有楚太子建之坟,及伍员钓台,池沼具存。”
蒙泽 在今商丘市东北。《左传》庄公十二年云:“秋,宋万弒闵公于蒙泽。”杜预注:“蒙泽,宋地,梁国有蒙县。”《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遂以局杀愍公于蒙泽。”《集解》引贾逵曰:“蒙泽,宋泽名也。”
空泽 在今虞城县东北。《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云:“十月,公(宋景公)游于空泽,辛巳,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
曲池 在今泰安市南。《春秋》桓公十二年云:“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杜预注:“曲池,鲁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
蛇渊 在今肥城县东南。《春秋》定公十三年云:“夏,筑蛇渊囿。”
菏泽 在今定陶县东北。《尚书·禹贡》豫州条云:“导菏泽,被孟猪。”
巨野泽 又称大野泽,在今巨野县、郓城县之间。《左传》哀公十四年云:“春,西狩于大野。”杜预注:“大野,在高平巨野县东北大泽是也。”《尚书·禹贡》:“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周礼·职方氏》兖州条云:“其泽薮曰大野。”郑玄注:“大野在巨野。”《尔雅·释地》云:“鲁有大野。”秦末昌邑人彭越渔于巨野泽中,为群盗。
沛泽 在今沛县。《左传》昭公二十年云:“十二月,齐侯田于沛。”杜预注:“沛,泽名。”《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云:“于是还师滨海而东,大陷于沛泽之中。”又《吕氏春秋》卷二二《求人》:“昔者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
孟诸泽 又称明都泽、孟渚泽、盟诸泽、望诸泽,在今商丘市东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麋。”杜预注:“孟诸,宋薮泽。”又文公十年云:“遂道以田孟诸”;文公十六年云:“夫人将使公田孟诸而杀之……宋昭公将田孟诸。”《尚书·禹贡》豫州条:“导菏泽,被孟猪。”伪孔传云:“孟猪,泽名,在菏东北,水流溢覆被之。”《周礼·职方氏》青州条:“其泽薮曰望诸。”郑玄注云:“望诸,明都也,在睢阳。”《尔雅·释地》云:“宋有孟诸。”《史记·夏本纪》作“明都”,《汉书·地理志》引《禹贡》又作“盟猪”。
丰西泽 在今丰县西。《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澶渊 在今砀山县东。《左传》襄公二十年云:“夏,盟于澶渊,齐成故也。”《续汉书·郡国志二》沛国柕秋条:“有澶渊聚。”按,据刘昭注,此即《左传》襄公二十年所云之澶渊所在。
龙渊 又称龙池,在今西平县西。《战国策》卷二六《韩策一》:“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阳、合膊、邓师、宛冯、龙渊、大阿”,此则龙渊为古代名剑产地之一。
冯池 在今荥阳市西,后世又称李泽。《战国策》卷二六《韩策一》:“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阳、合膊、邓师、宛冯、龙渊、大阿。”《史记索隐》引徐广云:“荥阳有冯池,谓宛人于冯池铸剑,故号宛冯。”
蒲如陂 或作蒲姑陂、蒲阳陂,在今睢宁县西。《左传》昭公十六年云:“二月丙申,齐师至于蒲隧,徐人行成。”杜预注:“蒲隧,徐地。下邳取虑县东有蒲如陂。”《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南直三》云,蒲隧即蒲姑陂。
沙海 在今开封市南。《战国策》卷一《东周策》载,齐欲发卒取周九鼎,颜率谏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吴师道补注云:“《九域图》,开封有沙海。”
寒泉陂 在今开封市。《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太平寰宇记》卷一浚仪县下云寒泉陂在县西六十里,“其水冬夏常冷,因曰寒泉”。
鸿池 在今开封市。《左传》襄公十四年云:“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囿。”《太平寰宇记》卷一浚仪县下云:“鸿池即卫献公射鸿于此”,其名盖由是得之。
湣泽 约在今山东西南。《山海经·东山经·东次二经》:“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湣泽。”高诱注:“空桑,地名,在鲁也。”空桑山在今曲阜,则湣泽当在今山东西南一带。
余泽 约在今苏北、鲁南一带。《山海经·东山经·东次二经》:“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
沙泽 约在今苏北、鲁南一带。《山海经·东山经·东次二经》:“原水出焉,东流注于沙泽。”《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二年经文云:“夏,公会晋侯、卫侯于沙泽”;又定公七年经文云:“齐侯、卫侯盟于沙泽。”
湖泽 约在今宿州市东北。《山海经·东山经·东次二经》:“南临湮水,东望湖泽。”
柯泽 在今新郑市一带。《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云:“郑文夫人芈氏、姜氏劳楚子于柯泽。”杜预注:“楚子还,过郑。柯泽,郑地。”
展陂 在今许昌市一带。《左传》成公四年云:“郑公孙申帅师疆许田,许人败诸展陂。”杜预注:“展陂,亦许地。”
汪池 在今新郑市一带。《左传》桓公十五年云:“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杜预注:“汪,池也。周氏,郑大夫。”
阴陵泽 在今定远县西北。该泽为笔者所命名。《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水经注》卷三○《淮水》:“汉高祖五年,项羽自垓下,从数百骑,夜驰渡淮,至阴陵,迷失道,左,陷大泽。”按,史书不载该泽之具体幅员范围,但称“大泽”,据文义则其规模当较为可观。
蕲县泽 在今宿州市东南。该泽为笔者所命名。《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载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又卷七《项羽本纪》:“陈涉等起大泽中。”《索隐》云:“蕲县大泽中。”
龙池 在今定陶县。《太平寰宇记》卷一三曹州济阴县下引《九州要记》云:“春秋飂叔氏有裔子董父好龙,舜遣养二龙于陶邱,是为豢龙氏,今池在焉。”
羽渊 羽渊一名羽潭、羽池,在今郯城县东北。《左传》昭公七年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杜预注云在东海祝其县西南。《太平寰宇记》卷二二海州朐山县下云:“羽山在县西北九十里。按《志》,东海郡祝其县,羽山在县南,所殛羽潭在县西九十里,去羽山一百步,一名羽池……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
大业陂 又称水门塘,在今霍丘县东部、沣河下游。《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南直三》霍丘县下云,大业陂在县东北十五里,“周二十余里,人呼为水门塘。相传古名镇淮洲,陷而为陂”。
阳泉陂 在今霍丘县西北一带。《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南直三》寿州下引《华夷对境图》云,芍陂“与阳泉、大业陂并孙叔敖所作”。
东陂 在今叶县东。《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一《河南六》叶县下引《志》云,东陂为“春秋时楚叶尹沈诸梁所凿,东西十里,南北七里”。
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及其记载的疏漏,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的真实数量我们今天无法得知,下面仅就目前文献所见的这48个湖沼的一般情况予以分析。
从总体上说,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的湖沼规模是相当可观的。在《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和《尔雅·释地》所记载的19个全国性大湖沼中,淮河流域就有巨野泽、荥泽、菏泽、孟诸泽、圃田泽等5个,占到总数的26%,而芍陂、期思陂更是影响深远、闻名遐迩的大型水利工程。这些情况表明,先秦时代淮河流域的水利资源不仅极其丰富,而且人们的开发利用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根据前面的叙述,可以制作出表1,并进而对这些湖沼的地域分布作一般性的探讨。单就文献记载中的数量而言,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的湖沼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在48个湖沼中,有43个在淮北,占总数的90%;淮南仅见5个,占总数的10%。从更为细致的方面来看,此期淮河流域的湖沼又可区分为如下四个分布区域。
表1 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地理分布表
其一为汝、颍水流域,主要包括狼汤渠一线以西及陈县(今淮阳县)以下颍水以西的广大地区。在淮北地区的43个湖沼中,分布于汝颍流域的有13个,占30%。其二为鸿沟系统流域。鸿沟系统流域是淮北地区的核心,其范围涉及广阔,大致包括自荥泽以下、沿狼汤渠一线以东,菏水运河及泗水以西,济水以南和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先秦时期分布于这一地区的湖沼数量最多,有19个,占淮北湖沼总数的44%。该区湖沼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也大。淮河流域的5个全国性大湖沼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其三为沂、泗水流域。分布于这一流域的湖沼有11个,占淮北湖沼总数的26%。其四为淮南地区。先秦时期淮南地区见于记载的湖沼有5个,仅占淮河流域湖沼总数的10%,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淮南地区的湖沼不占有重要地位。从规模大小上看,这五个湖沼都是颇具规模的,例如今定远县西北的阴陵泽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都被称为“大泽”,这无疑是对其规模状况的一种直观表达。而从水利成就上看,淮河流域所见的48个湖沼中,惟有淮南地区的期思陂、芍陂、大业陂和阳泉陂是人工陂塘,其中期思陂是淮河流域最早的灌溉工程,芍陂则是古代淮河流域最大、最著名的水利灌溉事业。
如果将这48个湖沼的地域分布状况标注于地图,就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先秦时期湖沼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从大的方面说,主要集中在淮北地区,淮南地区仅见5个。再就淮北的三个分布区看,其内部的分布也是很不均衡的。汝、颍水流域的湖沼主要集中在今西平县以北地区,鸿沟系统流域的湖沼主要集中在今淮阳县、宿州市以北地区,沂、泗水流域的湖沼则主要集中在今徐州市以北地区。如果我们沿着今西平、淮阳、徐州诸县市画出一条东西走向的线,就会发现绝大部分湖沼都分布于该线以北,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此等情势的出现,一方面可能与先秦时期湖沼的实际情况有关,另一方面则显然是文献记载本身的特点所致。
先秦文献的特点之一是数量小、种类少,记载疏略。关于这一点对湖沼分布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与《水经注》所载湖沼的比较中得到证明,诚如张修桂先生所说:“先秦文献记载的湖沼,在《水经注》时代绝大部分依然存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水经注》这190多个湖沼中的天然湖沼部分,可能大部分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只是因为先秦时期没有一部类似《水经注》的著作,详尽地记载河流湖沼罢了。”[1]387
特点之二是文献记载地域范围的选择性。在先秦时代,以“三河”为中心的广大地域是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其他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周边地区被视为蛮荒之地,因而无论是史学家还是其他文献记述者,无疑都把目光投向京畿及其附近之地,对于其他地区则往往是视而不见,这就使得在十分有限的文献中,其记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就淮河流域来说,先秦时期经济文化的发达区域正是在所谓的“楚夏之交”以北,这里既是活跃于春秋战国时代政治舞台上的郑、宋、鲁、韩、魏华夏诸国的疆域所在,也是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域,而这条“楚夏之交”的界线,基本上又是沿着今淮阳、徐州一线呈东西向延伸,这在汉初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明确表述。司马迁在论述天下经济、风俗时,先是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区域,然后又区分出若干更小的小区。他说“陈在楚夏之交”,这里的“楚”可以看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代名词,“夏”则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代名词,可见司马迁是以今河南淮阳作为当时经济文化的重要分野界线的。大体上看,陈以北属于梁宋之地,“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2]3266;淮北东部地区的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2]3270,“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2]3266,可见这里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区。而陈以南则属西楚,“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2]3267;彭城以东包括东海、吴、广陵等称之为东楚,“地广人希……无积聚而多贫”[2]3270,这里的经济文化显然落后。由此看来,这条湖沼分布界线和司马迁所区分出的经济地理界线不谋而合,应该说不是简单的偶然巧合,它正是与文献记载有所选择、有所偏向的特点相吻合的。
为了补充说明先秦时期湖沼地域分布的不均衡与文献记载地域范围的偏向有密切关系,我们还有必要从其他方面、并用秦汉以后的一些记载来佐证。如前所述,淮南地区仅有五个湖沼见诸记载,且都在淮南西部,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实际情况是,淮南东部不仅有许多湖沼存在,而且规模也比较可观。公元前486年,地处江南的吴国为了北上中原争霸,就于邗城(在今扬州市)开沟,直通淮水,将长江与淮河联系起来,此即邗沟运河,后来大运河的前身。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能够很快开凿出如此重要的一条运道来,显然是充分利用了当地地势洼下而又多湖沼的天然条件,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些湖沼在当时的名称。其实这一点,《水经注》中已经作出了很好的解答。邗沟在后来发生了改道,而其改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沿途的湖沼风浪太大,不利于行舟:“中渎水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夹邪,乃至山阳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迳渡,渡十二里,方达北口,直至夹邪。兴宁中,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3]2557-2558郦道元所提及的这些湖沼,正是在开凿邗沟时代就存在着的。也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江、淮之间运河沿岸本是一些湖荡分枝的洼地,“高宝诸湖与射阳湖群一样,许多湖泊曾是古代运河的组成部分”[4]15。
淮南东部地势卑下、湖沼众多的情形,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多有反映。兹举几例:《宋书》卷九五《索虏传》:“虏以海陵多陂泽,不敢往。”宋人王应麟云:“大抵淮东之地沮泽多而丘陵少,淮西山泽相半”;又云:“大要六安以东有芍陂之险,钟离以东无非湖浊之地。”[5]卷12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续集》卷九“淮东路”引高邮人秦观语云:“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无四壁”;又其《咏三十六湖》诗云:“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该书又引蒋颖叔《咏湖》诗云:“三十六湖水所潴,其间尤大为五湖。”这些记载,都比较客观地描绘出了淮南东部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
注 释:
① 参见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载《历史地理》第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此文后收入《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张修桂先生又在此基础上撰写了“黄淮海平原湖沼的演变”一文,收入《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和《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按,从两位先生的统计结果来看,属于淮河流域者仅有22个,分别是:黄池、冯池、荥泽、圃田泽、萑苻泽、逢泽、孟诸泽、蒙泽、空泽、菏泽、大野泽、沛泽、丰西泽、湖泽、沙泽、余泽、浊泽、狼渊、棘泽、洧渊、柯泽和汋陂。
② 本文湖沼的今地,是在综合了相关原始记载、旧注及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涉及较多,故不一一作出注释。另外,许多湖沼的确切地望很难指实,故而不少今地只是一个大致的方位。
③ 关于期思陂与芍陂的关系及其地望问题,历来有不同说法。石泉先生认为,期思陂与芍陂是两个地望截然不同的水利灌溉区,期思陂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境,芍陂又称安丰塘,在今安徽寿县以南。本文即采用此说。参见《古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境考辨》、《关于芍陂(安丰塘)和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始建问题的一些看法》,均载于《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杨守敬,等.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4]应岳林,巴兆祥.江淮地区开发探源[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5]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K928.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8444(2011)05-0632-07
2011-07-10
201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JD770002)。
张文华(1975-),男,陕西靖边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古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