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杰,殷丽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教研部,哈尔滨 150001)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教条主义思维方式
刘英杰,殷丽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教研部,哈尔滨 150001)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其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则是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是传统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的体现。要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理论创新;实践;教条主义;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6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方式与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不断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创新可以体现在研究对象、内容、功能和作用等方面,但归根结底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
实践哲学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种适应时代变革要求的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立足于实践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依照客观生活的逻辑去安排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是西方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转折的时期。与其他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社会思潮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把传统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把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但与其他哲学派别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诉诸语言和逻辑分析,也不是非理性的情感、意志、本能和社会交往,而是立足于实践,创立出一种崭新的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确立,是以实现“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为前提的,而这一工作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种有双重矛盾属性的奇特存在,有肉体,又有灵魂;有自然生命,又有自为生命;来源于自然界,又创造了属人世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就是从人自身的活动去理解人的本质、特性,从而把人理解为创生的现实的人,在马克思这里,人不再仅仅是一种直接现成的感性存在,而是一种感性活动,人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为人的。而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的根本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使世界分化为客观天然世界和主观属人世界,通过实践活动,人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人本身,使人成为自身活动的主体,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分裂的二重世界实现了否定性的统一。因此,实践就不再仅仅是认识论的一个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意义,成为一种世界观、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实践哲学观,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会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运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据本国的国情,在不断建设和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到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的统一。
理论的产生总是离不开实践的需要,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根基。实践是具体的、发展的,理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实践的发展变化。同时,理论也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理论,终将会被实践所淘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围绕“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的实践主题而展开的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则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而展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形势的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2]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则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什么样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这一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实践主题进行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都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变化艰难探索而形成的,实践主题的变化成为理论创新的根据。
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走样、变形并不都是坏事;相反,时空发展变化了,而理论却停滞不变才是最可怕的,它使理论脱离不断变化的现实,使理论失去生命的土壤,因此,教条主义不可取。所谓教条主义,就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教条主义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出于信仰,也可能是出于思想懒惰或利益需要。但不管出于哪一种原因,其危害都是一样的,只能是扼杀理论的生命活力,使理论脱离实际,使主观脱离客观,以抽象原则裁剪生活现实。教条主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甚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无论何种原因产生的教条主义,其深层哲学依据都是传统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所以只有破除传统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才能坚持实践哲学观,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哲学原则、思维方式,是一种从先在原则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事物规定的认识方法,是马克思之前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实现了从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向实践哲学观的转变,从两极对立向中介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辩证法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应该从思维方式层次上根本改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凝固不变的教条、抽象的原则来看待。因此,必须从思维方式高度反对教条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7
教条主义思维方式是一种形而上学和主观唯心主义交织在一起的思维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不仅使人们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而且使一些人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不敢探索、不敢创新,阻碍社会发展。不把人们从教条主义的迷梦中唤醒,不从教条主义的唯上、唯书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就不能培养和树立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也就不能进行理论创新。因此,思想解放一定要着眼于思维方式的变革,一定要克服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一贯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机械地重复的教条。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并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人经过 90年的奋斗、探索,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问题,确立、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中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会取得成功;什么时候,我们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的事业就遭遇失败。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明确提出和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坚持理论创新为重要标志和突出特点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的哲学实质就是强调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本本主义”。毛泽东认识到,要克服“本本主义”,就必须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彻底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而《实践论》、《矛盾论》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在“两论”中,实事求是思想得以被系统化、理论化。正是依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其活的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解放了长期被禁锢、僵化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好了理论准备。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背离实事求是,就要出现思想僵化;思想僵化,就必然背离实事求是。所以,要打破思想僵化,就必须解放思想,而要解放思想,又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一致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进一步深化,使我们从过时的社会主义观念中解放出来,奏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乐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践活动的发展与前进性,决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要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就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从而促进制度和体制创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
[2] 江泽民文选: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13.
[3] 邓小平文选: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A1
A
1007-4937(2011)03-0027-03
2011-02-27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036);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1251407500);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HEUCF10RH1306);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培养项目
刘英杰 (1964-),女,河北肃宁人,教授,博士,从事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殷丽霞 (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
王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