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无意识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2011-04-11 18:25:32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陶冶校园环境德育工作

钟 慧

(琼州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一、无意识教育理论

高校的德育工作,包括对大学生的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两种基本形式。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来看,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是有意识教育和无意教育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是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的辩证统一。

无意识教育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提出来的,无意识也叫潜意识,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被压抑的欲望,是人未被意识到的一种意识,是人脑反映客观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一种体验。所谓无意识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和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无意识教育并非真正的无意识,从表面看来,它对于教育对象来说是无意识的,不经意的,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则是精心组织、策划的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实施教育有意识,接受教育无意识。因此,进行无意识教育,既不是否定有意识教育的作用,也不是降低教育标准,而是教育要求更高了,无意识教育不是放任自流的随意性教育,而是寓“有意”于“无形”之中,以求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无意识教育的作用

第一,无意识教育符合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接触更加广泛,心理日趋成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对理想、信念、道德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标准,他们往往会依据自己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决定接受或放弃某种观念,受这一思维驱使,一旦认同了某种思想就很难放弃,所以,当他们接受了某种不健康或消极的思想时,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生硬的灌输教育、处罚方式,不但难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恰当地运用无意识教育,精心组织一些活动,设置一些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无意识教育,引发他们欢乐的情绪,激发他们进行积极思考,并使其心灵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理想得到升华。

第二,无意识教育有利于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无意识教育的一个优势在于容易消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差别。在有意识教育中,学生容易感到自己处在被教育的地位,常常产生自卑感和不平等感,这样会影响教育效果。而无意识教育则注重的是启发和诱导,强调的是直觉和灵感,在有意识教育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采取无意教育方式可以淡化教育痕迹,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避免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使学生在相互尊重的环境氛围中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和人格的魅力的陶冶,使德育工作更显成效。

第三,无意识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德育过程中,能够创造一种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浓厚氛围,让环境管理人、教育人,并获得特殊的德育效果,是无意识教育的另一个功能。大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如果学生群体内部、学校环境中,具有一种浓厚的文化和精神氛围,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不仅对学生群体起维系作用,而且对全校学生提供认知和评价的标准,从而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每个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如果谁违反、破坏这一氛围,就会遭到大多数学生的非议、反对、排斥和孤立。这种无所归属的失落感是让任何大学生都难以接受的,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检点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争取和全体同学一致,和校园氛围保持一致。可见,无意识教育通过营造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浓厚的大学校园氛围,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四,无意识教育有利于在大学生中多层面铺开。一般来说,德育过程一般经过知、情、信、意、行五个关键环节。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无意识教育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它能渗透于德育工作全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方面和阶段,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发生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是以丰富多彩的方式、不拘一格的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展开,从八小时之内延伸到八小时之外,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封闭走向开放,随时随地在大学生未感知的状态下自然接受了教育。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素质和形象,值得学生学习和仿效;要求开展的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学生欢迎;要求创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环境,建设活泼高雅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多层面的无意教育中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三、无意识教育在高校德育的合理运用

第一,高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开展无意教育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素质,而要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无意识教育,无意识教育通常是以各种活动、各种活动场所、校园环境等为载体开展的,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和环境的改善等都需要高校领导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才能保证无意识教育的可持续开展。

第二,优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教育作用,重视自然山水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大学校园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莘莘学子能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和启迪。民族风格的教学楼,可以陶冶学生执着的民族意识,优美的自然景色,可以陶冶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利于激发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容易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心灵上遵守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的规定,在行为上趋向同一,从而达到自我调节行为、净化心灵、提高品位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勤奋严谨的优良学风、舒适幽雅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氛围。

第三,榜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人格感召力。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热爱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具体、生动、感人的典型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适合大学生审美过程中崇拜偶像、模仿偶像的特点。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只有教育工作者主行一致,率先垂范,才能一言九鼎,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推动力。倘若教育者言行相悖,表里不一,形象不佳,其结果必然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育者的形象具有示范、导向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形象能增强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差的形象则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要求教育者要严格要求自已,以身作则,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既要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用真理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转化学生,又要以崇高的理想、积极的表现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第四,开展相关活动,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成为无意识教育载体的活动,必须是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其中第二课堂活动就是很好的载体。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类社团、协会为依托,采用演唱、舞蹈、绘画、摄影、演讲、辩论、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方式,不仅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使大学生在接受到各类技能训练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完善了人格,提高了觉悟,协调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实践也是高校无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一步了解社会,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自觉地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无意识教育,就能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情感、兴趣等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五,拓宽渠道,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导向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中大众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容易被青年大学生接受;另一方面,它提供的信息具有隐蔽性,对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的发展具有无形的牵引作用。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在无意识教育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舆论,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的舆论都要大力宣传,反之,则毫不留情地给予鞭挞和禁止宣传,这样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1]俞来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无意识教育[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1卷第4期.

[2]王天雨,薛红飞.浅谈“无意识教育”[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年第2卷第3期,

[3]何福香,黄荣坤.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J].韶关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5期,

[4]董立刚.无意识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探索[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猜你喜欢
陶冶校园环境德育工作
Biodegradable and flexible ι-carrageenan based RRAM with ultralow power consumption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1:08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 02:28:18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电子制作(2017年14期)2017-12-18 07:08:07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市场周刊(2017年1期)2017-02-28 14:13:41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在现实之中寻找理想,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