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语生成和理解的认知心理探究①

2011-04-07 13:57
关键词:反语语言学话语

周 敏

(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反语生成和理解的认知心理探究①

周 敏

(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切入,探讨反语的心理运作过程和规律。在反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人的反向思维能力和人的联想能力,特别是对比联想能力分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反语的认识和理解。

反语;生成;理解;心理;认知语言学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mental or psychological workings and rules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irony communication.In the process of irony generation and comprehension,ability of reverse thinking and association,especially the ability of contrast association,a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To study irony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will help u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rony.

Key words:irony;generation;comprehension;psychology;cognitive linguistics

反语是指运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通俗地讲,就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一般而言,反语有表里两层意义,表面一层是词语本身固有的,而骨里一层是由特定的语境所赋予的,说话者真正的表达意图就在骨子里的这层意义上。反语这种“表里不一”的独特性一直备受语言学界的关注。综观过去对反语的研究,人们主要侧重于从修辞、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至于隐藏在整个反语交际过程表面现象后的心理与精神活动如何,前人的研究却没有系统深刻的阐述。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反语生成和理解背后的心理运作过程和规律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加深对反语的认识和理解。

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1]也就是说,认知语言学研究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的产生、获得、使用、理解过程中的一些共同规律及其思维、记忆有关的语言知识结构模式。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心理的表征,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是思维和认知的结果,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认知的。因此语言要用于了解人类的语言能力或人类知识的心理表征,并进而揭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结构,必须首先把它放到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去研究。

一 反语生成的认知心理基础

认知作为心理活动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可分为前语言阶段、语言习得阶段和语言思维阶段。反语,作为运用语言的一种手段,不会出现在前语言阶段,因为前语言阶段的认知是以感知和表象为主要特征,是非理智性的。语言习得阶段的认知,从语言产生的角度讲,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并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推理。因此,在这一阶段,人的心理开始进行理智性的思维,反语的认知基础即概念开始形成,反语开始出现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在此阶段,儿童处于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并只能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所以此阶段的反语使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最早期的反语从一定程度上讲,是由于儿童概念不清,不能区分相同和不同之间的关系所造成的。例如,拿张白纸问一个刚会讲话的孩子是什么颜色,他回答是黑色的。这是因为他对色彩的概念还不完全理解所致,所以他的回答貌似反语,实则不是我们真正含义上的反语。随着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扩大,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不断加强,他们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反向思维模式。此时若拿张白纸问一个正常的六七岁的孩子,他回答是黑的,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色彩概念还不完全,而是因为他调皮或生气,所以此时他的反语答案是他内心活动方式的体现。在他们的认知中,已经有了确定的“界标”,并以此界标为参照,进行相反方向的思维隐射。

反向思维就其特性而言,是一种抽象思维,是认知高度发展的思维形式,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心理活动,所以人们只有到可进行语言思维时,即人能够用语言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时,真正意义上的反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反语体现着认识主体的一种思维形式,即反向思维。反语作为认知高度发展的思维形式,在人们的语言习得中,特别是由反义词所构成的词汇习得中有所体现。学龄前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总是先掌握与感知密切相关的实义词,如物品词和形位动词等,而由反义词所构成的词则出现在认知能力高度发展,大脑能直接以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阶段。汉语词汇里为数不少的由反义词构成的词,如“大小”、“多少”、“前后”及叠词反义词组“大大小小”、“多多少少”、“前前后后”等,都出现在汉语思维能力高度发展后的认知过程中。而这类词或词组的构成,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进行反向思维的直接体现,是对表象、概念进行综合和判断的结果。

当人的反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后,人就具备了生成反语的生理基础。然后,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某种或某些心理因素会驱策讲话者最终选择反语这种语言交际方式。换句话说,说话者不会无缘无故地使用反语。影响反语使用的心理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反语可用来表达说话者对某种现象嘲弄和讽刺的态度。这是反语使用最主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利奇(1983)曾指出,反语外表上是褒义或中性词语,骨子里却是批判或贬低(某人某事),这也是反语的本质。[2]因而,反语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讽刺的手段。例一:

Blessed are the young,for they shall inherit the national debt.

在这句话中,用blessed这样的正面褒义词来托出national debt这样的负面贬意词。这一讽刺形式强调了“现在不削减国债就是对后代不负责任”的思想内涵。

2.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为了顾及对方面子,避免正面交锋,说话者往往会采取一些语言手段。反语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Giora(1995)提出,反语是一种间接否定的言语行为。[3]直接否定和间接否定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直接否定在语言上和心理上都具有“标记性”,[4]其心理标记性在于,它表示禁止,造成感官上的不愉快。间接否定不会带来这种负面价值。反语因为是间接否定,能使说话者以不冒犯对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负面情感,从而能够挽救双方的面子以避免冲突。何兆熊(2000)指出“人们使用反语,一般说来,也是出于礼貌……反语的使用使得听话人可以间接地领会到说话人通过含蓄的方式所实施的冒犯之处。反语虽然仍属尖刻之语,但不失为说话人为了维护礼貌原则而牺牲质量原则的一个重要例证”。[5]例2:

Mother:How about Tom’s study?

Teacher:He is so diligent that seldom reads more than an hour per month.

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Tom,而是委婉地指出他“seldom reads more than an hour per month”,我们从中可以推论出Tom并不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但是顾及面子,老师选择了遵守礼貌原则中赞誉准则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这样让父母从会话含义中推导Tom的真实学习状况,又能避免父母难堪。

3.反语的运用,改变了平铺直叙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常常达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例3:

We are lucky.It’s the other side on the thirteenth of December.That makes us feel real good.

这是一篇日记体小说中记述的即将飞越太平洋赴越南战场的美国士兵的心情。13这个数字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而刚好这一天士兵奔赴战场,显然“幸运”、”愉快”都是反语,是一种幽默的表达。

4.反语还可以用来表示说话者之间的亲切或喜爱等感情,从而使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例4:

Kyoyo learns that her husband Jiro has fiddled his traveling expense and bought her a nice present.She says:You are so naughty!

Kyoto“乱动”了他们本来用来旅行的费用,用这钱给妻子买了礼物。丈夫违背了他们自己原来的预算,理应受到责备。妻子用了“naughty”一词,“naughty”这个词本用来对孩子委婉的责备,但是听话者明显能感觉到妻子表面上是在责备丈夫,但其实并不是,妻子对丈夫的那种感激、喜悦之情可以说溢于言表。

二 反语理解的认知心理机制

说话者出于某种心理因素使用了反语,但他的交际意图是否能实现,关键还要看受话者能否正确认知反语。只有受话者正确理解了说话者的真正含义并了解了说话者的真正态度,整个反语交际才算成功,否则就是失败。

由于反语作为间接语言手段有利于说话人掩饰话语的真实意图,正确认知反语并非一件易事。首先受话者要做出判断,说话者的话语不能简单地从字面理解,而是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确定。这实际上就是受话者心理认知上的一个过程,可称为反语认知的触发机制。

语用学把意义分为句子意义(sentence-meaning)和话语意义(utterance-meaning)。句子意义是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话语意义是句子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特定交际功能的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表达上,话语意义是主要的,是表达的重点,而句子意义仅仅是为话语意义服务的。

对于受话者来说,了解说话者说了些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还要了解说话者的话意味着什么。有意义的话语都有意图,但意义不等于意图。意图基于意义,但比意义更丰富,受话者一旦意识到说话者违背了合作原则,就要以句子意义为中介,千方百计地去判定说话者违背原则背后的真实动机,体会具体语境中说话者表达的言外之意。可以说,语境既奠定了建构反语的基础,又在解读反语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解释作用。例五: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 Julius Caesar中,Brutus出于野心刺杀了 Caesar,Caesar的好友Antony讥讽Brutus说:

Here,under leave of Brutus and the rest——

For Brutus is an honorable man;

So are they all,all honorable man——

Come I to speak in Caesar’s funeral.

He was my friend,faithful and just to me:

But Brutus says he was ambitious;

And Brutus is an honorable man.

在Antony的话里,三次使用 honorable这个词,根据上下文,读者可以体会到掩藏在“honorable”一词之后的真正含义。Antony并不是真正地在赞扬Brutus,而是对Brutus的嘲讽。可以说,用反语进行贬斥比正面否定更有力量。

反语触发机制使受话者开始对话语进行新角度的理解。同时,从反语的字面意义推导出说话者的真正含义的过程也是一个受话者综合运用各种认知能力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联想能力。心理学认为,联想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联想作为心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三种,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Grice(1975)认为,言语交际必须遵循“合作原则”,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引起交际另一方的联想。[6]在反语交际过程中缺少联想这一中介,交际就无法进行。在反语的理解过程中,人们主要是借助语境中的各种线索进行对比联想的。所谓对比联想,是指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对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对比联想让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反方向地进行思维投射,从而找到与字面意义相反的话语含义。在言语交际中,反语使用者有意进行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造成表层意义与语境意义的不协调与意义落差,以引起受话者的思考。此时,受话者就要结合语境,揣摩说话者说话时的心理动机,从事物的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入手,运用联想来把握说话者话语的真正目的。例六:

What a noble illustration of the tender laws of his favored country!—they let the paupers go to sleep.(Charles Dickens)

按理说,睡觉是人的本能,是与法律无关的生理行为。狄更斯文中却称让穷人睡觉是温柔的法律所规定的高尚仁慈的行为。显然,这里的“温柔”与“高尚”与当前的语境非常的不协调,词语下面暗含着巨大的讽刺,作者强有力地批判了这种行为是多么的残酷和卑鄙。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反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在反语的生成阶段,人的反向思维能力起到关键作用,而在反语的理解阶段,人的联想能力,特别是对比联想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反语生成和理解背后的心理运作过程和规律进行探究,一方面丰富了原有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使我们对反语认知过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和理解。

[1]文 旭,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J].外语教学,2001(4):15-18.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82.

[3] Giora,Rachel.On Irony and Negation[J].Discourse Processes,1995(19):12 -15.

[4]朱长河.有标记的选择与意图义:标记模式的语言学理论探源[J].外语学刊,2005(5):59-62.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13.

[6]Grice,P.H.Syntax and Semantic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9.

责任编辑:李 珂

On Cognitive-psychological Study of Irony Generation and Comprehension

ZHOU M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ina Jil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

H0-05

A

1674-117X(2011)01-0153-04

2010-10-10

周 敏(1975-),女,安徽滁州人,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反语语言学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反语认知加工之主观语境
新格赖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反语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论反语本质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