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轭式搭配与汉语拈连修辞的对比分析

2011-04-08 13:44申少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心词例句支配

申少帅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英语轭式搭配与汉语拈连修辞的对比分析

申少帅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该文旨在对英语轭式搭配和汉语拈连修辞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两种修辞手段在结构形式与语义功能上的异同之处。经过对两种修辞定义,结构形式和语义功能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拈连修辞和轭式修辞之间相同之处大于相异之处,具有相似的结构形式和语义功能,都体现了人们借助于具体表达和识解抽象这一认知规律。

轭式搭配;拈连修辞;层级性

轭式搭配是英语中的一种常见修辞格,其运用可以使语言简洁明快,意义深刻。不少文章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做了详尽的描述。而汉语中也有一种与轭式搭配相似的修辞现象,那就是拈连修辞。关于对两者对比的文章多是集中在修辞效果与翻译对等的研究上面。本文则尝试通过从结构形式和语义功能两个层面的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语言现象的异同。

一 两种修辞的形式结构和语义功能对比分析

(一)英语轭式搭配

轭式搭配(zeugma) 为英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它利用词语顺势连用到一起的搭配方式,使语句显得生动有趣,简洁流畅。《韦氏新世界美语词典》将它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single word, usually a verb or adjective, is syntactically related to two or more words, with only one of which is seems logically connected”。即在一个语句中,用同一个中心词来修饰或支配两个(或以上)的词。通常这个中心词多为动词,另外也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和介词等。用公式可以概括为A+B+C①。例如:

(1) He caught her cat and her heart.

(2) They killed the boy and his luggage.

(3) Words and feathers are tossed by the wind.

(4) ……the friends of his went to the graveyard with weeping eyes and hearts.

(5) It is much better to have a patched jacket than to have a character.

例(1)中,中心词(A)“catch”在语义上一般情况下只适合用来修饰被支配词(B)“her cat”,而不能修饰被支配词(C)“her heart”。该结构中,中心词与前项搭配形成常规语义关系(AB),与后项搭配形成非常规的语义关系(AC)。同样例(5)中,“patched”用来修饰“jacket”形成常规搭配,而不能修饰“character”,但是在语句中,这样的非常规搭配却可以突破语义限制,和上部分常规搭配一起达到良好的修辞效果。不过并非所有的非常规搭配都可以突破限制而成立,例如下面例句:

(6)……, the friends of his went to the graveyard with weeping eyes and hairs.

例(4)和(6)中“weeping”分别修饰 “heart” 和“hairs”,同样属于非常规搭配;但是前者就合情合理可以接受,后者却无法非常别扭。这是因为“weeping hearts”虽表面上不合逻辑与语法,不过根据我们的百科知识“heart”是可以与情感相联系的,而“hair”则缺乏这层含义。同样,在汉语中就可以说 “哭泣的心灵”,而不说 “哭泣的头发”。词语的搭配还要考虑话语深层的语义和百科知识,不是毫无根据随意搭配的。

(二)汉语拈连修辞

拈连是传统的汉语修辞格之一。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它定义为:“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的,名叫拈连”。它利用上下文语境,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顺势连用修饰乙事物,使语句显得简洁干练,意义丰富。学界基本认可这一概念的,但它的外延却过于宽泛,需要进一步的精确。在文献回顾中,我们发现周建民、刘善群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定义:“所谓拈连,顾名思义,就是要从上文中拈来某一成分,并以之连接下文。这个拈来的成分,通常与下文在语法或语义上是不能搭配组合的,但因为它是从正常搭配的上文中拈出来的,其与上文的组合关系可产生一种组合‘惯性’,传递到下文,所以以此为基础在顺势用于下文时,其与下文在语义或语法上的超长联系,在此特定的上下文中就被认可了。”这里,为了对比描述的方便,我们可以将其公式化为AB→AC②。请看下面例句:

(7) 不料来到夕佳楼下,却登不了楼,一把铁锁,锁住了双扉,也锁住了游人的兴致。

(8) 春雨滋润了大地,春雨滋润了每个人的心。

(9) 织渔网啊,织渔网,织出一片好风光。

(10) 他连平日里的根本信念也动摇了...这一条路荆棘充塞,并不亚于其他的路。于是不但两手空空,心头也空空了。

从例句中我们发现,拈连词(A)在语句中一般出现两次;其中,一次与被支配词(B)形成常规搭配,一次与被支配词(C)形成非常规搭配。例(7)中,拈连词“锁”与被支配词“双扉”搭配形成常规语义关系(AB),与被支配词“兴致”搭配形成非常规搭配(AC)。这是最符合拈连的定义和公式的常式拈连,除此之外还有变式拈连。请看下面例句:

(11)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12) 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

例(11)中拈项、连项共处一句,但其中都有拈项AB“雨晴”与连项BC“泪晴”形成的搭配;例(12)的常规搭配中虽没有出现作为中心词的“吹”,但是拈项“东风吹”所形成的意境依然存在。

(三)结构形式对比分析

基于上文中的限定和分析,通过对语料的对比,我们发现这两种修辞手法在结构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结构中都是一个支配词和两个(或更多)被支配词进行搭配,表达不同的意义。但拈连修辞相比较有更多的特点。请看下面例句,

(13) Some pitying hand may find it there, when I and my sorrows are dust.

(14) She was wearing a white dress and a smile on her face.

(15) 蜜蜂是在酿蜜,也是在酿造生活……

(16) 不蒸馒头争口气。

在各例句中,支配词都只有一个,被支配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例(13)的中心词“dust”和被支配词“I”与“my sorrows”,例(15)中的中心词“酿”和被支配词“蜜”与“生活”。不过拈连修辞更为灵活,体现在:(a)结构中的支配词往往是重复出现,而不像轭式搭配中支配词只出现一次。(b)支配词有时形式并不完全相同,但却紧密相关。如例(15)中的“酿”和“酿造”,它们的语义差别可以忽略不记,而例(16)中的“蒸”和“争”是同音,可以根据相邻/相似关系达到联系。(c)有时常规搭配中的中心词或被支配词可以省去一个,如例(12)中的“吹”;但是轭式搭配则不行,例(13)不能只说成“……, when my sorrows are dust”,否则句子不成立。

第二,结构内搭配具有层级性。常规搭配(AB)处在第一层面,是非常规搭配(AC)成立的基础。请看下面例句:

(17) …… you are Indian-poor, destitute Indian, with holes in your shoes and in your destiny.

(18) 线儿逢在军衣上,情义缝在我心里。

(19) 于是,我打开了抽屉,不仅是打开了抽屉,我打开了我的心。

以上例句中,它们都形成了相类似的结构,都要涉及到AB项和AC项(AD项……)的共现关系。它们形成的全局搭配不是处于同一平面上的,而是具有层级性。都是在AB项常规搭配的基础上,再顺势连上一个(或更多)被支配词。例(19)中,“打开”是在和“抽屉”搭配的基础上与“我的心”相连。例(2)中“(kill) the luggage”是在“kill”和“boy”搭配的基础上形成的。非常规搭配最终在这个常规搭配的基础上形成,从而才能突破语义限制表达完整的意思。

(四)语义功能对比与分析

第一,在两种结构中,支配词A与被支配词B搭配表达常规语义关系AB,通常比较具体;与被支配词C搭配表达非常规关系,通常比较抽象。请看例句:

(20) She opened the door and the heart to the homeless boy.

(21) 雨不像是落在地上,倒像是落在心里。

例(20)中,“open”和“the door”搭配形成常规语义关系,表示“把门打开了”这一具体的动作过程;而“open”与“the heart”搭配为非常规的语义关系,从而使语句表示抽象的感情“接受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例(1)中,“caught”与“her cat”搭配表达“动作+受事”关系中,受事是一个具体的可以抓的到的实体,意为“抓住了她的猫”。而“caught”与“her heart”搭配则表示抽象的感情关系。在常规情况下这组关系当中的受事不是一个可以抓到的实体,只能放在抽象的环境中才能理解为“得到了她的青睐”。同样,例(21)中 “雨落在地上”也是表达常规的自然世界中具体的事件发生过程,而“雨落在心里”则表达抽象的感情意义,表达当事人的心理感受。例(7)中,同样是“锁住了双扉”表达具体的语义关系;而“锁住了游人的兴致”则表达抽象的意义。

第二,两种结构中的AC项非常规关系都无法单独成立③,必须借助于AB项目建立的语境关系才能得以识解,结构中A B项与A C项的搭配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请看下面例句:

(22)Never show the bottom of you your purse or your mind.

(23) 他烧掉了书,也烧掉了信念。

(24) 她第一次恍悟到她活着,她学的这些技术也活着,她那个倔强的性格也活着……

(25) Never show the bottom of you your mind.

(26) 他烧掉了信念。

(27) ……她学的这些技术活着,她那个倔强的性格活着……

对(22)的理解是建立在“purse”有具体实在“bottom”的基础上的,因为“mind”的“bottom”是抽象不具体无法把握的;所以(25)是无法单独成立的。例(2)中“kill”和“the boy”搭配,表达常规语义关系,即通过“kill”这个动作使“the boy”从有生命状态变为无生命状态。如果单说“kill the luggage”则不太合适,但是由于前面AB项的存在,就有了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关联和男孩与行李的之间的所属关系。整个语句就可以理解为“男孩带着行李,他们先害了男孩,又撕碎了他的行李。”例(23)中,我们对“烧掉信念”的理解是建立在“烧掉书”的基础上实现的。通过“烧掉书”所形成的语境关系“万念俱灰,处理东西准备放弃自己的梦想”,我们才能理解“烧掉信念”表达当事人“要放弃自己所坚持的梦想与理念”这一意思,于是(26)不成立。例(27)单说“技术活着”“性格活着”也是不大成立的。例(24)“她”和“技术”、“性格”之间存在“主体”和“主体特性”的所属关系。可以理解为,因为“她活着,所以她的各种属性也都存在”。

第三,在形成的结构中,句子的语义重心往往落到AC项上。整个语句所侧重表达的是AC项的抽象意思,反映了人们通过具体识解抽象的认知规律。

如在例(5)“It is much better to have a patched jacket than to have a character”中,AB项是常规语义搭配,表示“打补丁的夹克”这一通常的说法,但AC项为非常规语义关系“打补丁的人品”。整个语句是在通过AB这一具体、容易理解的语义去强调“穿着破衣服没关系,但是人品不好那就不行了”这一抽象的语义。它反映了人们借助具体的概念,去表达抽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在例(23)中,“烧书”是常规搭配,表示把书烧了这一事实,但是后面的AC项搭配则表示抽象的意思,即“放弃了信念”。整个结构意在强调“已经心灰意冷,于是就烧了书,放弃了以往坚持的理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轭式搭配与拈连修辞所强调的语义重心都是AC项中的抽象语义关系,与之相伴的AB项常规语义关系则是是为了帮助识解和进一步的衬托。

三 结 语

经过分别从结构形式、语义功能层面出发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发现两种结构在以下方面存在异同之处:

第一,它们具有相似的基本表现形式,都是常规搭配和非常规搭配整合在语句中共现;且两组搭配关系具有层级性。但是具体的语言表现上,拈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结构形式上更为松散;(b)中心词可以重复出现,有时还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同音中心词。

第二,它们具有相似的语义功能,都体现了人们借助具体去识解抽象的这一认知规律。这体现在以下几点:(a)AB项比较具体,AC项相对抽象;(b)AC项依存于AB项临时形成的语境关系得以成立;(c)AC项与AB项有逻辑语义联系;(d)整个语句意在强调AC项表达的语义关系。

之所以有这些异同之处,是因为语言之间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语言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上,作为语言的使用者的人面对的都是同一个世界,这就是语言普遍性的物质基础。但是世界是多样的,从地理环境到气候变化,和因此导致的多样化物种。所以语言使用者对具体世界的理解就不尽相同。于是对世界的理解外化后形成的语言就必然会有所差异。

注 释:

①其中A为中心词,B和C分别为A的共现搭配. AB为常规搭配,AC则为非常规搭配。

②其中A为从上文拈来并用于联系下文的词语, 即拈连词;B为上文中的甲事物; C为下文中的乙事物,是要陈述的主体。AB为拈项,AC为连项。在拈项AB的引导,连项中的C与A可产生种种句法关系并由此建立语义联系。

③这也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些搭配因使用频率较高而固定下来,如:春雨不但滋润了大地,也滋润人们的心。春雨滋润了我的心。

[1]Guralnik,D. B.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M].New York& Cleveland: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1972.

[2]陈岚.英语轭式修辞法及其翻译技巧[J].湖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2):112-113.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黎昌抱.Syllepsis和Zeugma辞格比较与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5):124-128.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孟昭泉.拈连辞格的分类[J].中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3,(1):38-42.

[7]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8]唐斌.Zeugma与拈连的对比研究及运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6):125-128.

[9]王利华,易匠翘.拈连的构成条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3-105.

[10]韦琴红.英汉轭式搭配的结构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78-80.

[11]徐盛桓.说”拈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1-6

[12]杨林成.拈连格辩证[J].修辞学习,1997,(5):34-36.

[13]尤五力.英语轭式搭配和汉语拈连在修辞特点上的相似[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75-79.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5]周建民,刘善群.拈连的结构、范围与分类[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9):69-75.

(责任编校:王晚霞)

G623.31

A

1673-2219(2011)01-0196-03

2010-10-19

申少帅(1986-),男,河南延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中心词例句支配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Why I ride
跟踪导练(四)4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好词好句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基于频繁依存子树模式的中心词提取方法研究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