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儒
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张 儒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陕西 渭南 714000)
辨证论治;高脂血症;中医病机;中医疗法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倍受关注和严重影响中老年人正常生活的疾病。人体血脂代谢发生紊乱,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浓度,包括血浆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过高或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过低,人体血浆中TC、TG和各种脂蛋白含量高于同龄正常值者均称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属中医学痰浊、血瘀范畴。其病位在血脉,其产生与脾、肾、肝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尤以脾肾为要。
1.1 饮食不节,过逸少劳 饮食不节主要表现为嗜食肥甘酒醪和长期饱食等。《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肥能生热,甘能壅中,壅滞中焦,使中阳不运而生湿,湿又可化热,形成湿热和痰热之患。厚味肥甘,助阳生气生阴转化为脂液,堵塞气之运行,血中脂质增高。过逸少劳可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形成痰浊输于血脉,成为“浊脂”。陆九芝认为“逸乃逸豫,安逸之所生病,与劳相反”。王孟英亦认为“盖太饱则脾阻,过逸则脾滞,脾气困滞而少健运,则饮停聚湿也”。
现代医学认为,摄食过多的脂肪、胆固醇及糖类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过度饮酒,酒热之气损伤脾胃,酿成内湿内热而成本病。这与《素问》中所论的“久卧伤气”的论点相一致。
1.2 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脾主运化、升清,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形成精微物质,并通过脾的散精作用才能布散全身,以营养脏腑及四肢百骸。脾失健运会导致膏脂生成和转化的障碍。钱卫东等[1]认为高脂血症为营血异常性病变,这种营血异常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某些脂质成分绝对过剩,二是脂质成分比例失调,两者皆由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分清别浊功能失常所致。
1.3 肾气衰弱,清从浊化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生之本也。”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水湿上泛为痰;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炼液为痰。肾阴肾阳虚损均能导致机体水湿、津液代谢障碍,水谷精微不能散精于肝、上归于肺,滞留于血脉,致高脂血症。
近年来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与肾虚关系密切,并且发现肾虚会导致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血清TG、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2-4]。肾气盛则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高,而血脂也不易升高,反之,肾气衰则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低,而血脂易升高。
1.4 肝失疏泄,血瘀内停 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作用。《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就是针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肝气不疏,气血运行不畅,则气滞血瘀。肝郁化火,木旺乘土则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不能散精于肝,滞留血脉,引起高脂血症;肝肾亏损或肝失所养,疏泄不及,气郁化火,内耗阴血,致津液亏损,热灼津液,生痰化浊引发高脂血症。这与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内的胆固醇大部分由肝脏合成,也有一部分是由饮食摄入的理论相吻合。
1.5 湿浊、痰凝、瘀血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临证指南医案》云:“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高脂血症的湿浊正是由于饮食不节或其他原因所致之脾阳不足而滋生,属中医学内湿之范畴。《景岳全书·湿证论》有云“饮食血气之病,湿由内而生者也”,是对高脂血症内湿作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的精辟概括。高脂血症的湿浊进入营血,日久则可形成痰凝。如《医宗金鉴》云:“痰饮者,水饮走肠间不泻,水精留膈间不输,得阳煎熬成痰。”脉道闭塞聚成痰饮,《圣济总录·痰饮门》云:“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诸般怪证皆属于痰。”“百病多由痰作祟。”可见随着“痰凝”的形成会产生诸多变证。痰湿内生,膏脂浊化聚集增多,伏于脉道,积久不去,妨碍气机,血行不畅,滞而为瘀,痰浊瘀血混结为患,高脂血症的病情也随之加重。湿浊、痰凝、瘀血既是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或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它们既可单独致病,又能相互为患,滞留脉络,引起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长期药物治疗会损害肝肾功能及肌肉,停药后出现血脂反弹,而中医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
2.1 脾虚痰积型 证见:体胖虚松,倦怠乏力,胸院痞满,舌胖,苔白厚,脉濡。治宜益气健脾,除湿化痰。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
2.2 胃热腑实型 证见:形体肥硕,烦热纳亢,口渴便秘,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治宜清胃泄热,通腑导滞。方用三黄泻心汤加味。
2.3 痰瘀滞留型 证见:胸闷时痛,头晕胀痛,肢麻或偏瘫,舌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浊腻,脉沉滑。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降脂。方用通瘀煎加减。
2.4 肝肾阴虚型 证见:体瘦而血脂高,头晕目花,健忘,腰痠膝软,失眠,或五心烦热,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阴降脂。方用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高脂血症形成的关键在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脾胃是水谷代谢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若因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伤脾碍胃;或因劳心思虑过度,宗气过耗,损伤心脾;或因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脾;或因年老体衰,或禀赋不足,或久病,房劳过度使肾元亏虚,影响及脾。从而使得脾胃气机不利,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清浊不分。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灵芝、三七、银杏叶、泽泻、女贞子、蒲黄、大黄等单味中药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5]。曾志华[6]综合近年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且毒副作用少。赖米娜等[7]研究表明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及中药复方制剂的协同作用,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及热点。
[1]钱卫东,庄德成,朱学云,等.高脂血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1):5-6.
[2]杨瑞合.肾虚与高脂血症关系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5):313.
[3]董和,肖佐桃,吴子明.补肾降脂药物作用的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25-27.
[4]刘仁人,陈少维,陆金宝,等.固本降脂丸治疗中、老年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0):26-27.
[5]王抒.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24):12.
[6]曾志华.针灸治疗高脂血症近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1):65-66.
[7]赖米娜,周鸿图.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7,6(12):41-44.
R589.205;R589.202.5
A
1002-2619(2011)11-1652-02
张儒(1972—),男,讲师,学士。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教学及临床工作。
201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