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苏闽
(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高等学校教学计划进程安排的目的,是在合适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学计划的安排是一个牵涉内容相当广泛的系统工程,以往制订教学计划时,一般采用的方式多为相互借鉴法,或依据编制者的经验来进行安排。前者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调研,而后者对编制者的水平和经验要求很高,教学计划安排的合理与否与编制者的水平关系很大。
无论是参照其它院校的教学计划还是依靠编制者的经验,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反映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因人而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多,一大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使得课程体系的更新加快、复杂性也越来越高。采用上述方法编制教学计划周期长,科学性差,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为此,本研究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通过对数学模型的优化,制订教学计划。这一方法通过对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分析,应用结构矩阵理论建立起数学模型,采用数学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解耦,最终确定教学计划安排的参考方案。这不仅使得教学计划安排更具科学性,而且加快了教学计划进度安排的速度。根据这一理论编制而成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在对课程体系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迅速生成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
在高等学校教学中,每个专业一般都会涉及到25~35门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涵盖很广,关系也比较复杂。有的是自成体系;有的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即一门课程需要另一门课程的内容作为先导知识);也有的相互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即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一种紧密的耦合关系,这种耦合关系有时甚至会涉及到很多课程(见图1)。因而在教学计划安排过程中,应合理地安排有关课程的顺序,使课程间不至于冲突。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当许多课程都相互耦合时,往往会出现捉襟见肘、难以兼顾的情形。因而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消这些冲突,结构矩阵的方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图1 课程之间的几种关系
结构矩阵方法是一种目前应用于工程任务管理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任务”按相关性列成一个二进制数值矩阵,然后对矩阵分析,找出任务过程安排的最优解。其方法简要说明如下:如果有一个5个任务的“工程”,分别用A~E列成任务相关性表,见表1。
表1 任务相关性表
在其行列相交处,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两个工程具有相互依赖性,则在其交叉位置记以符号“+”来表示。如:在A行B列处的“+”号,表示完成A任务必须由B任务提供信息反馈,亦即任务B为任务A的先决条件,依次类推。
将表1写成矩阵形式,把其中的“+”号用数值1代替,其它地方补以零,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二进制矩阵,工程上称这个矩阵为设计结构矩阵(Design Structure Matrix),简称DSM。本文仍延用这个名词,简称为“结构矩阵”。
由相关任务表构成的矩阵称“原始设计结构矩阵”(Original DSM),见图2(a)。
即:D=[aij]
在这个矩阵中:
如果aij=1则表明在执行任务i时,需要任务j提供信息。
而aij=0则表明任务i和任务j不相关。
图2 设计结构矩阵及其变换结果
对该矩阵进行一系列行列变换(第一类初等 变换),把它变换成一个下三角阵,见图2(b)。
进行这样的变换后,按图中箭头方向表达的排序DEBAC,排在前面的工程如D,与排在后面的工程如E、B等均无依赖性,表现为该行的EBAC位置元素都为0,同样E行元素同样也只与排在其前面的任务D相关,与后面的元素BAC无关。
如果按D-E-B-A-C安排工程任务,在执行前面的任务时,与后面的任务因为没有相关性(矩阵的上三角区均为0),故不会影响任务执行过程。而排在后面的任务,因为有了前面已经完成了的任务提供足够的信息,可顺利执行,任务就能合理地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当矩阵中的元素不断增加,会使原始设计结构矩阵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这时设计结构矩阵就可能无法变换成标准的下三角阵,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把它转换成块下三角阵,见图3。
通过矩阵分块法,把有紧密耦合关系的任务组合在一个矩阵块中(如图3矩阵的EFGH和JKL两个矩阵块)。这样只有同一矩阵块内任务之间有紧密耦合关系,而块与块之间没有相互的耦合关系。执行时只要将同一子块中的任务组当成一个任务,构成一个多功能小组来完成这一任务。参照工程任务管理的方法,把每一门课程看成是一个任务,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管理。
图3 经初等变换后的块下三角阵
教学计划进程之间的关系与工程设计之间的关系极为相似,同样可以采用设计结构矩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本文以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工专业的教学计划进程为例,说明DSM在教学计划安排中的应用。为使分析结果表达简明,仅采用十四门课程构成结构矩阵,略去有明确安排的课程,选取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关性的专业课程,见表2。
把表2写成结构矩阵形式,图中左面为原始结构矩阵,右面为经初等变换后的结构阵。
经变换后可以明显地看出课程之间的顺序关系,其中课程E和H及(具体课程名称如图,下同)之间没有耦合关系,可以并行地执行,其后的顺序分别是:A—M—C—J—I。其中还可以看出H、A、M之间也没有依赖(构成的下三角区中元素为0),因而也可以并行执行。而E、D、K三课程构成了一个矩阵块,因而必须看成一个任务来执行,在计划安排时,可以把它们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内执行。同样情况的还有H和I构成的块。
合理的顺序是:B—H—A—M—C—J—I—E—D—K—F—N—L—G,这些课程就这样被合理地安排了。
上述DSM中,H、A、M之间有相关性,因而可以并行地执行,在教学安排中相对来说比较好处理,而EDK、NL构成的矩阵块表达了相互之间的紧密耦合关系,这也是任务矩阵中最难处理的部分。在教学计划安排中,要求把这部分的任务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如同一学期)中完成,以保证课程之间的正常信息传递。当课程任务矩阵中有很多这样的课程紧密地耦合在一起的时候,就需要专门的手段加以解耦(由于牵涉到较多较深的数学理论,限于篇幅,本文不作阐述,将另文分析)。
表2 课程相关性表
图4 教学计划安排设计结构矩阵
由于对课程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将教学计划安排转化为数学问题,因而可以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来进行矩阵分析。
由于教育计划安排实用程序的使用者通常都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因而要求程序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和较强的易用性,可以采用VB进行有关程序设计,见图5。
程序结构简要说明如下:①键盘输入需要规划的课程名称;②查询数据库,如果数据库中有相关表就调出,如果没有即输入相关表;③自动生成原始设计结构矩阵(Original DSM);④对原始设计结构矩阵进行分析,获得最后的final DSM;⑤存入数据库,为以后的安排进行数据储备;⑥ 输出结果。
图5 程序的结构示意图
采用DSM方法进行教学计划进程的安排,由于采用了数学模型,将复杂的教学计划安排问题数字化,便于计算机管理,使决策更加快速、科学,符合管理现代化的方向。DSM方法很直观地表达了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对教学计划的制订有指导作用,而且使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更加明确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采用设计结构矩阵的方法,不仅可以适应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而且可以对原教学计划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优化进程。
参考资料:
[1]D.V.Steward.The Design Structure System:A Method for Managing the Design of Complex System[J].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1981,28(3):71-74.
[2]T.U.Pimmmler,S.D.Eppinger.Integration Analysis of Product Decompositions[J].ASME Conference on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ology,1994,68(11):345 -351.
[3]原慧琳,汪定伟.基于实值设计结构矩阵算法进行流程的优化设计[J].系统工程,2010(3):69-72.
[4]金烨,李玉家.并行任务的组织规划综述[J].制造业自动化,2000,22(12):22 -28.
[5]董明,查建中,郭伟.并行工程中的任务组织[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8):69-78.
[6]鄂明成,查建中,郭伟.并行设计中作业量与时间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7,19(2):104-120.
[7]许以超.线性代数与矩阵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5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