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当代大学教师责任心的培养与提升
——从责任心内在心理逻辑过程视角剖析
刘倩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在日益变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如何培养与提升大学教师的责任心问题,无论对于大学教师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整个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抑或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从责任心概念界定的基础出发,进而用历史和现实融合的视角对“师者”责任心的嬗变过程做一分析,指出当今时代大学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最后从责任心内在责任心理逻辑过程——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者关系入手,来剖析培养与提升当代大学教师责任心的现实路径。
大学教师;责任心;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大学教师则是支撑整个高等教育大厦的基石。高校的凝聚力源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不仅应当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还应当具有责任心。在日益变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如何培养与提升大学教师的责任心问题,无论是对于大学教师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整个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抑或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责任心”的含义、结构和特征
一提到“责任心”这个词,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责任”这个词。的确,“责任心”和“责任”是两个联系十分密切的概念,为了弄清“责任心”的含义、结构和特征,有必要先弄清“责任”一词的含义。在《汉语大词典》中,“责任”有三层基本含义:首先,使人担当起某种职责与职务;其次,分内应做的事;最后,由于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责任”和“责任心”是两个不能等同、但又有着紧密联系的概念。“责任”侧重于一种后果,一种事实;而“责任心”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品质、情感体验,属于人的心理、精神层次。“责任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负有各种各样的责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逐步意识到在社会实践中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并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做出了责任行为,从而产生了个体的责任心。”[1]“责任心”落实到现实之中则是“责任”,人们是否做出某种“责任”行为是在“责任心”的驱动之下完成的,同时,责任心的形成也是在“责任”行为的实现过程之中逐步形成的。
关于“责任心”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界定,有研究者指出:“责任心是指个体积极履行责任的态度特征和行为倾向,是个体对自己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2]也有研究者从另外的角度对其做了定义:“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生活、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种成分。”[3]从以上不同角度的定义中可以得出,责任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是人们自觉主动地承担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所要求的责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品质和情感体验,其指向性不仅在于自己,也在于他人、集体等对象领域,涵盖了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个方面。
关于责任心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一方面,从责任心所涉及的对象角度,分为自我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社会责任心等;另一方面,从责任心的内在心理逻辑过程角度,分为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个方面。其中,第二种角度的划分是大多数学者都比较一致的看法,这种角度的划分也是本文所要重点论述的,以此为切入点来剖析当代大学教师责任心的培养与提升的现实路径。
关于责任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体自觉能动性,责任心体现了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能动的担当精神;二是稳定性,责任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短暂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和阶段,其一旦形成便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稳定持续的影响;三是复杂性,责任心属于人的意识心理范畴,有其复杂的内在结构,其作用的机制也具有复杂的特征;四是实践性,责任心并非是一个空谈的概念,它通过调控人的行为最终要落实到责任行为的现实层面上来,这也是其最终的现实指向。
(二)“大学教师责任心”概说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责任心进行了大量探讨,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尤其是在责任心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比如,研究责任心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在心理与医学治疗方面的应用;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等。责任心的应用研究领域不断地被拓宽,丰富了责任心的研究体系。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大部分现有研究局限于对责任心进行总体把握,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对不同群体的具体研究,忽视了研究的特殊性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因此,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本文对大学教师这个特殊群体责任心的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崭新的视角。
为什么人们会呼吁责任心并赋予其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是有其社会现实依据的。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曾经很经典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我们每个个体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社会整体则是一张“关系网”,每个个体都是这张“大网”上的各个“结点”,必然会处于某种社会形态之中、面对各种社会关系,必然会与个体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乃至与整个自然宇宙都会产生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各种关系之中,每个个体都会扮演某种角色,由此都肩负有各种各样的责任,这种责任精神和责任意识,通常都会表现出某种担当精神,这正是处于社会之中的“人”得以确立的一种内在根据和价值尺度,丢弃了这种“责任心”,则不可称之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同样,对于一个大学教师来说,其自身亦承担着这个特殊角色所要求的责任,只有自觉主动地承担起这种“为人师表”、“教师育人”的责任,不断地培养与提升自身的责任心,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无愧于大学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基于此,笔者将“大学教师责任心”定义为,作为特殊职业群体的大学教师在自觉、主动承担起其角色所要求的责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品质和情感体验。
(一)中国传统“师者”责任心的内涵——历史之透视
中国历来被视为礼仪之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这与“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在中华文明典籍中,优秀的“人师”层出不穷,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习榜样,他们都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怀,“成人成圣”是他们的精神追求,具有“铁肩担道义”的担当精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教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圣人”、“贤人”,他们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道德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教化,正因为传统中的教师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所以在当时,人们把“师”和“天”、“地”并列起来,“天、地、君、亲、师”,这足以说明“师”的地位在我国古代传统社会中是相当崇高的,这崇高的地位必然也对“师”这个特殊的社会职业角色提出了很高的内在特质诉求。从这些高尚的情怀中可以看出,我们今天所谈的大学教师的责任心内在地蕴含于“师”的内在规定性之中。中国的传统历史向现代展开,放眼当下,在我们的高校中,有无数的大学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尽职尽责,仍然继承着这种精神和情怀,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大学教师,这都是值得倡导的方面,值得大学教师们把这种精神资源继续发扬光大,时刻怀揣一颗责任之心,全面履行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应有的责任。
时代在发展,“师者”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历史进入到21世纪,人类面临着现时代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每个国家都融入到了这个世界的整体之中,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也因此而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高校教育主体之一的大学教师,其自身的角色、地位和职业要求等都在由传统型的“师者”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变,时代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大学教师的职责重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已经根本改变了角色的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人们又转而更加重视大学教师道德的示范性。预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人们认为大学教师在未来教育过程中仍将是不可取代的,其中一条原因就是任何先进的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都不能具有理想大学教师那样对学生人格形成、非智力因素发展特别是道德价值观念形成所具有的力量。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未来的教师应该更具有道德的示范性。”[5]因此,尽管发生了这些新的变化,但对于大学教师这个职业来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其自身很多的内在规定性却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仍然可以从传统“师者”那里继承很多优良传统,使其纳入到现代大学教师这个职业的内在规定性之中,使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起来,既不丢掉传统,又与时俱进,做一个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合格的大学教师。
(二)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之中的“师者”责任心——现实之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些巨大的成绩背后,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就思想文化领域来说,思想的多元化、价值的多元化日趋明显。在这样的社会转型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当前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对教师的思想产生着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教师的许多行为与其自身所担当的角色不相符合,这值得我们去深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都占有一定的市场,现实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对大学教师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在不断地拷问着大学教师的灵魂,磨练着大学教师的人格。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是要让大学教师去经商、做官,大学教师脱离了教学实践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经受住金钱、地位、权力、美色等等的考验,心无旁骛地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事业,是大学教师时时事事面临的人生课题。”[6]在现时代的今天,大学教师这个群体如何在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面前,保持住内心的职业操守,不断培养与提高责任心,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实践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清醒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自觉担当起自身所应肩负的使命,给自己这个特殊角色予以正确定位,在思想上必须充分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更要不断自觉地培养与提升自身的责任心。
由此,很有必要审视一下当今大学教师责任心的现状。当前,在我国的高校中,拥有一大批的教师,从总体上看,这个庞大的教师队伍大多都是富有责任心的,这是值得继续发扬的一面,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大学教师的责任心还存在着不适应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不良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部分大学教师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责任心不强,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不足,没有把教师职业看作是责任重大、最为光荣的职业,没有把培养和造就人才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有的教师甚至千方百计地想离开教师岗位,这种教师的责任心是极其薄弱的。
第二,当前在很多大学教师中,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很突出,在一些大学教师的意识里面,认为自己是专业课教师,只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至于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的事,与自己无关,这在理工科教师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其责任心缺失的一个表现,忘记了自身角色的实质和核心。
第三,在一些大学教师中,由于受当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不讲奉献精神,在教学工作中争名夺利,不愿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工作,拜倒于金钱之下,有些甚至把这个光荣的职业当成了赚钱的工具,忘记了责任心的诉求和“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
第四,还有一些大学教师缺乏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上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不注意讲课效果,教学和科研水平差,安于现状等。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学术腐败常有发生,这都是由于部分大学教师自身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上述所举只是常见的一些大学教师缺乏责任心之现象,在现实中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一些此类之表现。在当今的大学教师中,之所以会出现诸如上述的一些现象,归根结底是和部分大学教师忽视自身道德修养、缺乏责任心分不开的。
大学教师责任心的培养与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之事。除了需要关注在外部客观方面,积极为大学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一个让大学教师安心教学、迅速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学术环境和人际环境外,还需要关注责任心的主观方面,即内在机理,因为责任心有其内在的复杂机制和逻辑过程。本文试图从责任心内在心理逻辑过程——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者关系展开的视角入手,来剖析培养与提升大学教师责任心的一些现实路径。
(一)明确教师职业的责任,提高大学教师的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是指人们对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它是人们做出某种责任行为的先导,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是责任心培养与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其要求是“晓之以理”,即只有当人们充分认识到自身扮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才可能将其付诸于行动,否则就不会产生相应的责任行为。作为一个大学教师,能够形成自己正确的责任认知并使之得到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1.通过教师培训的方式,帮助大学教师理解教育责任的认知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定期职中培训,如果不重视对教育责任认知的教育,不重视帮助教师明晰教育责任,仅仅只是通过改造教师个体的人格或者提高教师个体的师德境界的途径,那么结果是不理想的。因为,一名大学教师对自己教育职责范围及教育失责所带来的后果的不明确,即使其具有良好的师德,也很难具有合理正确的教育责任认知。从责任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把教育的相关活动作为学术问题来研究和探讨,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以研究,研究教育活动本身、研究学生、反思自己,那么教师就会形成对教育内涵和教育责任的正确认知,并会以合理的教育责任认知指导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
2.通过教学观摩的方式,帮助大学教师形成良好的责任认知
班杜拉的社会观察理论指出,人们在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可以习得新的行为。通过教学观摩,经验型的专家教师在课堂上会展示出他们对教育和教学责任的理解,并以自己生动、真实的教学活动加以阐释责任的内涵,作为观摩者的大学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到这种教学榜样优质行为的影响,并在自己已有教育观念和实践经验的支撑下,形成良好的教育责任认知。
(二)创设积极的学校氛围,培养大学教师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指人们对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的一种精神体验、心理状态,趋向于对责任客体的一种主体上的价值认同感、亲切感。责任情感在人们的责任行为中起着一种重要的调节作用。其要求是“动之以情”,是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做出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行为,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使人们对自己做出某种符合自身角色的责任行为时唤起内心的一种幸福感、满足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对于大学教师这个特殊群体来说,要培养与提升其责任心,就要使其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不断陶冶这种责任情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使其不断地把自身的责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操守和价值准则。
1.完善各种学校规章制度,培养大学教师的责任情感
大学教师责任情感的培养,需要有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用于保障教师责任的履行,它规定了教师的职责所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职责标准,如果教师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心灵能够得到安慰和正向激励;否则,便会是不安、焦虑和内疚的负向激励,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使其无法建立起坚定的责任情感,即使建立起来,也会被逐渐的淡化。因此,需要在充分考虑教师实际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制定规章制度,这样才有利于教师责任情感的培养和建立。
2.创设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提升大学教师的责任情感
教师责任情感的形成,离不开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离不开学校管理层的身体力行。学校领导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情感,具有行己恭、执事敬、讲信用、敏于责、关爱人、远见卓识、在困难中不动摇等品格,这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以认真履行责任为荣,以懈怠责任为耻,为教师群体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下,教师受到持续的激励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他们责任情感的培养来说,无疑也是一种促进。
(三)牢记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完善大学教师的责任行为
责任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支配下所采取的某种符合自身角色所要求的行为,它是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在现实中的落实和具体体现,是责任心培养与提升的目的和归宿。其要求是“导之以行”,即在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的引导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责任行为,这样才不至于使责任心架空,而具有实在的现实内容和底蕴,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责任心的重要性,这一环节对于责任心的培养与提升具有直接的体现和促进作用。
作为大学教师这个职业,必须担负起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和自觉的责任意识,因为对于其教学对象大学生来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无形地影响着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范”二字最精妙的阐释,是每一个大学教师所应具有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也是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带着这种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去规整和完善大学教师的责任行为,大学教师只有在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的驱动下,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练就广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生追求,不断培养与提升自己的责任心,才能折射出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才能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追求,做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
每一个大学教师,都要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培养与提升自身责任心的自觉意识,从“责任认知”出发,在“责任情感'的驱动下,落实到“责任行为”,“知”、“情”、“行”三管齐下,在责任心的内在心理逻辑过程中使得大学教师的责任心得以培养与提升,时刻怀揣一颗责任之心,并把其落到实处,树立“顶天立地”的师者风范。
[1]徐玉玲,叶浩生.责任心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31-35.
[2]刘国华,张积家.论责任心及其培养[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3):66-71.
[3]张良才,孙继红.山东省高中生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报,2006(4):82-90.
[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4.
[5][6]周伟.试论理想大学教师的境界与修养[J].政法论丛,2003(3):77-80.
Responsibility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Teache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er psychologic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LIU Qian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teachers'responsi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osting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entire university education as well as social development.Firstly,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teachers'responsibi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eachers'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present.Then,the paper locates new challenges for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teachers.In the end,based on the inherent logic process of responsibility——the cognition,emotion and the act of responsibility,the paper offers the available ways to cultivate and promot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teachers'sense of responsibility.
university teachers;senseofresponsibility;the cognitionofresponsibility;the emotion ofresponsibility; the act of responsibility
G40-058
A
1674-7356(2011)04-0038-06
2011-10-30
刘倩(1987-),女,湖北潜江人。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