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德育场

2011-04-09 00:37邵文英雷彦广
关键词:德育家庭学校

邵文英,雷彦广

(1.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6;2.河北省教育厅人事处,河北石家庄 050051)

教育理论与实践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德育场

邵文英1,雷彦广2

(1.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6;2.河北省教育厅人事处,河北石家庄 050051)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互动德育场,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生活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也是拓展德育场域,实现全方位、全时间、全空间、全过程的大德育格局的重要保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德育场,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做好学校与家庭互动德育场、学校与社会互动德育场、社会与家庭互动德育场建设的各项工作。

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德育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的整体转型,利益主体和分配制度的多元化,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日益凸现出来,其道德观念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因此,必须对我国德育进行重新审视,积极拓宽德育场域,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德育场,是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德育场的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信息化社会

知识经济、网络时代、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必将要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德育场。知识经济显著的标志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主要以网络及电子媒体为主要载体,信息科技的迅速传播,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冲击着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经济基础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知识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的经济形式,必然会产生一些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从道德的来源来看,道德是人类维持生产、分配、交换等活动的秩序以协调人们之间利益关系客观需要的产物,这就是说,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要有道德的调节,道德是所有社会经济秩序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伴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其隐秘性、交互性、便捷性的特点,使青少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日益多元化。那种“象牙塔”式的封闭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未来的高等教育体系将在社会化的开放的教育大系统中定位和构建。[1]面对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整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才能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德育场是非常必要的。

(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势必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德育场。中国社会转型的最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思想道德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多种社会思潮的涌现、多种价值观的出现、多种文化的碰撞和多种信仰的并存,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经济成分多样化和复杂的利益关系决定的。在多种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条件下,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叶澜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正在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原主流价值体系已受到严峻挑战,失去原来全面主导、支配人的行为的地位,而新的主流价值体系尚未形成,更难说已经处于支配主导的地位,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尤其激烈。”[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在社会道德观念中,以强调利益为导向、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伦理与以奉献、诚信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伦理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从而出现多元并存的价值观。人们既有追求独立、追求功利、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同时又需遵循传统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

但是,在人性获得巨大解放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足以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伦理道德还未完善,法制还不够健全。经济生活的无序性、政治生活的腐败性、导致了社会主体道德的滑坡。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学校德育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树立新的德育理念,积极拓宽德育场域,才能培养具有人类普遍价值取向、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

由于学校、家庭、社会以不同的空间和形式占据了青少年的全部生活,因而学校、家庭、社会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三大重要场域,立足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来把握青少年的思想活动脉搏,使三者在道德教育方向上保持一致,在内容上相互促进和扬长避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德育场,从而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德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德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势必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德育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经济日益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伴随着日益扩大的经济往来,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政治观点、文化思潮给我国带来很大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上的强势地位,通过思想文化传播渠道对社会主义进行渗透、演变,西方国家很重视文化产业的生产和输出,如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计算机等产业,并为它们对外开辟市场积极创造条件。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使青少年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各种文化思潮的严峻考验。特别是青少年还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属“易感人群”,世界多元化经济和多元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西方传媒信息的影响下,一些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扭曲和错位,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如何引导青少年抵御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和传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势必需要拓展德育场域,突破以往学校德育系统的局限性,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德育场,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我国德育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给德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增设德育课程,改进德育方法等传统的学校德育,而在于如何拓展德育场域,学校、家庭、社会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社会化场域,只有实现三者之间的功能互补、相互兼容,才能形成完整的教育合力,从而达到育人功能。总之,让德育从课堂这一主阵地拓展出去,使学生的每一个空间都成为一个教育源,创设一个连续的、整体的、目标一致的德育场域,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德育场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以后,很难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实行特殊化、个性化教育,另外,学校教育只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教育,很少考虑到学生一生立志成才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具有局限性。第二,学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社会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社会合作意识淡薄。传统学校教育都是实行封闭式办学和管理,很少与家庭、社会联系。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学校单方面教育的局限性,忽视了家庭、社会德育场域对青少年发生的重大影响力,不足以重视与家庭、社会的配合。第三,有的学校虽然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认为如果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德育场,则需要学校主动费人、费时、费力来引导和带动,所以,学校考虑到投入太大,明显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而且在短期内很难取得实际效果,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稳定的互动机制。

(二)家庭因素

首先,思想观念错误。长期以来升学的压力使家长把孩子的智力培养放在第一位,家庭教育的精力大部分放在智力和技能的开发上,而忽视道德教育。特别是孩子进入大学后,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认知、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上就放松了,认为学校教育能够完全代替家庭教育。其次,缺少理论指导。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全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很多家长受当今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潮、政治观点的不良影响,本身会产生一些消极、扭曲的价值观,教育孩子难免会出现偏差。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专家学者集中,他们对社会发展需求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把握比较准确,应该给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三)社会因素

社会德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首先,学校和家长意识不到社会德育的重要性,认为青少年应该以学习课堂知识为主,不应该过早的接触社会,避免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其次,有些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教育意义,激发不起青少年的认同感,像“学雷锋”纪念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大都流于形式,学生只是为了参加活动而活动,意识不到活动的价值和教育意义。再次,有些教育部门把关不严格,从而导致不健康的文艺作品广泛传播,对青少年的思想认识的腐蚀和毒害很严重。青少年由于思想比较活跃,长期受学校、家庭教育而形成的良好道德,有时会因一次反面书刊和不健康的录像而被动摇了。最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使社会教育的经费、人员、设施没有保障,由于社会教育本身具有福利性特点,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社会教育机构和设施经常被闲置或挪作他用,就更不可能主动与学校、家庭联系与合作,达到互动育人的功能。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德育场的措施

日本东京都立教育研究所在《今后学校的作用和职能》一文中指出:同家庭与地区开展协作的学校的现状是:以学校为中心——家长教师协会的恳谈会、班级保护会、面晤保护会、家庭访问、家庭访问、班级通讯、年级通讯、学报通讯等;以父母为中心——各地区的教育恳谈会、地区保护者会与儿童会组织的协作,家长教师协会与班级保护会、家长教师协会活动;以地区为中心——儿童会、体育少年团、参与青少年主办的娱乐活动、开放校园、地区参与学校的例行活动。[3]从开放、互动、整合的角度来看,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维互动的整体育人环境。家长、教师、社区和学校都是伙伴,他们享有互惠和互依的参与权和受益权,负有支持和帮助的义务和责任。[4]从空间维度看,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构建成三位一体的互动德育场;从时间维度看,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构建成三位一体的互动德育链。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1.坚持德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要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切实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增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教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第一,倡导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际案例讨论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到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构建“能力型”课堂;第二,引导大学生网上自学、答疑和交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通过网络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把制定好的集体的、分组的、个体化的教学方案发布给学生,此外,学生间也可以通过网络互相提问、互相探讨、交流与合作,构建“互动型”课堂;第三,引进先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运用多媒体课件、虚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讲透、讲明白,构建“现代化”课堂。

2.坚持德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要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现文化在德育过程中的育人功能。第一,加强宣传导向工作,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校要加强宣传阵地建设,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学校宣传阵地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注重运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营造良好的先进文化氛围。第二,加强学校风气建设,坚持用正确的精神鼓舞人。学校风气属于校园的意识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特质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谓学校风气是指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学校风气主要包括领导干部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校容校貌等。我们要加强学校风气建设,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校园风气建设的全过程,营造和谐育人氛围。第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坚持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建设,有学术品位和文化底蕴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属于人文因素,包括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教育、艺术和文化娱乐活动等;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如布置主题雕塑、制作名言警句、摆放文化石、绿化校园等。我们要优化学校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艺术环境,努力保持各环境之间的高度协调,使思想道德教育在各环境要素和谐状态中得到最佳发展,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教育氛围。

3.坚持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个人类本质力量的获得及其增强主要发生在活动层面,只有实践活动才能现实地体现、产生和增强个人的类本质力量,离开了实践活动,其他一切教育活动只能赋予个人以潜在的类本质力量。[5]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和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新途径和运行机制,加强社会实践各项活动的指导与管理,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到农村、企业、社区、基层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要在开展理论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育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4.坚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坚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首先,是要坚持两者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往往和心理素质混杂在一起,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德育可借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努力把两者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的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和借鉴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方法为德育所用。其次,要坚持两者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的有机结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要灵活多样,区分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要改变过去那种坐等学生上门,保密交谈的单一方式,可以借鉴德育的方法和手段,利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知识,使德育、智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重,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5.坚持德育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大量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撑。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深入研究思想道德教育最新理论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要拓宽视野,加强与社会上相关学术团体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以学术年会、学术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学术讨论和研究。要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支持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重大课题研究,提高理论成果的转化能力,用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践。

(二)学校与家庭互动德育场建设构想

1.健全学生档案

从新生入学起,应建立学校和家庭联系档案,详细掌握学生家庭的通信地址、父母的工作单位和主要的社会关系等,学校与家长要保持随时联系,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

2.举办家长学校

举办家长学校,形成“家校一体化”的教育合力。举办家长学校是为了帮助家长学习有关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们要采用形式多样化的方法举办家长学校,并且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第一,印发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材料,让家长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第二,定期组织开家长会,讲述成功或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让家长集中讨论如何开展有效家庭教育,在讨论中让家长学习经验和教训,从中反思自己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第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我们要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参与一些教育教学活动,比如请家长到课堂听课、评课,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会、教育恳谈会等。这样能让家长及时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不仅能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能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思想动态、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从而很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让家长成为学校德育的有力助手,在德育过程中让我们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沟通,搭建家庭学校反馈平台

要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形成开放式和谐互动的局面,教师必须寻找与家长互动合作途径,以互通信息、相互交流,使双方在教育观点上形成更多的共识,增强双方对德育的针对性、一致性和协调性。教师应主动与家庭建立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家长论坛,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工具及时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况,共同采取德育措施。建立“教师——家长”体系,实现家校和谐、互动。同时,对于部分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要密切跟踪,除了线上沟通之外要通过电话、信件、走访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取得实际联系以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和教育。

(三)学校与社会互动德育场建设构想

1.建立学生德育实践基地

英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说过:“学校外的事情,比学校内的事情更重要,而且它支配和说明着学校内的事情。”[6]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利用校外广泛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和校外建立互助友好单位,大力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学校可以把社区的优秀人物请到学校做讲座,聘请社会上有名望的专业人士给学生作报告。也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业,使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发挥公益设施的作用

杜威指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对于从生活的一切接触中学习感到兴趣,就是根本的道德兴趣。”[7]我们要充分发挥公益设施的作用,大力开展道德教育,培养广泛的道德兴趣。政府应多兴建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展览馆、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益设施。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公益设施、社会文化、社会风气呈正面功用。使思想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全社会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的事情,而且是民族的重任,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社会所倡导的道德风尚和思想观念内化为大学生深层次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社会与家庭互动德育场建设构想

1.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

可聘请街道负责人、派出所所长、社区有关单位中有影响的并且热心公益活动的领导、高校的相关领导和大学生社团组织共同组建社区教育委员会。委员会要负责研究、布置社区教育活动;聘请热情高、素质高的人员讲课辅导;确立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争取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在政策、资金以及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

2.引导大学生参与社区活动

家庭和社区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较大的对应性和互补性。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家庭与社会德育互动所追寻的是社区公共性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这种价值是一种公共德育资源,旨在将公共的、集体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和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家庭与社会互动德育,一方面会丰富、整合社区的德育资源,拓展社区的德育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家庭德育的不断完善。

家长和社区委员会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要确保现代传媒的正确舆论导向。有学者指出,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在于其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8]。现代传媒对于处在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思想道德教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都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要控制好现代传媒的健康精神导向。要加强规范管理电子网络、图书刊物、广播影视音像、多媒体教育等,遏制宣扬暴力、违法、反动等内容。第二,要大力倡导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要充分运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载体,大力挖掘和推广各种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活跃有序,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在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注重文明的养成教育,弘扬正气、杜绝陋习、见贤思齐。第三,要提高行政公职人员的伦理意识,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道德的社会调控、法律调控、政策调控以及社会的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第四,要建立健全社区道德奖惩机制和道德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荣辱的双向驱动效应,通过社会对人们道德行为的奖赏和惩罚,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1]谈松华.变革与创新: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校教育 [J].高等教育研究,1998(3):20.

[2]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M].北京:三联书店,1999:198.

[3][日]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 [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233.

[4][美]撒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 [M].冯大明,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8.

[5]项贤明.泛教育论[M].山西: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391.

[6]肖川.教育的视野 [M].湖南:岳麓书社,2003:131.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7.

[8]喻国明.传媒影响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106.

Constructing Ethic Space among School,Family and Society

SHAO Wen-ying1,LEI Yan-guang2
(1.College of LawandPolitics,Hebei NormalUniversity,Hebei Shijiazhuang,050016,China;2.Department of Personnel,Hebei Province Education Bureau,Hebei 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G41

A

1674-7356(2011)04-0031-07

2011-10-21

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育场域论:基于场域理论视角的德育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HB11ZZ004)

邵文英(1977-),女,河北邯郸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雷彦广(1971-),河北辛集人。硕士研究生,河北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德育家庭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家庭“煮”夫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恋练有词
学校推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