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句的语用类型及其文体效果

2011-11-15 03:42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条件句听话者内特

富 饶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条件句的语用类型及其文体效果

富 饶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语用学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因此语用学的一些理论很容易被引用到文体学中来,解释文学作品中语用的突出。根据非严格意义条件句在实际应用中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在打破传统语法分类的基础上,从语用认知和文体角度重新探讨非严格意义条件句的分类、使用到理解的过程,可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非严格意义条件句的本质,同时也为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和理解非严格意义条件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条件句;语用类型;言语行为;礼貌与面子理论;文体

语用学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因此语用学的一些理论很容易被引用到文体学中来,解释文学作品中语用的突出。本文将从言语行为和礼貌与面子理论等方面来探讨条件句在使用中所能达到的文体效果。

一、表示威胁的言外行为与条件句

言语行为理论最早是牛津大学哲学家约翰·兰肖·奥斯丁提出来的,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他曾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人类在说任何一句话时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就是“关于说某事的行为”,即说话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指的是“在说话过程中实施的行为”,也就是看所说的话语是构成一道命令还是请求、许诺等;而言后行为即言语之后的行为结果,指所说的话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效果[1]。比如当领导说“close the door”,这句话由三个词构成,说这句话本身就是言内行为;这句话的言外行为实际上包含的是一个命令或者请求;而如果职员把门关上了,这就是言后行为。

奥斯丁的学生约翰·赛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进一步区分了陈述性 (如 assert,claim,state,inform)、指示性 (如 request,ask,urge,tell)、承诺性 (如 commit,promise,threaten,offer)、表达性(如 thank,welcome,greet)和宣告性 (如 declare,appoint,name)等五种以言行事的行为,并且讨论了实施这些行为的条件,他把这些条件称为适合条件。这些条件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必要条件、命题内容条件、真诚条件和预备条件。例如,请求和警告的适合条件就如下表所示[2]。

?

例如:“Can you play the piano?”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会把这句话理解为请求对方弹琴的言语行为。但是如果条件不能满足,例如:如果周围没有钢琴→打破了预备条件→解释为一个普通的疑问句;如果听话人知道说话人不喜欢听钢琴→打破了真诚原则→解释为一个普通的疑问句。

言语行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有新的启发意义,可以通过对言语行为及其实现适合条件的分析,理解对话中人物话语的言语行为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傲慢与偏见》第二十章里,当班内特太太得知她的女儿丽萃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时感到既惊讶又担心,于是立刻去向她的丈夫求援,企图让班内特先生劝说自己的女儿同意这门婚事嫁给柯林斯。在这段对白里有若干的言语行为:“…You must come and make Lizzy marry Mr.Collins,for she vows she will not have him,and if you do not make haste he will change his mind and not have her…Speak to Lizzy about it yourself.Tell her that you insist upon her marrying him….or I will never see her again.”(你得来劝劝丽萃跟柯林斯先生结婚,因为她赌咒发誓不要他;假如你不赶快来打个圆场,他就要改变主意,反过来不要她了……你去同丽萃说说看吧。就跟她说,你非要她跟他结婚不可……否则我看也不要看到她了。)剧中班内特先生在太太的压力下,劝说伊丽莎白同意柯林斯先生的求婚时不无幽默地说:“Your mother insists upon you marrying Mr.Collins.An unhappy alternative is before you,Elizabeth.From this day you must be a stranger to one of your parents.Your mother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not marry Mr.Collins,and I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你妈妈要你嫁给柯林斯先生。现在有两个选择摆在你面前。从今天起,不是你父亲就是你母亲不认你。若你不嫁给柯林斯先生,你妈妈再也不见你了。若你嫁给他,我就再也不见你了。)这一段话中,班内特太太发出了若干个言语行为:

(1)“You must come and make Lizzy marry Mr.Collins”(命令)(你得来劝劝丽萃跟柯林斯先生结婚。)

(2)“if you do not make haste he will change his mind and not have her.”(威胁 )(假如你不赶快来打个圆场,他就要改变主意,反过来不要她了。)

(3)“Speak to Lizzy about it yourself.Tell her that you insist upon her marrying him. ”(命令 )(你去同丽萃说说看吧。就跟她说,你非要她跟他结婚不可。)

(4)“or I will never see her again.”(威胁)(否则我看也不要看到她了。)

班内特先生也有若干的言语行为,其中表示威胁的言外行为话语有“I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若你嫁给他,我就再也不见你了。)

如果分析一下两个人的言语行为的实现结果,就会发现无论是班内特太太还是班内特先生在言语行为中都使用了条件句来实现“威胁”这一言外行为。而实际上班内特太太的大多数威胁性言语行为都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她违反了言语行为实现的适合条件。她发出了两个威胁,要实现威胁的前提条件就是发出威胁的人能够实现这种威胁的行为,而且这一威胁的行为对对方是有害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丈夫并不认为女儿不能嫁给柯林斯有什么不妥,相反他认为自己的女儿不应该选择柯林斯做丈夫;另外,她说她永远不会再见女儿的威胁在她丈夫眼里也是苍白的,因为他了解她的性格,知道她是不可能做到的。而相反,班内特先生的言语行为却符合了应该具备的适合条件,所以能够得到实现。

二、针对交际礼貌、说话语气而言的条件句

与发出“威胁”相反,“礼貌”是人在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一项具有道德和伦理意义的行为准则,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起重要作用。布朗和莱文森认为,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简称为MP)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人的言语行为本质上都是一些所谓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为 FTAs)。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面子可以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人们希望得到赞赏、肯定和认同;消极面子指人们不希望受到伤害和强迫[3]。

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对方留面子的目的。布朗和莱文森称语言礼貌策略为补救策略,因为礼貌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听话人和说话人的面子所做出的努力。采用补救策略,表示说话人无意威胁听话人的面子,或试图减弱对面子的威胁。条件句对于实现这一言语礼貌策略或补救策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对对方态度没有把握的礼貌性条件句

这里的条件从句已完全弱化为一种表示客气、委婉的语言手段。此类条件句典型地应用于下列场合:指出对方的不足、提出自己的 (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打断别人的谈话、改变话题,等等。从句典型的语意特征是,说话者仿佛是在征得听话者的同意、许可——“如果我可以这么说的话”、“如果允许我这么说的话”或者“如果您不介意我这么说的话”——才说出主句的内容。采用这种言谈方式,说话者无疑在有意无意中抬举了听话者,从而显得尊重他人、有教养,或者说显得客气、委婉。故这种言谈方式更经常流于一种礼貌性的姿态,有时也不必用刚才那样的汉语来说,尽可以改而说成其它一些交际功能相当的话,如“对不起”、“请原谅”等。该语意特征也决定了在这类从句中表示许可意义的情态动词 may(might)和相对不正式些的 can(could)会很常见:

Let’s leave it here,if we may,and move on to another question.(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先谈到这里,继续下一个问题。)

2.对自己用词无把握的修饰性条件句

这类条件的主、从句都出现,但它跟前一类不同之处在于:a.虽然它可以有委婉的含义 (当所述内容涉及说话者时),但更主要的是用来表示:说话者对自己的措辞是否适当、准确不太有把握,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措辞方式,只好请听话者将就着理解,但千万不要误解了他的意思。相当于汉语的“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可以说是”等说法。b.从句位置相对固定,一般出现在说话者不太有把握、担心听话者可能不明白或产生误解的那个字眼后面,前面常用逗号隔开,更明显地具有附带说明、最佳补充的特征。例如:His style is florid,if that’s the right word.(他的文章文体华丽,如果这个词恰当的话。)

虽然修饰性条件句与礼貌性条件句有诸多区别,有时仍然可能会混淆起来,特别是涉及下面这样的礼貌性条件句时:(1)If I may say so without offence,your writing is immature.(恕我冒昧地说,您的作品还不够成熟。)(2)If you will allow me to say so.Your attitude is equally racist.(如果您允许的话,我要说您的态度无异于种族主义。)

这些礼貌性条件句对于听话者理解 immature和 racist这些词也多少起到了一些修补作用。实际上,礼貌性条件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起修补说话者的措辞的作用。不过尽管如此,礼貌性条件句的主要作用还是将说话者的言语置于听话者的许可之下,而非提醒听话者说话者的言辞不一定得当之类。有些语句,特别是 if条件从句中含有 may这样的词时,如 She’s far too considerate,if I may say so,在书面上可能相似、歧义,但在口语中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在口语中,如果一个说话者对自己的措辞不是很有把握,他总是会设法通过某种方式让听话者明白这一点,以便避免被别人误解或不被理解。除了使用这种对措辞起修补作用的条件句外,他还经常让调核落在那个不太有把握的字眼上。因此通过语音语调,听话者一般均能明确地意识到说话者的表达意图。

3.对事情真实与否无把握的踌躇性条件句与提示性条件句

踌躇性条件句主要表示说话者对主句所述事情真实与否不很肯定,不是对其中的某个字眼确切与否没有把握。因此,它跟修饰性条件句不同。如:If I mistake not,you were at Yale?(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你曾就读于耶鲁大学吗?)又如:Chomsky’s view cannot be reconciled with Piaget’s,if I understand both correctly.(Chomsky和 Piaget的观点不可能一致,如果我对二位的观点没弄错的话。)

踌躇性条件句的从句典型地使用一般现在时态和第一人称代词,可以在句首、句中、句末灵活出现,用逗号隔开。

Quirk等将提示性条件句看做是表示听话者的不肯定面,并且跟踌躇性条件句归为一类[4]。但踌躇性条件从句指说话者自己对主句所述事件真实与否并不确切知道,而提示性条件从句则是指说话者对听话者是否确切知道主句所述事情不很肯定——它自己对此是确知的。这种提请听话者注意某一事实的说话方式,有时可能会带有讥讽的口吻。从句典型地使用一般现在时态和第二人称代词,如:The war was started by the other side,if you remember your history lessons.(如果您还记得你们的历史课程的话,战争是由另一方发动的。)

非严格条件意义的条件句,从交际角度看,其目的不是要述说某种条件联系,而是想借助于条件表达法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根据非严格意义条件句在实际应用中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在打破传统语法分类的基础上,从语用认知和文体角度重新探讨非严格意义条件句的分类,使用到理解的过程,可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非严格意义条件句的本质,同时也为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和理解非严格意义条件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AUST IN,J.L.1962/1975.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2nded.Oxford:Clarendon Press.Reprinted in China b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83.

[2] STEPHEN C.LEV INSON.PRAG MA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40.

[3] LEV INSON,S.C.“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Journal of Linguistics,23,379-434

[4] QU I RK,RANDOLPH AND S IDNEY GREENBAUM.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1088-1097.

H1

A

1007-4937(2011)03-0121-03

2011-02-13

2009年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条件句的御用类型及其翻译研究”(QW200916)

富饶 (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认知语用学研究。

王晓春〕

猜你喜欢
条件句听话者内特
从玛丽·安托瓦内特到乔乔·西瓦,蝴蝶结发饰意义惊人的历史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If条件句结构的范畴认知视角及翻译策略
敬语解惑(4):两种自谦语
特内特: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