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11-04-12 12:57余跃进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

□ 余跃进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116)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以及运作体制、工作机制来适应形势,影响到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和构建。从政治上讲,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就是在各个层面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主制度。

一 宪政民主是当今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逐渐开始形成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治国传统:民主制与专制制。雅典城邦创造出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治国的新形式,也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以“文艺复兴”为先导,西方资产阶级按照洛克和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密尔的“代议制理论”,确立了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创造了代议制的政治形式,建立了分权制衡的机制,形成了通过宪法和法律确立与维持对社会政治行为和政府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安排,即宪政民主(燕继荣,2004)。

宪政民主的建立,使得作为最重要生产力元素的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性得以张扬,人智得以挖掘,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财富大量积累。从19世纪开始,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然后演进成政治民主、经济发达、福利全面的现代化国家,资本主义也由此实现了从粗野到人道的华丽转身(谢韬,2007)。故有上世纪70年代末王震副总理访问英国的观感:“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②。

回顾世界近现代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两大支柱。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必由之路。凡是实行市场化的国家,经济必然发展得快;凡是反其道而行的,发展就一定慢甚至倒退。中国在20世纪前几十年的发展道路非常曲折,甚至付出了许多不应该的代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没有能够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在很长时期里逆流而行。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而在头2300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个“坏东西”,直到最近一百年来,它才时来运转,被当作“好东西”(王绍光,2008)。民主政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中产生的一种文明的博弈规则,是多数现代化国家诚挚追求的政府形式(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2006)。罗伯特·达尔(1999)指出民主至少有十大长处,包括避免暴政、基本权利、普遍自由、自主决定、保护个人的基本利益、道德自主、培养人性、政治平等,以及导致追求文明和繁荣。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公平正义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共同价值,是因为人类普遍需要它、认同它,尽管在追求或使用这些价值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但“民主的理想仍然是人们最珍惜的,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理想”③。

政治制度的建立如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明显的生态特征。人类在追求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政治人与政治情境互为函数(马起华,1978)。由于各国社会历史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观念不同。这些不同的条件使得各个国家在确定国家政体构架时,要考虑本国人民既有的政治传统观念、本国既定的经济发展状况、本国既有的社会各阶层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状况、本国人民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等等因素。这些考量因素使得即使人们共同接受民主价值观念,也不可能实行统一民主政体形式④。所以,约翰·邓恩(1992)说:民主的历程并不是没有终结,而是不知会去向何方。

各种民主政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内容实质和实现形式的具体差别,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一些共同的原则或特征。西方民主在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关于政治权力运行的经验,是人类解决自身集体生活所创造的共同财富,可以作为我们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和途径的借鉴。

二 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

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主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把人民民主的争取和发展作为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1848)认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所有的官员必须经过普选,必须经过人民同意任命。无产阶级政党“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⑤。

列宁也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试图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推动整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民主发展。

翻阅中共延安时期的党报与领导人的讲话,民主、自由、宪政的价值理念屡屡见诸报端。毛泽东(1940)在回答“中国向何处去”时,提出“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个新的政治,是“政府属于人民,不得为少数人所把持”的新民主主义政治⑥。而且“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⑦。“在今日,谁能领导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⑧。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践行民主,创造性地用黄豆代替选票,不分阶级、党派、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选举,在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⑨,成为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典范。

正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高举民主的大旗,坚持民主的精神和原则,为争取人民的民主权利而奋斗,才抢占了价值制高点,具有了巨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把千百万的人民群众积聚在其周围,组成了强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中共不仅需要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争取民主而斗争,而且还需要在民主革命后为建立一个“充分民主的社会”而奋斗。⑩人民民主作为一套政治生活运作程序和基本价值体系,代表着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离开了公平和正义,社会主义就失去了自身的内涵和目的,就难以称为社会主义。

由于“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权力过分集中”,“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和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特别是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民主政治走了弯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1978年邓小平检讨道:“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11)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讲话中强调,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履行对人民的承诺”。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民主的发展保护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和激活了生产力。实践充分证明,没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经济成就,也不可能有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全面发展人民民主

有道问,中国30余年的经济奇迹,一定是做对了什么。从“北京共识”(12)到“中国模式论”,强调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观点。张维为(2011)提出基于中国的“四超”(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四特”(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将“中国模式”解构为“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等八个基本特点及八大理念: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

当今中国一方面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另一方面又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那么,30年来我们一定是做错了什么或是做得不够,才造成经济增长成果难以惠及大众、社会保障水平低下、贫富分化、特权腐败、社会不公、人心涣散、社会伦理沦丧、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和群体事件频发。在改革开放之初,以经济增长换取政治合法性的策略是成功的,但持续以牺牲民众的经济、政治权利为代价来提升GDP,必然会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会给今后社会发展留下极大隐患 (余跃进,2004)。

当一个政治体制大多数人满意、少数人不满意的时候,它是基本良好的,运行是正常的;当一个政治体制里大多数人不满意,只有少数人满意的时候,它虽然有问题,却依然可以设法(包括用强力)维持;当一个政治体制里人们全都不满意的时候,那就麻烦了。在苏联剧变前,苏联科学院搞了一次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故有1991年苏联共产党解散的时候,1900多万党员竟无一人挺身而出捍卫它的利益、挽救它的生死。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雷日科夫在反省苏联解体时所说:“我们监守自盗,行贿受贿,无论在报纸、新闻还是讲台上,都谎话连篇,我们一面沉溺于自己的谎言,一面为彼此佩戴奖章。而且所有人都在这么干——从上到下,从下到上。”(13)从前苏联在既无外敌入侵,又无内部民众揭竿造反,却于顷刻间坍塌解体的风云际会,到国民党由大权在握沦为在野,再从党务革新重进庙堂的兴衰荣辱之路,对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有着不言而喻的启示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11)指出中共正面临“四种考验”和“四个危险”。如何“执住政不失政”并且“执好政不乱政”,这是执政的考验;如何在变化中把持住根本,不糊涂、不迷失,这是改革开放的考验;如何把趋利避害的市场原则与高扬信仰的党性原则有机结合,既推进市场经济又不失共产党的宗旨,这是市场经济的考验;如何在金融危机、局部争端等风险中抓住机遇发展,这是外部环境的考验。面对这“四种考验”的挑战,如果不能交出满意答卷,“四个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就会降临,不仅中共90年的辉煌难以继续,当下的成功与未来的发展也将如梦幻泡影。

当今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和多变,既给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出新问题,也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利条件。“民主政治是发动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的推进机”。(14)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对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政体取得胜利之后,因为没有权力分立与有效的监督,导致历代王朝政亡人息的周期律。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1982)。现在民众已经充分认识到“政府能够为集体福利服务,也能为主导集团的赤裸裸的利益服务”(托马斯·帕特森,2005)。“群众注视着享有选举权的各个阶级,看到他们安享富裕舒适的生活,于是便把这种富裕的生活与他们贫穷的境遇进行对比。他们根据后果来追溯起因,难怪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切社会反常现象的起因就在于他们被排斥在政权之外”(R.G.甘米齐,1854)。

人类经过长期探索、试错、筛选,至今还没找到比市场经济更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比宪政民主更科学的政体安排。宪政民主直奔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使用、如何更替这个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问题,从各种思潮、各种困惑、各种欲望、各种主义的一堆乱麻中难能可贵的理出了以权力文明为核心的现代化头绪。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卓有成效地破解了困扰人类的治乱循环规律。这一从法律体系到政治制度,从政治权力到利益分享都体现了时代先进性的伟大创举,恰当表达了芸芸众生的基本权益,准确代表了现代国家的基本形态。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并非抓几个贪官污吏,简单地小修小补,或只讲“不搞什么”,无所作为,也不宜通过广场集会或者街头政治推倒重来,而是要切实从制度层面找到原因,通过积极深刻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主政治体制。这是一种有希望的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之路,也是最现实、代价最小的一种选择。

“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2006)已人人皆知。胡锦涛(2011)承诺: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这些成为制度并能够更好地运转起来。这就需要民主化,即从不民主到民主状态的中间过程。历史证明,无论全球还是中国,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政治民主化更是历经挫折,直至流血冲突。如果从陈独秀(1915)提出民主口号算起,中国人追逐民主已近百年,此发端不可不谓久矣,然路漫漫兮跌宕起伏,民主转型异常艰难。究其原因,至少有温家宝近年来频频提及的“封建残余”和“文革遗毒”两股阻力(15)。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创造了黄河流域古代农业文明的一种全新政治模式——中央集权制的王朝政治,型塑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之后这个制度有所修正和补充,比如说隋唐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唐代开始的御史制度。但这些只是在枝节上、技术层面的修补和调整,基本面并没改变。谭嗣同一针见血的指出:两千年之政,秦政也。毛泽东(1973)也强调“百代皆行秦政制”。(16)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其核心始终是政治权力问题;在复杂庞大的现代社会,以公民亲自参与政治决策为基础的直接民主只能导致效率低下、权威贬值的政治后果;现代民主只能是“被统治的民主”,其关键在于有效制约统治的少数(萨托利,1987)。中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民主的一种形式,中国法律确立了公民的普选权,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向政治文明迈出了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与其他制度相协调,如何保持民主进程中的政治稳定,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又有什么办法来避免和解决,具体应有什么措施,等等,都需要我们一一加以研究并落实。民主政治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当前,可以通过改革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使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对领导干部的选择权。

权力从哪里产生,就会对哪里负责。在党政干部纵向推荐、考核、选拔、任用、评价的体制下,掌握官职升迁的是上一级党组织,党政干部的一切言行举止就会无不唯上。习近平(2010)提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有着鲜明的指向和现实针对性。“权为民所赋”,要解决的就是一个权力的来源和基础问题,即执政权力只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授权;“权为民所用”要解决的是权力的目的和归宿问题,即执政权力只能是用来为人民谋福利。两者关系互为因果,前者是前提,决定和约束着后者,后者是结果,体现权力的性质,并反作用于前者。为了更好地实现共产党的执政为民,必须改革和完善当前的党政干部权力纵向来源的体制,把干部的选择权还给民众,使党政干部的产生更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建立起党政干部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制度和机制,党政干部将免去“为民做主”的繁务,也不须有人耳提面命地要他们“为人民服务”,他们只须做好本职工作。

民主不只是一种安排政治权力的制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江宜桦,2001)。只有当所有人都能既承认局部利益又承认公众利益,并能自行组织起来进行政治活动时,民主才会成为可能(亚当·库珀,杰西卡·库珀,1985)。在各种将民主的前瞻概念推上历史舞台的力量中间,没有哪一种比诸种财产权力和诸种公民权力之间的冲突更为重要(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1986)。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讲究策略。马克斯·韦伯(1919)说过:“政治是一件用力并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它同时需要热情和眼光。”邓小平在这两方面的表现无疑都是非常优秀的,充满智慧。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明确的,在改革的策略上又是非常谨慎的,摸着石头过河,注重凝聚改革共识,为改革创造条件。譬如,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改革派重新掌权,当时中央有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清除“三种人”(17),这是改革派对当年文革派的清算。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启改革开放的阻力,邓小平果断提前结束了对“三种人”的审查,专门提出“放下包袱,团结一致向前看”口号,其实就是让大家丢掉意识形态上的派别仇恨,凝聚改革共识。正因为如此,中国改革的开启才能如此顺利。在经历两任总书记非正常离任的改革共识破裂后,作为邓小平晚年天鹅之舞的1992年南巡讲话,就是重建改革共识,重启中国改革的航程。

古人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诗经·大雅·文王》)。永远顺应天命却不依赖天命,且自强谋求,才会获得更大的幸福。宪政民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蔡定剑,2011),顺应历史潮流,不折腾、不懈怠,攻坚克难,坚定不移,风雨无阻,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走出历史的“三峡”。

注释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公司,2007:59—72.

②辛子陵.对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变迁[J].炎黄春秋,2008,(3).[EB/OL]http://www. yhcqw. com/html/yjy/2008/423/0842394815DIDD12085JA01HG438AJGB61.html.

③[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1987).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C].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92.

④参见戴维·赫尔德(1996).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64.

⑥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与根舍·斯坦因的谈话。载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08.

⑦解放日报,1944-6-13.笑蜀.《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社论选: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3.

⑧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4.

⑨即政府组成人员由共产党员、无党派中的左翼人士、中间人士和其他方面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⑩1944年7月毛泽东与根舍·斯坦因的谈话。载许之桢.毛泽东印象记[C].东北书店,1947:26.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81.

(12)美国《时代》杂志编辑雷默(Joshua Cooper Ramo)2004年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一篇调查论文,将中国经济的成功归因于其非常规的经济政策,即混合所有制、模糊产权及政府大力干预的综合,并将这一发展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

(13)转引自梁力贤.大国悲剧 引人反思——读《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N].学习时报,2011-3-28(16).

(14)毛泽东.论新阶段[J].(1938.10.12—14),《解放》周刊,第57 期.

(15)吴康民:总理邀我“一晤”[N].南方都市报,2011-5-3(AA18).[EB/OL]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1-05/03/content_1350821.htm.

(16)见邢小群.郭沫若:从尊孔到反孔的大转弯[J].书摘,2005(5).[EB/OL]http://wuxizazhi.cnki.net/Magazine/SUZA200505.html.

(17)指“文革”中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打砸抢分子。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

[1]燕继荣.政治文明与民主宪政[N].学习时报,2004-8-18.

[2]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

[3]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2006).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吴新叶、方卿、曾纪茂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1.

[5][美]罗伯特·达尔(1999).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53.

[6]马起华.政治行为[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8:441.

[7][英]约翰·邓恩(1992).民主的历程(林猛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72-273.

[8]马克思,恩格斯(18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9]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余跃进.论国家权力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统一[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36-38.

[1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01/c_121612030.htm.

[12]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148-149.

[13][美]托马斯·帕特森(2005).美国政治文化(顾肃,吕建高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9.

[14][英]R.G.甘米齐(1854).宪章运动史(苏公隽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

[15]闫健.民主是个好东西[A].俞可平访谈录[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陈独秀.国体(答王庸工)[A].青年,第1卷第1号,1915.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19.

[17][美]萨托利(1987).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中译本第二版译者说明.

[1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0-09/01/content_1693698.htm.

[19]江宜桦(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32.

[21][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1986).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

[20][英]亚当·库珀,杰西卡·库珀(1985).社会科学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69.

[22][德]马克斯·韦伯(1919).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17.

[23]蔡定剑,王占阳.走向宪政[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