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昌
(淮海工学院 连云港市 222069)
创新服务沿海开发与海洋经济的模式
——淮海工学院服务沿海开发打造海洋特色探索与实践
刘平昌
(淮海工学院 连云港市 222069)
沿海开发、海洋经济与海洋人才培养关系十分密切。海洋经济发展呼唤高层人才,沿海开发催生高校发展机遇,地方高校如何发展、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使科技创新成为主导,淮海工学院的发展实践给出一个探索模式。
海洋人才培养沿海开发海洋经济改革创新
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大学科技园应运而生。高校要作好社会服务的文章,首先要进行合作机制的转变,形成政府引导下的市场机制。突破旧理念樊篱,凝聚产学研力量,营造创新文化。许多高校以大学文化为辐射源,积极推进和谐社会、文明社区和创新文化建设。上海复旦大学“三区联动”创造了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理念,即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推行互动机制。在“三区联动”中,大学校区承担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科技园区是科技孵化、技术转化的平台;公共社区承担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大学科技园区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是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淮海工学院的科研服务服务可分为 3 类: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中心,大力开展技术开发;建立科学园区,设立促进高校与工业间的技术转移和产品商品化的科学研究和发展研究机构;贴近地方特色的经济文化。
淮海工学院实施“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海洋化工研发中心”、“海洋与核能文献服务中心”、“海洋信息技术中心”等产学研互动合作项目,效果良好。该校在产学研链条中,使优势学科与区域创新能力共赢。前不久,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正式批准淮海工学院与连云港市共同筹建淮海工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该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明确,并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淮海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将朝着一园多区的模式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形成覆盖全市、带动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园区。该园区计划投资 5 亿元,将建设研发区、孵化区和产业聚集区,并依托该校的人才、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和连云港市的区位、产业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向连云港集聚,重点研发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以及海洋化工等科研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目前,淮海工学院大学科技园科研平台已搭建,将依托江苏省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信息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绿色过程中心、海洋生物能源研究所、药物合成研究所、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甲壳素研究中心、海域权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打造人才高地和研发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发展做贡献。
发展海洋经济,人才是根本。淮海工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十五”期间,淮海工学院大力实施“培养+引进”战略,优化教师成才环境,不断改革人才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引进和进修培训制度,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在 1 000 多名专任教师中,429 位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正高 116 人,656 位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60 多位教师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聘为兼职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强化政策导向,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十五”期间,淮海工学院提出了青年教师晋升讲师时须具有硕士学位的要求,按照确保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力争创办江苏海洋大学的目标要求建设教师队伍。一是将不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青年教师分批实施转岗 58 人;二是增加培养投入,每年拨款 100 万用于师资进修培训,完善进修培训制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博、硕士学位;三是积极与省内重点高校联合办学,加快青年教师硕士化进程;四是积极选送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担任访问学者。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构筑人才高地。淮海工学院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分别对重点学科、紧缺专业的教授、博士进行引进,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标准和配套措施。同时,学校积极推行柔性用人机制,出台了《淮海工学院设置共享教授暂行办法》,共享教授通过学术交流、联合申报课题、指导青年教师和共同培养研究生等方式开展工作。“十五”期间,该校共引进教授 32 名,副教授 48 名,聘任院士共享教授 2 人。
注重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促进学科梯队建设。该校积极为教师晋升职称创造条件,加强学术科研工作,鼓励科研立项,奖励科研成果,培养学术团队。另外,还出台了《淮海工学院关于设置院聘教授岗位的实施办法》,将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在所从事领域已取得显著成绩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从国外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且成绩突出的,聘任为院聘教授。同时,结合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进一步完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自2004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以来,高级职称教师以年均 40 人以上的速度递增,硕、博士学位人数以年均 70 人的速度递增。1 人成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0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4 人被列为“333 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对象,9 人获得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10 人被列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5 人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67 人入选连云港市“521人才工程”,拥有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1 个。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特色的专业学科,造就了高素质的毕业生。2003年至今,淮海工学院培养了 8 000 余名海洋专业人才,有 225 名应届毕业生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和江苏省“村官”计划。该校学科门类已覆盖江苏省全部海洋产业门类。海洋生物学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学科,水产养殖学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海洋类在校生规模达 5 000 人,成为该省海洋人才培养的半壁河山。
淮海工学院是一个以工科为主题的院校,技术转化,科技应用,提升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是该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主要抓手。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淮海工学院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一大特色。在当地成为了企业的“定心丸”、农民的“财神爷”和政府的“智囊团”。
所谓企业的“定心丸”。就是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攻关,指导企业技术改造,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早在2000年,连云港海水化工有限公司就与淮海工学院正式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01年,共建了连云港市阻燃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了水性阻燃剂 FR—113,有效解决了地下机库滤波材料的阻燃防火问题。像这样企业与教授“联姻”结硕果的例子在淮海工学院还有很多,各学院都在与对应企业进行技术合作。
所谓农民的“财神爷”就是让专家教授深入农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开发农林项目,开拓农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自2003年,连云港率先实施了“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阎斌伦教授也参与其中。海水养殖因风险大,许多渔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谨慎。阎斌伦教授亲自承包了赣榆县宋庄镇虾塘养殖等,在他的示范指导下,渔民学会了轮养、混养技术,并采取物理、生物和生态调节等措施综合防治病害。3年来,该镇有机海水养殖基地年均获利 214.5 万元,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所谓政府的“智囊团”就是利用专家学者优势,担任政府或有关部门顾问,为当地提供咨询、论证、报告服务。淮海工学院把“为政府部门当好参谋”作为自身职责,为连云港的发展献计献策。2010年,淮海工学院又一次性选拔各类专业人才 28 人到政府部门挂职服务。挂职人员可列席参加所服务部门的局长办公会,参与部门重大工作决策,参加市级重要会议。
近年来,淮海工学院举办校长论坛、淮海论坛、企业家论坛和博士讲坛等高层论坛近百场。其中有教育部司局级领导、两院院士、专家、大型企业负责人、归国留学人员等。100多位国内外顶尖人才作客淮海工学院四大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津生教授受聘担任该院双聘院士,同时担任学校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研究院名誉院长、空间定位与测量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这是该校积极贯彻该省沿海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与国内重点高校共享顶尖级人才资源、加快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又一重要举措。
发挥智力优势,与地方联合办学。该校先后与连云港市电信局开办电信大学,与连云港市物价局合作创办物价干部继续教育学校,与市委组织部开办干部培训学校,与江苏移动公司举办移动大学,共培养培训干部和专业人才近万名。淮海工学院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定点培训机构或培训基地。
淮海工学院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根据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整合学科资源,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实力的新兴学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增强了学科创新能力。比如,调整校区布局,整合学科资源,将海洋学院与食品系合并,壮大海洋学科力量,突出海洋特色,又为提升地方食品工业科技含量,建设了具有明显学科交叉优势的海洋生物食品学科。
学科建设和区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该校扶持机械、海洋、化工等 3 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又新增海洋科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 8 个本科专业。
淮海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建设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为目标,以“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彰显特色、强化服务”为内涵,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动力;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创新思路,深化改革,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拓展内涵,积极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确保在2012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硕士学位建设点验收,力争实现建成多科性大学的目标。
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十二五”末达到教学科研型大学基本的建设水平为目标,以完成硕士授予单位的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进一步突出海洋特色,强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具体表现为:完善综合框架、工科基础、海洋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应用性综合型培养优势;突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水平,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全面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建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础上,创建具有综合优势和鲜明海洋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全力推进“四海”战略:强化“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以振兴苏北,服务沿海为己任,抢抓江苏沿海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有利时机,主动对接临海产业需求,积极服务沿海经济开发,主动发挥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教育功能,为江苏省沿海地区实现快速崛起、为大陆桥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1]郑晋鸣. 淮海工学院的“三重角色”[N]. 光明日报,2006-12-13.
[2]郑晋鸣.做足“海”文章——淮海工学院立足沿海办教育[N]. 光明日报,2010-10-16.
2010年12月20日
中国化工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江苏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研究(200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