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喆
(1.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2.武汉理工大学学工部,武汉 430070)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刘 喆1,2
(1.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2.武汉理工大学学工部,武汉 430070)
继知青返城以及 20世纪 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的两次就业高峰之后,目前我国又面临着产能过剩所导致的第三次就业高峰。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非正规就业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一条重要就业途径,鼓励和引导毕业生按照自身情况参与非正规就业,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的就业难问题。
非正规就业;大学生就业;经济学分析
众所周知,就业问题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首要民生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中提到,仍然有 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很显然,公布的就业人数是指签订就业协议书或有劳动合同的那部分毕业生人数。在这 100万未就业毕业生中,应有大部属于非正规就业。种种数据表明,即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生产率陷阱原理”的作用下,以及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挤压下,今后也不会有足够的传统工作用来分配,大学毕业生中必定会有一部分转为非正规就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界对非正规就业的看法正在经历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非正规就业作为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一种有效对策方案也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可。
1.贫穷就业理论。国际劳工组织对于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起了奠基性作用。这是关于非正规就业产生和发展的内动力学说。它强调城市的内部结构分化,特别是由城市失业和贫穷化而引起的社会阶层分化,促进了非正规就业的产生和发展。该组织创立了非正规就业这一概念,并把它视为不充分就业的具体表现,那些没有能力进入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只好退而求其次,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尽管将非正规就业看做是贫困群体的就业模式有失偏颇,但是其毕竟为解决经济贫困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2.非正规经济理论。经济社会学家哈特 (Hart)于 1973年首先提出了非正规经济 (又称作非正式经济)的概念。他认为,非正规经济活动与政府的和有组织资本主义的“正规”经济相比较是一种“非正规收入机会”。在将城市劳动者划分为货币工资雇佣和自我雇佣两种类型之后,哈特指出,非正规就业属于自我雇佣。后来的学者进一步认为,不能把非正规经济看做是一系列有明确界定的部门,也不能把它和正规经济截然对立起来,它们是相互作用的。他们认为非正规经济不是一种边缘现象,不是贫困的代名词,而是生产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国家严格控制的经济运行下爆发的真正的市场力量。
3.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一书中从城乡关系和城市化的宏观视角阐述了其经济理论。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传统的“维持生计部门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1]两个部分,并由此称之为二元经济。传统部门主要由农业以及部分零星的商业、服务业等构成,集中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劳动力,这一部门劳动生产力很低,存在着大量“隐形失业”,劳动力价格只能是维持生存的最低工资,因而从古典经济学来看,劳动力存在着无限的供给。现代部门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工矿业以及近代化的商业、服务业,还有大规模耕作的农业。这一部门从业人数较少,但劳动生产力却比传统部门高很多。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间收入、福利差距扩大,农业边际效益递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必然流入发达工业部门。
4.非正规就业的概念界定。我国一些学者对非正规就业作了探讨,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就业部门和正规就业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就业方式的就业形式。包括:(1)非正规就业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2)正规部门里的各种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即“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2]。
1.非正规就业的微观角度分析。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符合转型国家的特征,呈现二元分割的状态。对于纯粹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下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是充分灵敏的,能够随着市场的供需变化而不断调整,不存在价格的黏性。而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正规就业的第一劳动力市场和非正规就业的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普遍就业特征是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高、升迁机会比较多;相比之下,第二劳动力市场则工资较低、就业不稳定、升迁机会较少。
由于存在二元分割,用人单位面临着两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一条是零弹性的正规就业劳动力供给曲线 S1,另一条是有无限弹性的非正规就业供给曲线 S2(如下图所示)。两条曲线产生了两个平衡点:E1和 E2,E1该点表示全部使用正式职工时,工资水平为Wn,就业量为 Lp,同理,E2点表示全部使用非正式职工时,工资水平为Wm,就业量为 Lt。由于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普遍来说要高于非正规就业者,可看做Wn>Wm,得到 Lt>Lp。相比较说明,同样的经济需求之下,非正规就业领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工作机会。
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价格与需求量
此外,正规就业的第一劳动力市场存在劳动力价格的黏性。新凯恩斯主义的长期合同理论认为,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谈判订立合同而确定下来的,在合同的有效期内,工资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而调整。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到有合同企业的工资黏性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过程就是与毕业生的交易过程。用人单位在需求毕业生的过程中,以创造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很显然,利润等于收益减去成本,因此,要想扩大利润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用,一是扩大收益,二是节约成本。目前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迅速扩大自己的收益存在着困难,因此许多企业都将目标锁定在节约成本上。而吸纳非正规就业人员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达到节约部分成本的目标。总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很大,而正规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多层面的僵化特征,可调节性相对较弱,这也可以解释世界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蓬勃发展的现象。
2.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宏观角度分析。传统正规的就业渠道包括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这些单位每年接收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在减少,许多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字,2007年第四季度 94个城市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 1.9%、37.1%和 61%。此外,从我国确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来看,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要求全社会都要转变就业观念,建立“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择业机制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原则,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通过各种劳动取得一定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择业观念。这些制度的制定在客观上为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虽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大学毕业生近几年一条新的行之有效的出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按照自身情况参与非正规就业可以缓解目前的就业难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还存在不少障碍。
1.大学生自身观念障碍。高工资、高福利、高身份、高稳定以及一次性终结就业等观念还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抉择。他们认为,非正规就业只是城市下岗工人或者农村流动人口选择的就业方式,这些工作机会往往不稳定、待遇低、含金量低。不少毕业生在正规就业遇到问题的时候,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他们认为,自己以及家庭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相关培养费用,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学生,更是期待在就业的时候能够获得“高回报”,凡此种种,使得毕业生们从观念上就排斥非正规就业。
2.制度保障的缺失。虽然国家近几年不断加强在社会保障与户籍管理政策领域的投入和关注,但是目前仍旧存在制度上的缺失。我国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存在城乡二元分割和所有制分割,大学生如果选择去农村就业就意味着对自身原先享有的城镇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的放弃,极大限制了大学毕业生在农村的非正规就业。同样,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也存在差异性。同时,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行业保护主义主导下的户籍限制也阻碍了大学生的自由选择,户口流动的高成本给大学生增加了经济负担。
3.从非正规就业向正规就业转移存在壁垒。进入非正规就业只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暂时或者临时性的选择,他们迫切希望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能转为正规就业,以得到自身价值和地位的肯定。然而,我国目前从非正规就业向正规就业转移的壁垒较多,客观上成为阻碍人才供需良性互动的“人造屏障”。除了客观环境,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也是重要因素。许多正在求职的毕业生表示,其实工作岗位不少,好工作也不少,但自己很多方面离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比如,英语口语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便是许多大学生的软肋,而这些恰好是许多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总之,当前所面临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还是较为严峻的,不断拓展大学生的多种就业模式,发挥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积极效用,对缓解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不仅需要大学生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还需要高校、社会给予高度关注与大力扶持。
[1] W·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 胡鞍钢.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2).
G4
A
1007-4937(2011)03-0158-03
2011-01-24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武汉模式’研究”(10YJCZH100)
刘喆 (1981-),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应用社会学及社会保障研究。
杨大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