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用致皮肤过敏反应分析

2011-04-09 13:47张立坤史万忠
河北中医 2011年11期
关键词:鸦胆子皮肤过敏性皮炎

张立坤 竺 炯 史万忠 邵 懿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21)

中药外用致皮肤过敏反应分析

张立坤 竺 炯△史万忠1邵 懿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21)

中草药;外用药;过敏反应;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综述

中药外用指中药材经研磨、提纯或浸泡等加工方式,制成粉剂、酊剂、膏剂等,外涂于皮肤或黏膜,作用广泛,应用方便。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多,中药外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以皮肤过敏反应最为常见[1]。我们对近年有关中药外用制剂致皮肤过敏反应的报道综述如下。

1 外用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中药

1.1 植物类

1.1.1 何首乌 系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生何首乌外用祛风解疮毒,常用于治疗疮疡肿痛、疥癣等。《本草纲目》曰:“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甚效。”苑贵毕[2]报道患者女性,45岁,双下肢慢性皮炎2年,以何首乌粉调水外敷4 d,次日下午敷药部皮肤发热、潮红,伴瘙痒,继之触痛,红肿加重,双小腿皮损上见片状糜烂面,全身见米粒大红色斑丘疹。经抗过敏反应治疗皮疹消退,再用何首乌粉作皮肤斑贴试验,结果为阳性。

1.1.2 红花 系菊科草本红花的干燥花,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常外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等。马海英[3]报道患者女性,35岁,因左脚背烫伤涂红花油,2 h后涂药皮肤呈深红色,并出现米粒样丘疹,再次涂红花油,1 h后出现烧灼感伴剧烈瘙痒,斑疹呈紫红色,并出现大小不等水疱。李虹等[4]报道外用红花油引起过敏反应25例,轻者局部红斑水肿,重者局部红肿,伴密集水疱、糜烂,治愈后做标准变应原斑贴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反应。

1.1.3 鸦胆子 系苦木科常绿灌木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生用入药,具有清热解毒、腐蚀赘疣的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岭南采药录》曰“又能杀虫”,常外用治疗鸡眼、赘疣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鸦胆子含鸦胆子苦素、鸦胆子苷、鸦胆子苦醇及鸦胆子酚,能使疣状细胞核固缩、坏死和脱落[5]。柴惠敏[6]报道患者男性,手背扁平疣1年余,以鸦胆子粉酒精调成糊状外涂患处,约15 min手心、手背瘙痒红肿,继而颜面红肿、口唇麻木、呼吸困难。李玉琴等[7]报道患者男性,38岁,手指寻常疣切除术后,涂抹捣碎鸦胆子沫,5 min后出现呼吸困难,口唇水肿,继之意识丧失,躯干及四肢见大片水肿性红斑,压之褪色,既往体健,诊断为鸦胆子致速发型过敏性休克。

1.1.4 天南星、胆南星 系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天南星、异天南星的干燥茎块,胆南星为制天南星的细粉与牛羊或猪的胆汁经加工而成。外用可消肿止痛,用于治疗痈疽肿痛、虫蛇咬伤等。《本草纲目》曰:“治口舌糜烂,结核,解颅。”天南星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章成全[8]报道患者女性,48岁,因颈椎骨质增生,以南星膏外敷,约10 min后全身发热,面部潮红,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取下贴剂,15 min左右症状消失,继续贴用,贴后8 min,上述症状再现。

1.1.5 芥子 系十字花科一至二年草本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之功,临床常夏令外敷治疗哮喘等。金萍等[9]报道患者女性,68岁,慢性支气管炎,服含芥子的中药汤剂,1 h后出现面部口唇水肿,伴剧烈瘙痒,胸闷,躯干四肢泛发大片突起红斑风团,喉头水肿,治愈后暴露实验,以芥子加水煎煮,另取原处方缺芥子煎煮30 min,以棉球涂于患者左右臂,约10 min芥子煎液一侧出现皮肤红斑痒感,2 h后消失。

1.1.6 补骨脂 系豆科一年生草本补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含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等香豆素,有致光敏作用。补骨脂酊外用可治疗白癜风、外阴白斑等,临床应用广泛。梁清秀等[10]报道患者女性,40 岁,双手、前臂腹部白癜风,30%补骨脂酊外搽,用药后5 d出现剧烈瘙痒,白色斑点起疱,伴有皮肤炎性反应。

1.1.7 白芷 系伞形科多年生草本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具有祛风燥湿止痒、祛斑除臭之功,外用可治疗多种疾病,如隐疹、白癜风、面部色斑等。陈淑霞[11]报道患者女性,77岁,在家中种植白芷,采摘凉晒后出现全身皮肤散在圆形红斑,有明显痒感,部分出现渗出性水疱,伴有破溃糜烂,口腔大面积溃疡,经抗过敏治疗好转。

1.1.8 威灵仙 系毛莨科草质藤本威灵仙、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风湿、通络止痛之功效。薛筑云等[12]报道患者男性,用鲜品威灵仙敷患处10 h后发生皮肤灼痛水疱,18 h后反应加重并出现心悸、胸闷等全身中毒症状,持续6 d,提示鲜品威灵仙全草汁大面积较长时间贴敷,可能导致人体较大剂量吸收而致全身性不良反应。

1.1.9 无花果 系桑科榕属植物,果、叶、根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本草纲目》“甘微辛,有小毒”,《本草汇言》“去湿热,解疮毒”。胡志帮等[13]报道患者女性,15岁,用无花果叶煎水洗澡,浴后晒太阳,全身暴露部分皮肤出现片状水肿性红斑,伴多个水疱,足背见V形(凉鞋带覆盖处)带状正常皮肤,手掌及足底皮肤正常,愈后用新鲜无花果叶汁作光斑贴试验阳性。张德敏[14]报道患者男性,35岁,用无花果叶水煎后熏洗肛周痔疮,30 min后臀部出现红色风团,腰及后背皮肤潮红,散在荨麻疹样皮疹。

1.1.10 延胡索 系罂粟科紫堇属延胡索的块茎。具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的功效。赵桂芬[15]等报道患者女性,32岁,因左上肢患有静脉炎,涂延胡索浸泡液,约30 min出现恶心头晕,继而全身皮肤潮红瘙痒,出现胸闷气短、心悸、麻木、抽搐。

1.2 矿物类

1.2.1 冰片 系龙脑香科常绿乔木龙脑香树干经蒸馏所得结晶,现多用樟脑、松节油等经化学方法合成。外用清热解毒,防腐生肌,收湿敛疮,治疗疮疡肿痛,溃后不敛,常用于皮肤病急性渗出期。《医林簒要》云“冰片主目赤肤翳,痘毒内陷,杀虫……亦能生肌止痛”。郭田秀[16]等报道患者女性,31岁,因足癣,用冰硼散湿敷,用后出现足部奇痒,以患处为中心的皮肤潮红向四周扩展,并出现散在性皮疹。患者曾敷硼酸,无过敏反应,故判断是冰片过敏反应。

1.2.2 硫黄 系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或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外用可解毒杀虫止痒,是治疗疥疮的特效药物。《药性论》“生用治疥癣及寒热咳逆”。杨菊惠等[17]报道患者女性,27岁,因疥疮外用10%硫黄软膏2 d,出现颜面瘙痒潮红,双眼睑水肿伴密集的针尖大红色丘疹,停药给予抗组胺药治疗皮疹消退。苑贵毕[18]等报道患者女性,27岁,因疥疮外用10%硫黄软膏5 d,出现渐进性红肿瘙痒,伴有胸闷头晕,经抗过敏药反应治疗后痊愈,1个月后以10%硫黄软膏斑贴实验阳性。

1.2.3 雄黄 系雄黄系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外用解毒杀虫,治疗疥癣,虫毒咬伤。《本草纲目》曰:“雄黄,乃至疮杀毒要药也。”张琼等[19]报道患者女性,30 岁,诊断为带状疱疹,用雄黄外擦,并同时进行理疗2 d,第4 d疼痛加剧,右乳房下缘出现18 cm×5 cm红斑,伴有糜烂、水疱,疼痛明显。结合皮疹情况考虑为雄黄外用后照射电磁波理疗导致的接触性皮炎。关于砷及其化合物作用的危害,国内也出现过有关其毒性反应的文献报道,如剥脱性皮炎或伴有全身症状的内脏损害,甚至有使用雄黄后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20]。

1.3 动物类 土鳖虫系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具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之功,《本草通玄》“破一切血积,跌打重伤,接骨”。谭安邦[21]报道患者男性,30岁,因腰部扭伤,外用土鳖虫酒炒包患处,用后疼痛明显好转,然而包药之处出现很多红疹,伴见瘙痒,诊断为土鳖虫所致过敏性皮炎。

2 中药所致皮肤过敏反应类型分析

我们参考1990年以来有关中药外用的不良反应报道,总结15种常用中药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类型各异,轻重不一,轻者局部潮红,重至大面积表皮坏死,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全身中毒。

2.1 接触性皮炎

2.1.1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由患者再次接触致敏的中药所引起的Ⅳ型过敏反应,患者与过敏中药第1次接触后致敏,再遇到微量的过敏反应中药即可发病。皮炎通常发生在接触部位,轻者为边界清楚的红斑水肿,表面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重者出现明显的红斑肿胀,密集丘疹水疱甚至糜烂、渗液、脓疱;组织疏松部位伴见边界不清的弥漫性肿胀。自觉症状瘙痒或烧灼感,一般在变应原去除后,在数日内痊愈。如外用苍耳子可致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治愈后斑贴试验示苍耳子强阳性[22]。

2.1.2 速发型接触性皮炎 速发型接触性皮炎指皮肤接触某种中药后在数min至1 h内发生的皮肤炎症性反应,可在1 d内消退。炎症反应包括风团、潮红以及暂时性红斑湿疹样改变,可以有瘙痒、刺痛或烧灼感。临床分为4型:接触性荨麻疹、蛋白质接触性皮炎、异位性接触性皮炎、接触性荨麻疹综合征。第1阶段是局部麻、痒或烧灼感,出现充血性红斑;第2阶段为泛发性荨麻疹;第3阶段是过敏性休克。李西有等[23]报道男性患者,外用蓖麻子捣烂搓胸背部治疗风湿,发生速发型接触性皮炎导致过敏性休克2例,死亡1例。

2.2 局部皮肤刺激 局部皮肤刺激是药物的非过敏反应造成的皮肤炎症。涂擦于皮肤的中药可以直接损伤细胞,或破坏皮肤脂膜,继发皮肤水分丧失,产生干裂及脱屑,还可以通过激活表皮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或吸引其他炎症细胞到皮肤局部引起组织损伤。急性刺激性皮炎临床表现变化很大,一般表现为弥漫性干燥性红斑、脱屑,自觉有烧灼感,而痒感轻。如芥子[24]、冰片[25]等均可引起皮肤刺激。

2.3 光毒性及光变应性皮炎 光毒性及光变应性皮炎指接触光敏中药后,经日光或人工光源照射引起的皮肤反应。一般将由非免疫性机制引起的反应称作光毒性反应,由免疫性机制产生的反应称为光过敏反应,二者均属于光敏感。皮疹主要分布在光暴露部位。光过敏反应引起的皮疹可以扩展,但多数边界清楚,一般在光遮盖部位,如耳后、眉弓等处无皮损。光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似一种日晒伤,皮疹主要为红斑,常伴有脱屑及遗留色素沉着。中药如补骨脂、白芷、紫云英、芸香、前胡、小茴香等均可致光敏反应[26]。

2.4 系统性接触性反应 接触致敏的个体在食入或通过其他途径吸收相应变应原后产生的全身性反应。如外用药接触致敏后再全身给药可以导致泛发性湿疹,临床表现多样,如爆发性反应是斑贴试验过程中发生后背或全身大面积泛发性湿疹,汗疱疹样皮疹为双手水疱样湿疹,手掌及指缘多发对称性水疱,瘙痒,红斑不明显[27]。

3 外用中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原因分析

3.1 药物自身因素

3.1.1 中药材的质量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药物疗效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受产地、种植或养殖环节、采收季节、加工炮制等多元素影响。如受污染的中药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目前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染途径各不相同,主要有农药、重金属、霉菌毒素、二氧化硫、有机溶剂残留[28-29]。所以控制中药材中有害残留是提高中药质量、保证中药安全性的关键。

3.1.2 药物成分 中药及其制剂成分复杂,有些成分本身就是致敏原,还易引起交叉反应[30]。如土鳖虫、蟾蜍等所含异体蛋白可作为不完全抗原,与机体的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刺激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当抗体再次接触类似的抗原后,体内的抗体就与抗原在致敏的肥大细胞、淋巴细胞上发生作用,使这些细胞被破坏而释放出组胺等物质而引起过敏反应。另外,致敏中药中的许多成分为变应原,如乳香、没药中的树脂、树胶等均可导致毛细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皮疹,皮炎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症。除此,很多中药有光敏性成分,如补骨脂素、佛手柑内酯等香豆素类化合物,可增强紫外线的光敏作用而发生光变应性皮炎[13]。

3.2 患者自身因素 某些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归因于过敏性体质及特异的遗传特性,或与所患的疾病相关。Coopman SA[31]报道,HIV 感染者易发生药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更易发生重症药疹。李寿彭[32]报道家族性何首乌过敏案1例,母亲、女儿、外孙均以何首乌过敏。因此,不同的个体,在性别、年龄、生理、病理状态、遗传、新陈代谢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敏感性也不同。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个别病例会出现过敏反应。

3.3 其他 制备工艺问题可能使毒性成分增加,引起不良反应;临床不合理用药,用药时间过长,也可发生药物过敏;联合用药不合理,种类越多,药物间存在配伍禁忌的几率增高,发生过敏反应的机会越多[33]。

4 中药外用引起过敏反应的预防对策

中药药性相对缓和、毒副反应相对较少,但仍然普遍发生过敏反应。相对西药来说,中药引起过敏反应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我们发现中药引发皮肤过敏反应的时间从数分钟至数日不等,无一定规律可循;皮肤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各种接触性皮炎、光毒反应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另外,中药引起过敏反应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临床使用时,建议从以下方面避免和减少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①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避免使用可疑的致敏药物,尤其对过敏体质患者避免使用或慎用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②正确使用中药外用药剂,易致敏的药物外用前宜先做小剂量斑贴实验,若无过敏反应发生再用药;③了解所用中药外用剂的药物成分,合理配伍,避免不良诱因,以防产生新的致敏因素,如易交叉过敏的药物、光过敏药物等;④在药物制备阶段注意中药原材料的治疗,严格遵守中药炮制规范;做好药物的保管和贮藏,尤其使用前应注意观察药品性状是否发生改变;⑤改变临床医生的传统中药安全观,充分认识与重视中药外用可致的皮肤过敏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尤其是伴发严重系统性不良反应的应急救治处理。

5 结语

中药外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正从以往的验证性研究向创新性研究过度[34],目前新的中药外用制剂不断开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应对中药外用的不良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朱玲琦,杨铭,杜文民,等.5277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0,19(5):313-316.

[2]苑贵毕.外用何首乌引起过敏性皮炎一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7):307.

[3]马海英.外用红花油引起皮肤过敏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3):60.

[4]李虹,李振化.正红花油所致接触性皮炎25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12(6):359-360.

[5]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

[6]柴惠敏.外用鸦胆子过敏1例[J].山西中医,2008,24(7):13.

[7]李玉琴,袁志民.鸦胆子外用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4,13(4):242.

[8]章成全.外用复方南星止痛膏致过敏反应 1例[J].海峡医学,2001,13(2):83.

[9]金萍,梁晓霞.白芥子过量致荨麻疹型药疹2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2):103.

[10]梁清秀,曹阳.补骨脂酊致过敏反应1例报告[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9):602.

[11]陈淑侠.白芷致全身过敏反应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7):36.

[12]薛筑云,毕志刚,雷铁池,等.鲜威灵仙致重症接触性皮炎和全身性不良反应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30(4):256-257.

[13]胡志帮,张莉.无花果叶致急性光毒性接触性皮炎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12):757.

[14]张德敏,徐于玲,侯红卫.无花果叶熏洗治疗混合痔致过敏反应1例[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8):262.

[15]赵桂芬,靳国君,戴玉洁.外用延胡索浸泡液致过敏反应1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6):354.

[16]郭田秀,郭清风.冰片引起过敏反应1例报道[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3):59.

[17]杨菊惠.硫黄外用过敏二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0,(2):102.

[18]苑贵毕.外用硫磺软膏引起接触性皮炎、先兆流产一例[J].中华护理杂志,1990(10):529.

[19]张琼,刘晓铮,曹俊.雄黄致接触性皮炎1例[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0,27(4):225.

[20]刘波,李宪洲.矿物药炮制现状浅析[J].世界地质,2002,21(3):263-265,274.

[21]谭安邦.外用土鳖过敏1例[J].四川中医,1990,8(7):59.

[22]高冬.外用苍耳子致接触性皮炎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9):570.

[23]李西有,冷光信,谢华.蓖麻子外用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1,24(3):193.

[24]李卫红,徐绍东.白芥子“发泡疗法”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1,10(2):108-110.

[25]曲凤丽.冰片外用致皮肤过敏反应一例[J].齐鲁药事,2004,23(4):60.

[26]余尚德.中药不良反应防治[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59.

[27]严道金.系统性接触性皮炎[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24(6):339-342.

[28]孙燕燕.中药中有害残留物分析与控制的研究现状[J].河北中医,2009,31(8):1260-1262.

[29]薛健,刘东静,陈士林,等.中药外源污染物研究现状与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1):91-96.

[30]陈季强.药源性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49.

[31]Coopman SA,Johnson RA,Platt R,et al.Cutaneous disease and drug reactions in HIV infection[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3,328(23):1670-1674.

[32]李寿彭.家族性何首乌过敏案[J].陕西中医,1993,14(2):91.

[33]靳秀芳.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对策[J].河北中医,2010,32(8):1224-1225.

[34]苗明三,郭艳,尹俊涛.中药外用研究的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0):2574-2575.

R593.102.5;R282;R244.9;R392.33

A

1002-2619(2011)11-1736-04

△通讯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21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制剂室,上海 200021

张立坤(198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皮肤病中医内外结合治疗。

2011-03-25)

猜你喜欢
鸦胆子皮肤过敏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怀孕期间皮肤过敏如何护理?
鸦胆子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长效抗菌材料在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冬末春初皮肤过敏应该怎么办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