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

2011-04-12 08:31靳丽维
关键词:集部诗话诗文

靳丽维

(山西警官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山西太原030006)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以经学、史学和文学批评显名于世,是金末重要学者之一。元好问曾感叹 “自从之没,经学史学文章人物,公论遂绝。”,[1]清代四库馆臣称他曰: “统观全集,偏驳之处诚有,然金元之间学有根柢者,实无人出若虚右。”[2]

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主要从 《滹南诗话》以及 《文辨》、论诗诗中体现出来。王若虚在诗文批评上见解独到,多有创新之处,对金代后期诗坛有一定影响。在整个中国的文论批评发展过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王若虚在诗歌表现内容上的观点

(一)诗文内容要 “以意为主”

王若虚认为诗文创作要以思想内容为主。诗歌是用来抒写心志,抒发感情的,诗歌内容是第一位的,如果诗歌没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即使有完美的形式,那也是空洞无味的辞藻堆砌,是不能感染读者的,更别说流芳后世了。对此观点,他同意周昂的 “以意为主”说,认为 “意”,也就是内容,好比是诗歌的主人,“字语”,也就是形式,好比是诗歌的奴仆,内容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就像是主人对奴仆具有支配作用一样,太苛求形式,甚至形式决定内容就像是奴仆太强,甚至反役其主似的。这种倾向在诗歌创作中是不可取的。为更加阐明这个观点,他还引用苏轼话说:

“东坡 《南行唱和诗序》云:‘昔人之文,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实,充满郁勃而见之于外,虽欲无有,其可得那。故予为文之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3]

苏轼认为写作诗文时确实有思想要表达,确实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才可以作文。只有在思想、内容、情感都充实的情况下,文章才会表现出充裕之气。没有内容而强意为文,只会使文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洞无味。王若虚对苏轼的此观点表示赞同。

(二)诗文内容要 “与元气相侔”

王若虚对于前代诗人,特别推崇白居易,他认为白诗情真意切、通俗晓畅。在 《滹南诗话》中,有这样的论述: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至长韵大篇,动辄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4]

“公诗虽涉浅易,是大才,殆与元气相侔。”[5]

《论诗四绝句》第三首又说:

“妙理宜人入肺肝,麻姑搔痒岂胜便。世间笔墨成何事,此老胸中具一天。”[6]

王若虚认为白居易的诗篇妙在发自肺腑,言理透辟,入人肺肝,浑然天成,因此可以流芳后世,为后人传颂。这比 “麻姑搔痒”的不痛不痒之作更胜一筹。

对此,他在 《滹南诗话》中还强调:

“郊寒白俗,诗人类鄙薄之,然郑厚评诗,荆公苏黄辈曾不比数,而云乐天如柳荫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就造化中一妙,何哉?哀乐之真,发乎性情,此诗之正理也。”[7]

也就是说王若虚认为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乃是写作的原动力。

王若虚 “推扬白诗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即反对雕镌、奇诡等末俗诗风,而要求诗歌创作应本于真情性,直写自然之趣。”[8]

(三)对于 “形似”与 “神似”的关系,王

若虚主张在 “形似”的基础上再追求 “神似”

形与神的关系是诗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前人对其论述极多,此处不做赘举。至王若虚,他对形与神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以画画为例,既然作画,就要追求相似,如果画得不相似,那还不如不画呢?命题作诗,不按照题目作诗,那样的诗文内容没有任何意义。苏东坡是说过 “论妙在形似之外”,但这并不是说不追求形似。现在的人没有理解了苏轼此言的基本含义,而是高举此论,画山水画,却不见一木一石,画一些云烟杳霭,作诗不按照题目作,而是追求所谓茫昧僻远的意境,追求格律。若有人指出其不足,他们还反而嘲笑对方孤陋寡闻。不求是而求奇,这绝不是苏东坡的本意啊。

王若虚认为,无沦是绘画还是赋诗,追求“神似”是没有错的,因为这是作品的最高境界。但是若脱离 “形似”去盲目追求 “神似”,就会使作品变得虚无缥缈,人们不知所云。诗文创作要 “不窘于题”,但也要 “不失其题”,比如画山水就要以 “一木一石”作为画面构图的基础,若是只托 “云烟杳霭”,又有谁会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呢?同样道理,写诗若只讲格律,不讲内容,谁又会明白这首诗歌究竟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对于苏轼的理论,王若虚认为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后人理解出现了偏差,这些人认为形似不重要,盲目追求神似,其结果自然与苏轼的本意背道而驰了。王若虚主张以 “形似 ”为最基本的为文要求。“论文章由 ‘形似’做起,表现出王若虚赞成文学作品应反映客观事物真实情状的鲜明倾向”。[9]

(四)鉴赏诗歌内容重在体会其妙处,而不是吹毛求疵

王若虚对于此条观点,在 《滹南诗话》中举了例子进行论述。

杜甫在作诗描写李白的桀骜不驯、蔑视权贵时说:“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写此语估计是因为有史料记载唐明皇在白莲池泛舟,召李白来作诗,而当时李白正醉酒于翰苑中。而夏彦刚说蜀人把 “襟领”当成船,不知道根据的什么。《苕溪丛话》就把两种情况都记了下来。王若虚认为所谓的 “襟领之说”,一定是错的,即使有证据,也并非是词人的通用之语。后人对 “船”字生疑,属无稽之谈。然而范氏所记载的,李白醉酒于翰苑中,而杜甫称李白醉酒于市上酒家,则又不相同矣。前朝的事,后世不可能考证的很清楚。不知道李白曾醉了几回,也不知道唐明皇曾召见了他几回,千年之后,如何去考证呢?再者说,考证不清楚这些事,对理解诗文又无任何影响,所以不必去白花那样的力气。

王若虚强调诗人在文章中讲述的事情,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夸张的、虚构的。读者阅读时,只要根据诗文体会其意蕴和艺术魅力就可以了,而不必去考证诗中所写是否真有其事。如果拘泥于细节问题吹毛求疵,那是舍本逐末,非但体会不到诗歌的妙处,反而会被考证所累。

二、王若虚在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观点

(一)王若虚主张诗文形式无定体,有大体

有人曾问王若虚写文章有固定的文体吗?王若虚回答说 “无”。那人又问写文章没有固定的文体呢吗?王若虚又回答说 “有”。那么写文章到底有没有固定的文体呢?王若虚回答说没有“定体”,但又 “大体”。

邵公济曾评论司马迁的 《史记》与杜甫的诗歌,文体不一样,所以内容也不相似。王若虚认为这是缪妄之论。他反问道 “使文章无形体邪,则不必似;若其有之,不似则不是。谓其不主故常,不专蹈袭,可矣。”[10]难道文章的文体不相似,意义就一定不相似,或是文体相似,意义就一定相似吗?

“定体”与 “大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此文体与彼文体之间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同一文体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王若虚对诗文形式的观点可以归结为:无定体,有大体。“王若虚所言 ‘文体’,兼备二义,既可指文章题材、体制要求,又可指文章的风格。”[11]

王若虚认为 “夫文章唯求真而已”[12],也就是说,文章只要能够表现性情之真就可以了,不必拘泥于使用何种文体。因为性情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用以表现性情的文体也应该处于变化中,这才符合创作实际,所以王若虚主张 “文无定体,有大体”。

(二)王若虚主张诗文形式追求巧拙相济、一文一质

王若虚继承了其舅周昂的 “巧拙相济”说和“文质相济”说,认为诗文不可过分雕琢,过分追求外在的 “工”,会有伤于文章的整体风貌。而且对诗文创作只是徒有精美的外在形式,却缺乏充实内容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只追求外表的精巧华丽,而缺乏内在充实的内容,这样的诗文,虽能得到人们一时的称赞,但不能使人由衷的首肯。

结语

王若虚是金末最有根抵的学者。郭绍虞先生对王若虚评价很高:“他是金末最有根抵的学者,所著有 《滹南遗老集》,集中有 《文辨》四卷,《诗话》三卷,颇多论文论诗之语,而且在这些文辞中间,自有其一贯的主张”。[13]王若虚主张文章要 “以意为主”;要 “与元气相侔”;要 “巧拙相济”等,这些诗文批评思想上承周昂、赵秉文的诗论观点,下启元好问的诗学主张。在金源一代的诗论发展环节上处中间位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中国的文论批评发展过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1]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365-189.

[2]王若虚.滹南集卷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90-273.

[3]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 [M].北京:中华书局,1983:517.

[4]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511-512.

[5]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 [M].北京:中华书局,1983:527.

[6]王若虚.滹南集卷四十五.论诗四绝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90-515.

[7]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 [M].北京:中华书局,1983:512.

[8]尚永亮.论王若虚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得失[J].社会科学,2009(9):168.

[9]苏利国.“真”:王若虚 “文意观”的本色之美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2):108.

[10]王若虚.滹南集卷三十四.文辨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90-451.

[11]苏利国.不事雕篆取法自然——论王若虚文论中的 “理”[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9.

[12]王若虚.滹南集卷三十六.文辨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90-457.

[13]郭绍虞.历代文论选(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43.

猜你喜欢
集部诗话诗文
《隋书·经籍志》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比较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到《隋书·经籍志》“集部”看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新诗话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郡斋读书志》子部与集部类目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