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理论的习语隐喻跨文化解读①

2011-04-07 13:57邱银香
关键词:习语关联性意图

邱银香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410128)

基于关联理论的习语隐喻跨文化解读①

邱银香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410128)

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认知方式。习语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习语隐喻又折射着丰富的文化特征。借助认知语用学领域的关联理论分析了不同的文化认知语境中习语隐喻的生成和各自的意义,并阐释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语隐喻的共同性及其差异。

隐喻;习语;关联理论;跨文化

Abstract:Metaphor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ode of human thinking but also a very common cognitive style.As an essential part of language,cultur-loaded idioms are full of metaphors.Based on the Relevance Theory,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etaphors among idioms by analyzing their generation and meanings respectively under the cognitive environment.

Key words:metaphor;idiom;Relevance Theory;cross-culture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已经不仅仅被看作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格,更多地被看作一种人类的认知手段,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这一阶段涌现出了“概念隐喻理论”、“透视论”和“合成空间理论”。这些理论从修辞学、语义学和认知等多个角度讨论了隐喻的本质,但它们对隐喻的成因和推理机制都未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作为隐喻理论的发展,为隐喻的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关联理论将隐喻视同一般的话语,认为隐喻不是正常语言的偏离,也不是对规则的违反。[1]该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层面切入,主要是对话语作出关联性解释,侧重于隐喻的理解过程。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习语是人类思维的载体,也是一面折射文化的镜子,是文化不折不扣的“代言人”。从广义而言,习语包括了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和典故等内容。习语中蕴含了大量的隐喻。尽管有人将习语中的隐喻称作“死隐喻”,但是Lakoff&Johnson认为“死隐喻”非但没有死去,而且生命力依旧十分旺盛。[2]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研究习语就要研究习语的深层结构,特别是掌握习语的隐喻特征和意义。

一 关联理论的核心

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奠定了当代认知语用学的基础。[3]该理论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认为交际活动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同时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即说话人说话时不仅要表明他有某种传递信息的意图,更要表明他有传递某种信息意图的意图,也就是说“将隐于明示后面的意图明确起来”。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manifest)和相互显映(mutually manifest);共处的认知环境越大,互相显映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明示和推理

Sperber和Wilson还在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的模式,认为“,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4]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达意图的行为;而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受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如话语),再结合受话人的认知语境(旧信息),对话语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推理,达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交际意图一旦满足,能够实现成功交际。这个推理过程也就是受话人寻找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的过程。

关联性是关联理论的核心。一个假设当且仅当它在语境中产生语境效应时它在这个语境里才具有关联性;话语的关联度大小取决于语境效应和推理努力这两个因素。同等条件下,语境效应越大关联度越大,语境效应越小关联度越小;同等条件下推理努力越大关联度越小,推理努力越小关联度越大。[5]根据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意味着本交际行为所传递的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即认为在正常交际中,听话者总是力图以付出最小的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

(二)语境和认知语境

语境是关联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关联理论将关联定义为“命题和一系列语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关联离不开语境。“选择处理话语最佳语境的过程就是寻求话语最佳关联的过程”。[6]Sperber和Wilson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将普通意义上的语境进行了扩展和延伸,认为语境是动态的,是听话人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这些假设会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不断得到调整、扩展和补充。受话人通过对每一个话题建构新的语境,达到理解话语。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不仅包括具体语境,更强调了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道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因为交际者通过经验或思维已经将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这种语用因素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人系统了的知识结构,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组成。

二 关联理论对习语隐喻的解释

(一)关联理论的隐喻观

关联理论对隐喻的性质和工作机制这两个核心问题作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隐喻以及其他相关的比喻如借代、夸张和提喻等都是极其普遍的语言使用现象,它们和传统所谓的“字面表达”一样都是语言使用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依据关联原则而做出的某种选择。因此关联理论认为隐喻是正常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是在关联原则制约下的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隐喻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体现,但它属于间接的言语行为,说话人的意义是间接表达的,其命题形式和命题态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需要受话人借助于语境进行相关性语用推理才能获得。

关联理论对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从心理角度而不是单纯从语言结构研究隐喻成因。关联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使用隐喻是为了追求最佳关联,这种解释符合人类追求最大认知效率的心理和遵循“省力原则”的事实,弥补了传统理论在解释隐喻成因和理解机制时表现出来的不足。一般来说,人们多通过分析隐喻与其他修辞格的异同来寻找隐喻的工作机制。关联理论使用阐述(interpretation)和描述(description)来论述说话者的思想所代表的内容及其方式之间的关系。隐喻涉及的是话语的命题形式和该命题形式所代表的思想间的阐释关系。隐喻往往借助于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两个概念之间需要存在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正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当两个概念之间不存在选择相似性时,则需要受话人作出更大的努力,在更大的语境中找出其关联点,获得最佳关联性。

(二)习语隐喻的关联解读

习语隐喻的理解过程是在适当的语境下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依据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的理解首先对字面意义即始源域发出的相关信息进行解码,再将解码的信息与可能隐含目标域中的认知信息加以综合,激发受话人原始认知语境,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其中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解释。如在结构隐喻 life is a journey中,始源域“JOURNEY”是个具体概念,而目标域“LIFE”是个抽象概念,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对于英语习语中与“路途”和“人生”有关的习语in the long run,at the crossroads,by the way,to go one’s own way,all roads lead to Rome.我们很容易透过其字面意义,利用语境进行语用推理获得隐喻意义。这是由于人类在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因此对客观世界中的诸多现象往往具有类似的认知方式。几乎每个人都对“一段距离”或者“路途”有着大同小异的切身经历,具有共有的认知语境,所以将源域“旅程”投射到抽象的目的域“人生”中,可以简单省力地理解“人生”这个抽象的概念。可见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尽管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系统有很大差异,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所形成共有的认知语境,基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可能出现重合,形成“文化共核”,使得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成为可能。因此,在LIFE IS A JOURNEY的隐喻框架中,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体现了相同的认知语境。

但是隐喻习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各自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文化模型中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这是因为虽然人们都生活在同一物理世界中,而且都期待从这一物理世界中获得知识和信息,但是由于具体生存环境的差异,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假设即认知语境会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习语隐喻的理解付出更多的推理努力,寻求最佳关联。众所周知,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历来善于航海,西方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和“蓝色文明”,因而在英语隐喻习语中在喻体选择时与航海相关的较多,如果我们没意识英国人独特的生存环境,从而获得更多的语境效应,就难以理解这些习语。特别是对于中国学习者,中华民族世代以耕种为生,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土地,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人们把“土地”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创造了很多中国特色的习语。文化形态上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各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我们可以摘取其中几个进行对比:(1)Being on sea,sail;being on land,settle.(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喻随遇而安。)(2)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蝼蚁之穴能溃千里之堤。)(3)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前车之覆,后车之鉴。)(4)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树倒猢狲散。)(5)Any port in a storm.(慌不择路。)依据关联理论,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关联就越清楚,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获取最佳关联,正确理解话语而实现成功交际。由此可见,在理解不同文化的各种习语中,需要我们共享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扩大认知语境,正确理解隐喻习语所蕴含的各自文化内涵。

习语的学习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习语不是单纯的语言词汇,大多数习语是人们概念系统的产物,存在着概念理据。习语的意义是可以推导的,关联理论将隐喻纳入认知语用范畴,可以对习语隐喻的产生机制和理解作出合理的解释。运用关联理论,习语隐喻研究可以促进概念隐喻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习语。通过跨文化比较我们发现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习语隐喻既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为生存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维习惯等不同而存在认知语境的差异。[7]习语教学更要坚持文化导入,着重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理解习语中的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使用习语。

[1]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242.

[2]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5.

[3]李丛禾.论隐喻的关联性[J].福建外语,2000(3):13-19.

[4]郑艳霞.隐喻的关联性论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103-106.

[5]李海辉.隐喻的关联性解释[J].外语教学,2000(4):18-21.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07.

[7]卢丽萍,郑银芳.英汉习语的隐喻特征对比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63-164.

责任编辑:李 珂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taphor in Idioms Based on the Relevance Theory

QIU Yinx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H03

A

1674-117X(2011)01-0141-03

2010-09-14

邱银香(1976-),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西文化对比、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习语关联性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燕山秋意图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